周有光逝世117周年(百岁学者周有光)
周有光逝世117周年(百岁学者周有光)这不就是大家向往的爱情吗,年少相知,年老相伴。可是,两人也并不是没有波折的,哪里有一帆风顺的爱情呢。彼时周有光先生家里已经落魄,连念书都是找人借钱的,可是,张家却是大户人家。张允和是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的同学,常常去周家玩耍。“放假,我们家的兄弟姐妹,她们家的兄弟姐妹常常在一起玩”。但那个时候,两人只是普通的童年玩伴。后来,两人都在上海念书,再后来,两人又一起到了杭州念书,这样,两人慢慢地,自然而然的成了恋人。这样一个长寿的老人,而且是终生的学者,他的人生故事一定很丰富。这本随笔,没有辜负我的预期。不管是老先生的爱情还是他本人,都很有意思。叶圣陶曾经在张武龄(张家四姐妹的父亲)开办的学校教过书,他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娶妻张允和,携手到老,风雨同舟,的确是一辈子的恩爱和幸福。老先生用了整整一篇文章回忆了两人的爱情故事。青梅竹马,水到渠成。
1 两年前去世的老人,他的生平简介周有光先生,出生于1906年江苏常州青果巷,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这是《我的人生故事》(周有光 著)里,关于作者简介的第一句话,太书面了。简单说,周有光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去世时间是2017年,享年112岁,绝对的高寿。
吸引我买下这本书的原因,其实是一句不知何时听来的八卦“周有光和沈从文是连襟,娶妻是张家姐妹”。不要笑话我的八卦,要知道,民国时期的文人趣事极多,张家四姐妹在那个时间段留下浓重墨彩的一笔,至今为人称道。
先不谈八卦,把老先生的履历一摆,不看别的,只看那一堆著作名字,就能闪瞎我眼:
后面还有十几本,拖动不下来,就截图到这了
这样一个长寿的老人,而且是终生的学者,他的人生故事一定很丰富。这本随笔,没有辜负我的预期。不管是老先生的爱情还是他本人,都很有意思。
2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叶圣陶曾经在张武龄(张家四姐妹的父亲)开办的学校教过书,他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娶妻张允和,携手到老,风雨同舟,的确是一辈子的恩爱和幸福。
老先生用了整整一篇文章回忆了两人的爱情故事。青梅竹马,水到渠成。
张允和是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的同学,常常去周家玩耍。“放假,我们家的兄弟姐妹,她们家的兄弟姐妹常常在一起玩”。但那个时候,两人只是普通的童年玩伴。后来,两人都在上海念书,再后来,两人又一起到了杭州念书,这样,两人慢慢地,自然而然的成了恋人。
这不就是大家向往的爱情吗,年少相知,年老相伴。可是,两人也并不是没有波折的,哪里有一帆风顺的爱情呢。彼时周有光先生家里已经落魄,连念书都是找人借钱的,可是,张家却是大户人家。
伉俪情深
结婚前,周有光写信给张允和,跟她说他很穷,恐怕不能让她幸福。张允和的回答是“幸福要自己求得,女人要独立,女人不依靠男人”。相爱的人才会有这些顾虑,你担心不能给我很好的物质条件,我愿意抛开一切顾虑,从此以后,风雨同舟。
现在大家推崇的,夫妻要有共同的爱好,好似没有的话感情就不能增长。周有光和张允和的婚姻生活,告诉了我们另一个答案。
我喜欢西洋音乐。夏天请她到上海听贝多芬的交响乐,在法租界的法国花园,一人一个躺椅,躺着听,很贵,两个银元一张票,躺了半天她睡着了。
她对西洋音乐不像我这么感兴趣,我对中国音乐不像她那么有兴趣。结了婚,她听中国音乐我去参加,我听西洋音乐她去参加。
两人没有共同爱好,没什么要紧的。只要有爱,我可以陪你看诗词,你可以陪我打王者。有没有互相包容互相尊重的爱,才是携手一生的秘密。
说到这里,还有个小故事。周有光和张允和,两人每天下午三四点的时候,一定会喝个下午茶,周有光喜欢喝咖啡,张允和喜欢喝清茶,两人喝的时候,一定“举案齐眉”,那份相互的敬重,真的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举案齐眉
3 豁达一生大抵是长寿原因周有光出生的1906年,也是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后经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党时期,1949年后的新中国时期,被朋友笑称“四朝元老”。百年间历经许多大风大浪。他的人生,就是一部简略个人近代史。
随笔里提到一个好玩的事情,他和张允和结婚的时候,他家的一个老妈妈去算了命,算命先生说,这两个人只能活到35岁。结果,张允和享年92,周有光享年112。
周有光认为,是医学进步改变了他的寿命。可是,我认为,他那豁达的心胸更值得我学习。周有光在抗战岁月中,曾经有这样的经历:
抗战时候,周有光和家人在重庆,有一次,她在郊区工作,回去很晚,到家的时候,家里都炸光了,家里人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当然,后来还是团聚了);
更有一次,他下班,因为住得远,就坐着滑竿回家,下坡的时候,日本飞机扔了个炸弹在他附近,他被冲出去了,爬起来的时候,居然发现身上没有受伤。他旁边的人,全都死了。
神仙眷侣
抗战时期的死里逃生,让周有光格外豁达,后面历经波折,也都觉得无所谓。周有光85岁时,离开办公室,回到自己的书房,小书房只有9平米,别人说太小,他却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常有老人说,活一天少一天,可是周有光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他从81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他92岁的时候,一个小朋友送他贺卡,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豁达没有年龄感的周有光,就是想长寿的人的榜样。即便学不到完全,能多三分豁达,也是幸事。
书斋到老
4 百岁依旧自学,我等楷模作为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学者,周有光在学习上有不少心得,虽然随笔中提到不多,但也可以管中窥豹,一览前辈风采。
《见闻随笔》提到一个看报的门道,是他初进大学的时候,老师所教。
他的老师说:今天哪一条新闻最重要?
再问:为什么这一条新闻最重要?
再问:这新闻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去图书馆查,首先查百科全书,得到大概的解说,继而再查阅其他书籍。
周先生还有一个建议:读书按比例。
简单说来,就是不要“偏科”,既要读文学类的书籍,也要读知识理性的书籍。一方面培养形象思维,一方面培养逻辑思维。
很多方法都很简单。我有段时间研究学习方法,发现很多人给的建议都大同小异,很多也是老生常谈。可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拉开距离的原因,不过就是“实践”二字。同样一个多读多诵,有的人成了文学大家,有的人早早放弃。我想,这两条足以指导我们看报,读书。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做“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温故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朝闻道,夕死可也”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
终身教育,是周有光对自己的鞭策。也应该是我们的座右铭。
看别人的人生,过自己的生活。择其善者而从之,当为我辈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