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为何晚节不保(张廷玉落得晚节不保)
张廷玉为何晚节不保(张廷玉落得晚节不保)太庙,即为供奉皇帝先祖的宗庙,乃系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才有资格享此殊荣。但是,如果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里,我们将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特旨恩赏的“配享太庙”资格,予以说明。雍正遗诏在《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九》中,记载了雍正皇帝的传位遗诏,这份遗诏中除了有关于“密立皇四子弘历为太子”一事的说明外,还专门提到了两位大臣,一位是雍正帝“三大宠臣”之一的鄂尔泰,另一位则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张廷玉。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上日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钜。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著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导读:随着《雍正王朝》的热播,除了雍正皇帝这位“勤政帝王”的形象深入人心以外,堪称“职场教科书”、“官场长青树”的老臣张廷玉,也因为备受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信任和倚重而广为人知。
在《雍正王朝》的演绎下,张廷玉始终秉承着“少说多做”、“坚定站位”、“至诚至忠”的指导思想,坚定站位康熙皇帝、雍正皇帝所代表的皇权,深通上意、善解上忧。 不可否认,老艺术家杜雨露先生对张廷玉的演绎可谓是入木三分,惟妙惟肖。
但是,《雍正王朝》毕竟是改编自二月河先生的原著小说,再经过影视剧作的情节演绎需要和艺术加工,对于历史人物的演绎难免会出现偏差!
这个在《雍正王朝》中位居上书房首辅大臣,深受康熙、雍正两代帝王信任和倚重的肱股之臣,在历史上到底是何等人物?
雍正遗诏
在《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九》中,记载了雍正皇帝的传位遗诏,这份遗诏中除了有关于“密立皇四子弘历为太子”一事的说明外,还专门提到了两位大臣,一位是雍正帝“三大宠臣”之一的鄂尔泰,另一位则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张廷玉。
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上日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钜。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著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这里,我们将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特旨恩赏的“配享太庙”资格,予以说明。
太庙,即为供奉皇帝先祖的宗庙,乃系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才有资格享此殊荣。但是,如果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
纵观有清一朝,能够拥有“配享太庙”资格的汉臣,仅有张廷玉一人,而已!
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对于张廷玉的高度认可和巨大恩宠,就《雍正王朝》的演绎来看,张廷玉能够获此殊荣,也属于必然结果。
但是抛开雍正朝的张廷玉不言,康熙朝的张廷玉果真就成为当时决策机构的首辅大臣,备受康熙皇帝恩宠?
步入乾隆朝以后的张廷玉,有着雍正皇帝的巨大恩宠,被任命了“辅政四大臣”之一;又有着“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的巨大政治资质;却为何得罪了乾隆皇帝,并最终落得一个“晚节不保”的下场,甚至差点失去了被雍正皇帝亲赐的“配享太庙”资格呢?
一个历仕三朝,有着长达半个世纪政治经验的三朝老臣,却为何斗不过一个只有30多岁,政治经验绝对不能相提并论的年轻皇帝呢?
本文就从清朝官方文献记载出发,对于历史上,张廷玉和乾隆皇帝之间的博弈过程,予以详细解析。
01 康熙朝的张廷玉,远不及《雍正王朝》那般位极人臣出生于康熙十一年的张廷玉,出自“合家顶戴,满门朱紫”的官宦之家,其父张英,官至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妥妥的正国级干部。
康熙三十九年,张廷玉和其父张英一样,以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考中进士以后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大清朝廷的储备干部。
《清史稿·列传七十五》中,详细记载了张廷玉于康熙朝的仕途升迁:
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直南书房,以忧归。服除,迁洗马,历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五十九年,授刑部侍郎。旋调吏部。
也就是说,张廷玉在康熙朝只做到了品秩为从二品的侍郎官职,相当于现今副省部级、省部级官员。
这里的“南书房”,乃系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秘书处。而“入值南书房”原本只是文学侍从,随时应召侍读、侍讲。而后,因为南书房时常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预机务,而逐渐变为清朝的决策机构。《雍正王朝》中所说的“上书房”,就是指的“南书房”。
也就是说,张廷玉在康熙朝就已经进入权力中枢,甚至成为了内阁大学士的属官——内阁学士,但其并没有实权,说到底也只是一个皇帝秘书而已,还不是那种受到康熙皇帝信任和重用的秘书。
至于《雍正王朝》中,张廷玉所担任的上书房首辅大臣,仅仅是处于剧情发展的需要、人物设定的需要。
02 张廷玉和鄂尔泰之间的党派之争进入雍正朝以后,张廷玉和鄂尔泰等人一样,才正式踏上仕途快车。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加授张廷玉太子太保荣誉官衔,从从二品直接越级升为从一品。
张廷玉能够得到雍正皇帝的重用,和张廷玉之前所担任的康熙皇帝“秘书”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康熙皇帝临终之际,张廷玉的“秘书”才具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廷玉所著《漫怀园文存》中,有过和雍正皇帝君臣相识的说明:
康雍之交,政务殷繁,谕旨每日下数十次,皆由承命应办。若有紧急奏事,上令入大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而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精敏详瞻,悉当圣意。
再加上张廷玉之父张英,曾经担任过皇四子胤禛的师傅,于是刚刚登基,急需培植自身党羽势力的雍正皇帝就将张廷玉招致麾下,在康熙皇帝驾崩的次月,就将张廷玉擢升为礼部尚书。
而后,便是张廷玉在雍正皇帝的特别重用和恩宠下,得到了进一步升迁,《清史稿·列传七十五》记载:
五年,进文华殿大学士。六年,进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
也就是说,张廷玉在雍正六年才真正成为诸殿阁大学士之首的保和殿大学士,也就是俗称的“内阁首辅”。
但与此同时,另一位雍正朝的权臣,雍正帝三大宠臣之一的西林觉罗·鄂尔泰也一步步走向了仕途的巅峰。雍正六年,鄂尔泰改任云贵广西三省总督;雍正七年,鄂尔泰加衔至太子少保;雍正十年,鄂尔泰被授保和殿大学士,成为和张廷玉同等地位的“内阁首辅”。
自此,张廷玉和鄂尔泰之间的党争开始出现苗头。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九》有载:
戊子。上不豫。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皇五子和亲王弘昼、朝夕侍侧。戌刻。上疾大渐。召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公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至寝宫前。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恭捧上御笔亲书密上日。命皇四子宝亲王弘历为皇太子。即皇帝位。少顷。皇太子传上日。著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
也就是说,雍正皇帝在传位于皇四子爱新觉罗·弘历的同时,还为已经25岁的乾隆皇帝安排四位“辅政大臣”,两位皇叔——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两位肱股之臣——鄂尔泰、张廷玉。
虽然在乾隆皇帝继位以后,面对已经成年的皇帝,张廷玉等人恳辞掉了“辅政大臣”,改为“总理事务王大臣”之称,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的张廷玉和鄂尔泰已经走向了权力的顶端。
乾隆三年,果亲王允礼因病薨逝;
乾隆四年,因受到“弘晳逆案”牵累,庄亲王允禄退出权力中枢。
也就是说,乾隆皇帝登基初期,雍正皇帝刻意安排的权力中枢平衡生态就很快被打破,朝政大权被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人牢牢把控。
可两人之间的党派之争也逐渐明朗化,甚至一度达到“往往竟日不交一语”的状态。
如何对待党争,对于刚刚登基,被朝臣乃至雍正皇帝认为“政治经验严重不足”的乾隆皇帝而言,至关重要。
张廷玉和鄂尔泰乃系雍正朝名臣,对乾隆皇帝又有辅弼和拥戴之功。然而,对于急需权力集中,尽快实现皇权至上的乾隆皇帝而言,两人却是乾隆皇帝实行专制统治制度的大敌,将会严重影响乾隆皇帝唯我独尊的帝王形象。
在乾隆皇帝眼中,张廷玉和鄂尔泰就是朋党祸首,就是严重威胁和挑战自己皇权的人物所在。
于是,乾隆皇帝采取了雍正皇帝对于廉亲王爱新觉罗·胤禩的手段,“欲取之,必先予之”。
对于鄂尔泰,乾隆元年为钦点会试大总裁,除大学士职务以外,他又兼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赐号襄勤伯。
对于张廷玉,则是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与鄂尔泰同进三等伯,赐号勤宣。
也就是说,乾隆皇帝面对张廷玉和鄂尔泰之间的党争,非但没进行打压,反而给予了“鼓励”的态度。直到两大党派闹得不可开交,两败俱伤。
03 乾隆皇帝和张廷玉之间的君臣博弈没等乾隆皇帝“坐收渔翁之利”,鄂尔泰却先于乾隆十年病逝了。
但是,乾隆皇帝对于“鄂尔泰一党”的疯狂打击,才算正式开始。而为了制约于朝中“一党独大”的张廷玉,乾隆皇帝也正式开始了打压。
为了平衡和制约张廷玉的巨大权力,乾隆皇帝亲自培植了一位出身满洲贵族的大臣——钮祜禄·讷亲,进入权力中枢,并迅速成为保和殿大学士,取代了鄂尔泰之前的位置。
而此时的张廷玉年逾花甲,已经是接近七十的老人了。乾隆皇帝特旨恩准其在紫禁城骑马,又以“廷玉年已过七十,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风雪无强入”为由,允许其不必上早朝,这看似是乾隆皇帝对老臣的特殊关照,但实际上,这就乾隆皇帝逐渐将张廷玉排除于权力中枢的开端。
在乾隆皇帝的“特殊关照”下,朝廷上逐渐形成了钮祜禄·讷亲一人承旨的局面,张廷玉开始靠边站了!
张廷玉身历三朝,久经官场,见惯了宦海的沉浮和倾轧,对于君臣关系所出现的变化,他不可能没有察觉。只是他一向立身严谨,始终严格信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从政原则,绝不会因为和乾隆皇帝之间关系的变化而流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满,更不会、也不敢费尽心思的去追究其中缘由。
乾隆十一年,在张廷玉逐渐被排挤除权力中枢的时候,张廷玉的长子——内阁学士张若霭病故,给张廷玉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清史稿·列传七十五》有载:
十一年,若霭卒。上以廷玉入内廷须扶掖,命次子庶吉士若澄直南书房。
也就是说,在长子张若霭病故以后,乾隆皇帝虽然特命恩赏了其次子张若澄“入值南书房”的资格,算是给予了张廷玉一定程度上的安慰。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打击,再加上“落叶归根”的老年思想,让张廷玉萌生了退意。
乾隆十三年,已经76岁高龄的张廷玉正式以“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里”为由,向乾隆皇帝正式提出辞呈。
在清朝时期,年过50就可以根据具体理由“致仕”;而官员致仕的最高年龄界限则是60岁;也就是说,已经76岁的张廷玉此时提出辞呈,绝对是合情合理,没毛病的!
但是,张廷玉忘了!
张廷玉忘了乾隆皇帝的自负,忘了自己是一个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老臣。乾隆皇帝才不会看年龄,只会看忠心与否。
乾隆皇帝一句“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将张廷玉辞呈驳回的同时,也将两人之间的君臣博弈正式拉开。
在乾隆皇帝首次驳回张廷玉辞呈时,给予了三个理由:
1、朕为卿思之,不独受皇祖、皇考优渥之恩,不可言去;
2、即以朕十馀年眷待,亦不当言去;
3、朕且不忍令卿去,卿顾能辞朕去耶?
三个理由,两个都是不满之言乃至训斥意思,就连最后一个“不忍令卿去”的理由,也是反向指责的啥意思在内。
很明显,乾隆皇帝将张廷玉在此时提出辞呈的原因,归结到了对自己的不满,对被排挤出权力中枢的不满。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下张廷玉选择辞职的时间——乾隆十三年!
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的原配嫡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崩逝;金川大战中,清军屡屡失利。乾隆十三年的乾隆皇帝在痛失爱妻打击下,在金川失利的愤怒中,一反常态,大开杀戒,一改登基之初的宽仁政策。
也就是说,乾隆十三年,乃系乾隆皇帝施政态度转变的风水岭,官场生态由此进入了紧张、恐怖的所在。
张廷玉撞在了乾隆皇帝的枪口上!
可能是急于从如此复杂的政局环境中脱身,张廷玉又在乾隆十四年的正月和十一月,两次提请致仕。
《清史稿·列传七十五》有载:
十四年正月,命如宋文彦博十日一至都堂议事,四五日一入内廷备顾问。是冬,廷玉乞休沐养疴,上命解所兼领监修、总裁诸职,且令军机大臣往省。廷玉言:“受上恩不敢言去,私意原得暂归。后年,上南巡,当於江宁迎驾。”上乃许廷玉致仕,命待来春冰泮,舟行归里。
也就是说,经过张廷玉的数次“努力”,张廷玉终于获得了乾隆皇帝的同意,而且乾隆皇帝还派人给张廷玉吃了一颗定心丸:“朕五十正寿。大学士亦将九十,轻舟北来,扶鸠入觐”。
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刚满40岁,也就是说这是乾隆皇帝为张廷玉预设的十年以后的见面场景。
也就是说,如果张廷玉就此同乾隆皇帝一别,就可以荣归故里、得以善终了。可是,一生谨慎的张廷玉却在关键时刻,糊涂了!
和《雍正王朝》中演绎的一样,历史上的张廷玉更是一个视爵如命的人,就在离开京城之际,张廷玉最为关心的就是雍正皇帝亲赐“配享太庙”的资格,乾隆皇帝还认可不认可?
按照张廷玉的说法:
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
啥意思?
你爹说的让我配享太庙,你还同意不?你得给我留个凭证,别到时候你不承认!
此时的张廷玉已经全然没有了往日的清高和谨慎,心急如焚、似火攻心,虚荣心极强。当时,因为“配享太庙”出自雍正皇帝遗诏,久成定命,所以乾隆皇帝虽然数次表现出了对张廷玉的不满,也并没有想要收回该项恩赏的意思。
所以,乾隆皇帝对于张廷玉的奏请,心中虽然不满,但也没有具体表现,并给予了一首诗作为凭证:
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
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
可例青田原佑庙,漫愁郑国竞摧碑。
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
单从诗作的字面意思,就能明显看出乾隆皇帝对张廷玉的严重不满。尤其是“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则直接表明了乾隆皇帝对于张廷玉能够拥有“配享太庙”资格的不认可。
可就在乾隆皇帝明确表示了自己对于张廷玉不满以后,张廷玉却正式开始了“作死”之路。
《清实录·列传七十五》有载:
上意不怿,然犹为颁手诏,申世宗成命,并制诗示意,以明刘基乞休后仍配享为例。次日,遣子若澄入谢。上以廷玉不亲至,遂发怒,命降旨诘责。
啥意思?
张廷玉要一个凭证,乾隆皇帝给了!可是,如此大的恩典,张廷玉竟然只派遣了自己的儿子前往谢恩。张廷玉的“不识时务”,彻底惹怒了乾隆皇帝!
可是,这还不算完!
乾隆皇帝对张廷玉的不满积郁已久,而这一次张廷玉的“大不敬”,让乾隆皇帝抓到了机会,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长久以来家事悲痛、国事不顺之压抑心情的机会。
乾隆皇帝的龙颜大怒,让张廷玉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准备次日一早,赶到紫禁城向乾隆皇帝谢罪。可是,已经彻底慌乱的张廷玉再次犯了错误!
《清史稿·列传七十五》有载:
上以廷玉不亲至,遂发怒,命降旨诘责。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承旨,由敦为乞恩,旨未下。又次日,廷玉入谢,上责由敦漏言,降旨切责。
也就是说,乾隆皇帝训斥张廷玉的圣旨还没到,张廷玉就赶紧赶来谢罪了!
而泄密的人,就是时任军机大臣、张廷玉的学生汪由敦。
但就算如此,乾隆皇帝也只是给予了张廷玉“上命削伯爵”的处罚,但仍然给予了“以大学士原衔休致,仍许配享”的巨大恩赏。
如果到此为止,张廷玉也还算是“善终”,毕竟还有着“配享太庙”的巨大恩赏,这份至高无上的荣誉,足以让张廷玉流芳百世。
但是,张廷玉的“作死”脚步,依然没有停歇。
按照乾隆皇帝下达的“命待来春冰泮,舟行归里”的命令,乾隆十五年的春天,就是张廷玉能够返回家乡的时间了!
可在乾隆十五年的春天,乾隆皇帝皇长子爱新觉罗·永璜偏偏薨逝了!而作为永璜的老师,张廷玉在永璜刚过初祭,就赶紧向乾隆皇帝提出了“归田养老”的奏请。这下,乾隆皇帝被彻底激怒了!
《如懿传》永璜剧照
乾隆皇帝下旨将清朝拥有“配享太庙”资格人员的名单交给张廷玉,让张廷玉自己考虑,能否与配享诸臣比肩并列。
即“应配享,不应配享,自行具折回奏!”
而张廷玉是这样回奏的:
“臣老耋神昏,不自度量,于太庙配享大典,妄行陈奏。皇上详加训斥,如梦方觉,惶惧难安。复蒙示配享诸臣名单,臣捧诵再三,惭悚无地。念臣既无开疆汗马之功,又无经国赞襄之益,付祈罢臣配享,并治臣罪。”
乾隆皇帝终于“战胜”了张廷玉,得到了张廷玉“亲口推掉”配享资格的“把柄”。
于是,“上用大学士九卿议,罢廷玉配享,仍免治罪”。
可是,命运似乎要折腾死这个身历三朝的老臣,就在张廷玉失去“配享太庙”资格,终于返回家乡以后,又被自己的儿女亲家——四川学政编修朱荃牵累,而被“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
张廷玉被乾隆皇帝彻底推下了神坛,而这场君臣博弈,以乾隆皇帝的完胜而告终。
但是,乾隆皇帝的帝王心术自此,还没得到尽数表现。
张廷玉墓
乾隆二十年,被乾隆皇帝打压的彻底没脾气的张廷玉,病逝家中,乾隆皇帝特旨随即下发:
今张廷玉患病溘逝。要请之愆。虽由自取。皇考之命。朕何忍违。且张廷玉在皇考时。勤慎赞襄。小心书谕。原属旧臣。宜加优恤。应仍谨遵遗诏。配享太庙。以彰我国家酬奖勤劳之盛典。
也就是说,在逐步打压张廷玉的过程中,乾隆皇帝完成了皇权集中的最终目标。在张廷玉病逝,彻底失去影响以后,乾隆皇帝又做出了“眷顾老臣”的正面姿态,展现出了自己的宽仁。
此时的乾隆皇帝,登基刚满20年,帝王心术的老道毒辣,较之其父、其祖,已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按照乾隆皇帝的话,“彼泉下有知,但如何衔感乎”?
不知道,身在九泉之下的张廷玉,对于自己最终获得了“配享太庙”资格的结局,该会是如何感想?
参考文献:《清实录·雍正朝实录》、《清史稿·列传七十五》、《漫怀园文存》、《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乾隆朝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