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你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定义了)

你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定义了)第一个答案,来自最近贾行家专栏里——我,是一生所爱的总和。那么,我到底可以是谁?但是我们想要讨论的并不是这些客观的答案,而是主观的自我认知,是那个深夜里触及灵魂的哲学三问之一——“我是谁?”的答案。这个答案非常的重要,因为它往往能引出另一个人生终极课题——你要往哪里去?只有知道了你是谁,你想成为谁,才能知道接下来你该往哪里去?

你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定义了)(1)

我是谁,我和芸芸众生有什么不一样?

这是一个关于“自我”的深刻问题,那些让你和他人不一样的特质,才是真正的你自己。

如果上岗上线,那就有几个标准答案,比如基于生物学上的客观特质,你的基因,指纹,虹膜等等。

再比如社会学上的客观特质,你的身份证号码,你的个人详细档案信息,你的身份,年龄,职位等等。

但是我们想要讨论的并不是这些客观的答案,而是主观的自我认知,是那个深夜里触及灵魂的哲学三问之一——“我是谁?”的答案。

这个答案非常的重要,因为它往往能引出另一个人生终极课题——你要往哪里去?

只有知道了你是谁,你想成为谁,才能知道接下来你该往哪里去?

那么,我到底可以是谁?

第一个答案,来自最近贾行家专栏里——我,是一生所爱的总和。

为什么?其实这句话最不需要问为什么,最近两百年有太多的小说,电影,历史片段都在用爱,来诠释他们的人生。

爱,已经成为了人类情感里最独一无二的存在,一个人的一生所爱,即是这个人这一生“自我”安放的地方,也可以是这个人最终的归属。

有这个“我是谁”的答案以后,关于我们要去哪?也有了答案,就像《大鱼海棠》里那句台词说的,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大胆的去爱,也需要去爱!

除了爱,我自己还喜欢第二个答案——记忆。

这是一个哲学层面讨论过很多次的问题,人的自由意识是不是就是记忆本身?

如果一个人进入了虚拟世界以后,能够加载的资料只有记忆,那么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也是记忆。

是过去几十年的所有记忆,定义了你这个人。

看很多电视剧和小说,里面确定一个人是不是被冒充,就是用双方的共同记忆去验证——因为只有记忆才能确定那个最后的“独一无二自我”。

如果记忆才是“自我”最底层的存在,那么一个人的一生最后还是要落在记忆上,你自己的记忆组成了你“灵魂自我”,而他人心中关于你的记忆,又组成了那个社会眼里的“自我”。

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说的一样,肉体的自我最早消亡,但是导致你“社会自我”消亡的,是他人的遗忘。

除了记忆,第三个答案也非常有启发,当然也非常理工科,那就是“视角”。

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视角,就是这个人真正独特于他人的地方,也是最能代表他是谁的地方。

这个答案有一个比较流行的名字——三观。

世界观,是你看世界的视角,价值观,是你对事情的价值判断排序,人生观,是你对自己人生方向的笃定。

三合一,就是一个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也是这个人看待这份关系的视角。

三观的变化,关键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相互影响,看遍了世界,认识更多的可能,才能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人生。

如果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视角,就是对自我的定义,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看世界,去增加看世界的视角,增加查理芒格说的那种思维模型。

当然,还有第四个答案,那就是《关系型存在》这本书的观点,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你和这个世界上的人和物从出生起就构建了关系,这些个关系反过来在不断的塑造着你,这些关系组合起来就是真正的你自己。

不说有说一个人的收入就是身边5个最亲密朋友的平均么?还说一个人的性格也好,格局也好也是由这些关系所塑造的么?

其实这个答案背后,是我们对于关系的重新理解——去构建更健康的,更能滋养自己的关系,从而去塑造那个更强大的自己。

第五个答案,是情绪视角——人是一切深刻情绪体验的总和。

每个人死亡前那一刻,如果让你回忆人生最值的几个时刻,我想冒出来的肯定是那些让你情绪记忆翻涌的片段吧?

越是精彩的人生,这些时刻就越是丰富多彩。

第五个答案给我的启发,恰恰又和第一个答案,爱的总和关联上了,毕竟爱,就是最伟大的情绪体验之一呀!

所以,要去爱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