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十三朝古都争议太多(西安在经历十三朝古都后为何再也没能成为都城)
西安的十三朝古都争议太多(西安在经历十三朝古都后为何再也没能成为都城)但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西安地处内陆不利于对东部地区控制,加上优秀的军事地理条件造成了地区的封闭性,尽管关中地区自身的生产条件优秀可以生产大量粮食,但在都城庞大的人口消耗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为了维持首都运转需要从外部运粮,但关中盆地向东的出口狭长而窄小,从东方水路运粮食进入盆地还要经过险峻的三门峡,补给线漫长。而且进入唐朝以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地处西北地区的西安开始变得干旱,使得水资源开始逐渐匮乏,造成了粮食产量的急剧减少,没有足够的粮食供给,单靠从外地运输不仅费人费力,而且有这个资金,完全可以换一个地理位置更好的都城,完全没必要吊死在一棵树上,比如靠东的洛阳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最后,自始至终西安依靠自身优秀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的农业发展都是一座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多,原本优秀的地理位置成为阻碍西安发展成下一个都成的枷锁,偏远的西安缺乏对东部的控制力,使得其作为帝都
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是十三朝古都,而且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建都最早,历史时间最长的城市,但是自从唐朝以后,却没有王朝在西安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建都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先得先说一说,为什么很多朝代都会选择西安当都城?首先在地理位置优越,自古有着“八水绕长安”的赞美。善于算卦的周文王姬昌特地算了一卦,并在此地建立丰京,伐纣成功之后,又建立了镐京。分两城合并,成为了“丰镐”,这也是最早的西安雏形。后来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正式把这里命名为长安,并在此地建都。在长安成了都城之后,很多朝代都进行了修2建和扩张,而且在改朝换代的时候也没有经历过很大的破坏。
但在黄巢起义之后,黄巢纵容士兵劫掠,使得长安城遭到了屠城,许多贵族平民全家被杀,从皇城到居民区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李茂贞来长安城劫掠过,朱温胁迫皇帝昭宗迁都洛阳,又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很多的宫殿都被拆毁,为长安城的都城史画上了句号。
其次,西安所在地理位置对于兵家来说是天然的防守之地,是防御关中平原的最后一层防线。西安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南靠终南山屏障,东侧有从终南山伸出的骊山回环保护城市东缘,俯瞰整个小平原;渭水和灞河构成的夹角则构成城市防御前的最后一道天险。优秀的地理位置为西安成为都城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但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西安地处内陆不利于对东部地区控制,加上优秀的军事地理条件造成了地区的封闭性,尽管关中地区自身的生产条件优秀可以生产大量粮食,但在都城庞大的人口消耗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为了维持首都运转需要从外部运粮,但关中盆地向东的出口狭长而窄小,从东方水路运粮食进入盆地还要经过险峻的三门峡,补给线漫长。而且进入唐朝以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地处西北地区的西安开始变得干旱,使得水资源开始逐渐匮乏,造成了粮食产量的急剧减少,没有足够的粮食供给,单靠从外地运输不仅费人费力,而且有这个资金,完全可以换一个地理位置更好的都城,完全没必要吊死在一棵树上,比如靠东的洛阳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最后,自始至终西安依靠自身优秀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的农业发展都是一座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多,原本优秀的地理位置成为阻碍西安发展成下一个都成的枷锁,偏远的西安缺乏对东部的控制力,使得其作为帝都的条件已经不可能。
西安从大格局和小格局来看,都是一座适于防守的城市——天险足够多,周边的农业水平又足够高。但是在运输与商业占据经济生活主体的现代,使得西安优秀的地理位置条件逐渐不再显得那么亮眼,使其可长期稳定地做一个都城已经不再现实。但现有条件和资源依旧使得西安成为当今中部地区发展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