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业态创新(品牌集聚互联网助力)
乡村振兴业态创新(品牌集聚互联网助力)除了古宗祠、古桥、传统民居等历史文物的观摩,还有体验水上游船、寻觅美食和夜宿民居等等,这些项目都能在一个地方集中完成,比较符合现代人追求便捷、怀旧的旅游元素。逢简游船让逢简成为顺德风情与美食集聚地标逢简村位于顺德区中部的杏坛镇北面,距镇中心约5公里,村域面积为5.2平方公里,据最近进行的《全粤村情》普查,西汉时期,已有先民在逢简村居住,是佛山历史最悠久的古村之一。逢简村拥有20公里蜿蜒曲折的古河道、堪称佛山最老的10座石拱桥、20座古老的宗祠、10座历史悠久的广府民宅,此外古庙、书院书舍、埠头等数量也不少。对于身居珠三角经济发达心腹之地,这样数量庞大、保存尚是完好的古旧建筑群落,实属难得。加上出自该村的历史名人多达19位,让逢简村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一种文化“集聚效应”。可以说逢简旅游在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自驾游、乡村游兴起之后,能短时间集聚大量的旅客人流,也是基于这样的文化“
基于全省全域旅游布局以及香港与佛山旅游合作的大趋势,籍着全粤村情普查,8月10日,市地方志办组织相关工作人员,由佛山市方志办副主任、调研组组长黄国扬带队,前往顺德杏坛逢简和马东村开展《佛山史志——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专刊》组稿调研活动。
据悉,7月底,杏坛凭借其独特的水乡民俗,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2018-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而逢简作为杏坛特色水乡文化的集中呈现之处,读懂逢简的文创之路,对顺德地区甚至佛山地区古村落活化具有深远意义。
逢简10大古桥之一——金鳌桥
一、资源集聚
让逢简成为顺德风情与美食集聚地标
逢简村位于顺德区中部的杏坛镇北面,距镇中心约5公里,村域面积为5.2平方公里,据最近进行的《全粤村情》普查,西汉时期,已有先民在逢简村居住,是佛山历史最悠久的古村之一。
逢简村拥有20公里蜿蜒曲折的古河道、堪称佛山最老的10座石拱桥、20座古老的宗祠、10座历史悠久的广府民宅,此外古庙、书院书舍、埠头等数量也不少。对于身居珠三角经济发达心腹之地,这样数量庞大、保存尚是完好的古旧建筑群落,实属难得。加上出自该村的历史名人多达19位,让逢简村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一种文化“集聚效应”。可以说逢简旅游在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自驾游、乡村游兴起之后,能短时间集聚大量的旅客人流,也是基于这样的文化“集聚效应”。
逢简游船
除了古宗祠、古桥、传统民居等历史文物的观摩,还有体验水上游船、寻觅美食和夜宿民居等等,这些项目都能在一个地方集中完成,比较符合现代人追求便捷、怀旧的旅游元素。
二、古村生机
品牌策略 互联网经济
调研队走访的当天是工作日,但仍有大量的游客自驾车或者跟团来到逢简游览,据逢简水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当天进入逢简水乡的旅客约1000人次,而节假日最高峰可达5000人次。
络绎不绝的游人
除了天然的优势,在古村里生存的大大小小的民宿、特产店、餐饮店都各自使出浑身之术,留住游人的脚步,常言道“时势造英雄”,能否抓住乡村振兴的这一波热浪的红利,其当中的修炼功夫还要“摸着石头过河”。调研组采访的“权记鱼饼”特产店、“水乡人家”餐饮店、“梁公馆”民宿代表,均因循先依靠顺德品牌立足市场,再细心打造自身品牌,同时依靠互联网渠道,扩大宣传和影响力以及销售途径,最终在同行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据了解,目前在逢简水乡,大小餐饮店和特产经营商店有200家,民宿近一年才发展起来,也有10家。
逢简村直街的特产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
三、公司化管理
古村振兴必由之路
据当地村委以及逢简水乡旅游发展公司介绍,逢简村旅游人流量从2014年开始,有了爆发性的增长,逢简村游客人数以每年20万人次逐年递增,截止2017年,旅游人次突破120万大关。
但是,村内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游客量需求,传统的村级管理模式也应付不了剧增的游客需求和逢简水乡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供专业旅游服务,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更可持续的专业力量以及规范化管理,2016年6月,佛山市顺德区逢简水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重新修建的进士牌楼
实施公司化管理几乎是佛山地区乡村旅游走向正规化的必然道路。总经理李文珠介绍,公司成立后,他们就马不停蹄地开展优化景区建设、引入各方力量对景区内的古祠堂、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等;开设公众号,对接多方媒体宣传资源平台;并积极主动结合水乡民俗、古建筑文化策划多元大型主题活动,可满足不同层次的现代人的自由行需求。
不过,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逢简水乡的“瓶颈”也出现了,首当其冲的是停车问题,停车问题是制约客流量的重要因素,调研组观察发现,旅客停车基本都是停在村委外的工业横四路两旁,碰上节假日交通管制的话,就要停在离村委更远的二环路两旁,公路俨然成了“停车场”。这主要是农业用地难的问题,也使旅游公司和村委“头疼”。
刘氏大宗祠内被精心保护起来的明代石雕
据悉,《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的七条扶持政策中,有专门针对农业用地保障的论述,指出要加强旅游用地保障,支持乡村旅游创新用地形式,可视性点状配套设施,建设用地布局开发,按地块独立供地。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佛山市《关于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也有对农业发展用地明示要“积极保障”,期望突破用地“瓶颈”。
“瓶颈”之二,便是人才缺乏。如何吸引人才,或让在城市里打拼的乡亲们回乡建设?调研组采访的李文珠和黄少梅都是可以拿来研究的个案,前者是被顺德经济发展,被逢简水乡发展前景吸引而来的外地人才,后者则是在顺德大良城区餐饮业打拼了20年的本土人才。
民宿代表刘公馆
《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吹响了“乡村旅游万名人才培训计划”的集结号,鼓励培养引进旅游人才。展望未来,会有更多的“李文珠”和“黄少梅”支持乡村振兴。
文/图:市方志办 麦凤庄
编辑:佛山新闻网 唐泳茵
佛山档案微信团队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