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人类文明的几次突破(人类文明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只有50)

人类文明的几次突破(人类文明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只有50)NASA的方案是通过飞机自由落体产生短暂失重,而用真空腔模拟小行星大气,此外,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了跟多种小行星的表层土壤化学成分类似的替代物,这些方案都有利于测试小行星取样技术。科学家已经在研发用来钻探小行星并获取样本的技术。为了测试这些技术,需要在实验室中模拟小行星的环境,即重建小行星的重力、大气和温度。此外,还要寻找和小行星表面的特性一致的材料。一类小行星是被重力或电磁力聚合起来的大量小土块,而另一列小行星则是坚硬致密的岩石。不同结构的小行星需要不同的应对方法。比如,如果人类发射某个大物体撞击土块状小行星,它会分裂成碎块,但是每个碎块还是会向地球飞来。发射一大批小物体,以分散的撞击力推动小行星是个更好的办法。事实上,就改变轨道而言,大批小物体推动土块状小行星的效果比单个大物体撞击土块状小行星的效果好100倍。侦察小行星的地质结构

英国著名理论天文学家、数学家,前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马丁·里斯(Martin Rees),曾在《人类最后的世纪》(Our Last Century)一书提出,到2100年人类文明仍然存在的可能性只有50%。

当然,大家面对类似言论时一般都是付之一笑。但如核战争、生物恐怖袭击、失控的人工智能都已展现出可能对人类造成的毁灭性后果。

而今天要讲的,是几率看似微乎其微,却已经在地球上发生过的灭世之灾:小行星撞击。

人类文明的几次突破(人类文明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只有50)(1)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在今天的墨西哥优卡坦半岛奇科苏卢布地区撞出一个直径180千米的陨石坑。这次撞击被认为是统治地球上亿年的恐龙最终灭绝的主因。

人类文明的几次突破(人类文明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只有50)(2)

一类小行星是被重力或电磁力聚合起来的大量小土块,而另一列小行星则是坚硬致密的岩石。不同结构的小行星需要不同的应对方法。

比如,如果人类发射某个大物体撞击土块状小行星,它会分裂成碎块,但是每个碎块还是会向地球飞来。发射一大批小物体,以分散的撞击力推动小行星是个更好的办法。事实上,就改变轨道而言,大批小物体推动土块状小行星的效果比单个大物体撞击土块状小行星的效果好100倍。

侦察小行星的地质结构

科学家已经在研发用来钻探小行星并获取样本的技术。为了测试这些技术,需要在实验室中模拟小行星的环境,即重建小行星的重力、大气和温度。此外,还要寻找和小行星表面的特性一致的材料。

NASA的方案是通过飞机自由落体产生短暂失重,而用真空腔模拟小行星大气,此外,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了跟多种小行星的表层土壤化学成分类似的替代物,这些方案都有利于测试小行星取样技术。

人类文明的几次突破(人类文明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只有50)(3)

小行星钻探假想图

一旦小行星钻探取样技术被验证,那么人类就可以在未来发射着陆飞船对小行星进行深层采样。在获得小行星内部的结构和强度信息后,人类就可以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小行星应对方案。

地球反击战

人类的运气比恐龙好得多,因为恐龙用了1亿多年时间也没在陨石撞击之前进入太空,而人类只用了几百万年就做到了。因此人类已经具备了应对天体撞击的基本条件。

如果人类能够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数年发现它,就可以先发射一艘飞船探明小行星的成分和结构。这样人类就可以设计出最佳的针对性方案。

可如果我们在撞击发生之前几天才发现小行星,又怎么办?1995年,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举行了一次近地小行星威胁处置会议。会议上有科学家提出,将10亿吨当量的核弹置于直径1千米的小行星核心引爆,即可将小行星瞬间蒸发。

当然,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制造和实验过这种堪称毁天灭地的武器。尽管物理理论没有约束氢弹的威力上限,但是苏联1961年试验的人类最大当量氢弹“沙皇炸弹”(Tsar Bomba),威力也只有5000万吨当量。

人类文明的几次突破(人类文明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只有50)(4)

前苏联时期的“沙皇炸弹”

如果人类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至少几个月,或者彗星撞击地球之前至少2年发现了它,那么还可以考虑将小行星推离撞击轨道。但是如果没有这么多反应时间,那么恐怕只有疏散撞击地点附近的居民。

当然,除了小行星撞击,核战争、生物恐怖袭击和失控的人工智能都可能灭绝人类。正如本文开头所说,还是有很多人认同马丁·里德教授提出的到2100年人类仍然存在的可能性只有50%的说法。虽然这听起来很科幻,对任何潜藏的“灭世警报”提前考虑到,并做好准备,总是没错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