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处不芳华出自哪里(人生无处不青简)
人生无处不芳华出自哪里(人生无处不青简)生活是书。“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生活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用心去翻阅,一点都不为过。当然,我这里所说的“生活是书”,不是就书籍本身来论,也不是就读书态度来论,书籍本身和读书态度原本就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之谓“生活是书”,强调的是生活本身,也即生活的“原生态”。这一点,在经典歌曲《苦乐年华》里有一段歌词可以很好地印证——“……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生活就是这样一本书,一本可从中品出酸甜苦辣的书,一本可从中品尝出喜怒哀乐的书,一本可从中品尝出理想信念的书,一本可从中品尝出挫而不馁的书,一本可从中品尝出处世之道的书。为了享受生活,难免要上网,欣赏歌曲,观看电视剧。这个时候,电脑、歌曲和电视剧从某种意义上成了“另类书籍”。书里呈现的新鲜或不新鲜的人和事,会在你的心头不自觉
“天下皆有学问,人生处处青简。”在我看来,书,不仅局限于静态的纸质的,还包括那些动态的自然的、社会的和生活的。因此,我读书,从来不受囿于书房或图书馆,而是随遇随读。
自然是书。“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置身自然,身侧周围,俨然一部部书卷。有的宏大,如天,那是部盖着的书——朝升暮落的太阳,是书的“防伪标”;逐时而流的星月,是熠人眼目的书号;游来荡去的云朵,是书的插图;风雪雨霜电闪雷鸣,是书的内页。有的宽展,似地,那是本摊着的书——巍峨的山峰,是书的卷轴;雄浑的江海,是书的目录;葳蕤的草木,是书的扉页。有的厚实,如东奔入海的百川;有的轻薄,如时一声的鸟鸣;有的彩绘,如艳丽的花朵;有的铅印,如墨绿的稼禾……
人生在世,难免要抬头看自然,自然于是入了眼,入了心,成了别样的文字。比如看雨,眼里的雨不啻是雨,更是“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离愁别绪,“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不老诗行,“雨打芭蕉,绿肥还是红瘦”的牵肠挂肚;比如登山,面前的山不啻是山,更是山若男人般的古铜体肤、质朴憨厚、刚毅不屈、沉稳持重;比如濯足,脚下的水不啻是水,更是利万物而不争的修养、柔可克刚的哲理;比如泛舟江河,舟已不再是舟,而是《赤壁赋》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至;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珠言丽句,自空而下,浸洇入水,淌成绚丽的浪花朵朵;比如赏月中秋,月又分明成了大词人苏轼关于挚爱亲情的告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社会是书。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卢梭曾经说过:“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这话,一点都不妄诞。社会这本书里,既有光彩华丽的扉页,又有灰暗陈旧的篇章,而无论光彩华丽的扉页和灰暗陈旧篇章里记录的大大小小,或悲或喜,或闹或静,或浓或淡,或稠或稀的事,都能“烛照”出人的品行和素养,而伴随着悲喜、闹静、浓淡和稠稀之事折射出来的一个个或高尚或卑下或伟岸或龌龊的人物形象,是皆可作为人生之尺来比照的。比照的结果,会让我们悟出许多书本上根本没有出现的事理,而从中悟出的事理则会教我们如何去做人,如何去行事。
生活是书。“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生活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用心去翻阅,一点都不为过。当然,我这里所说的“生活是书”,不是就书籍本身来论,也不是就读书态度来论,书籍本身和读书态度原本就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之谓“生活是书”,强调的是生活本身,也即生活的“原生态”。这一点,在经典歌曲《苦乐年华》里有一段歌词可以很好地印证——“……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生活就是这样一本书,一本可从中品出酸甜苦辣的书,一本可从中品尝出喜怒哀乐的书,一本可从中品尝出理想信念的书,一本可从中品尝出挫而不馁的书,一本可从中品尝出处世之道的书。
为了享受生活,难免要上网,欣赏歌曲,观看电视剧。这个时候,电脑、歌曲和电视剧从某种意义上成了“另类书籍”。书里呈现的新鲜或不新鲜的人和事,会在你的心头不自觉地刻下印痕。“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如果能放出眼光,多维地审视书籍的内涵和外延,广博地汲取天地万物生活万象之精华,你我势必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睿智的人,圣哲的人。毕竟,能把自然、社会和生活纳入“书籍”范畴的智者和哲者,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