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运动是生命及健康的源泉(道不是反向运动)

运动是生命及健康的源泉(道不是反向运动)问题就出在一个“反”字上,帛甲本《老子》中,“反”字总共出现4次,按照传本《道德经》的章次分别是:多数注解者跟王东岳一样,之所以认定“周行不殆”就是循环往复而不停止,源头就出在这个“反者道之动”身上,几乎没有谁不认为天道是循环往复,物极必反的。先看看原文(以帛书《老子》为例),到底该怎么理解:“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东岳的解释最有代表性:“天道循环往复,物极必反”。他在“循环往复”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物极必反”,迎合了时下最广大的读者群的理解需求。

对于《老子》“道之动”一章(传本《道德经》第41章)的误读与曲解,历来十分严重,陈鼓应先生先的理解是:道的作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这种理解方向是当前的主流,谁不赞成,就会群起而攻之。

上一篇文章,我否认了传统解读对“周行不殆”的解释,认为“周行不殆”不是像陈鼓应、余秋雨理解的“循环往复的运行(周行不停)”,而是周密周到的存在。结果遭到不少人的尖锐批评,可见传统认知习惯的强大与可怕。当然,我也不敢说自己的观点就一定是对的。

那么,“道”有没有“反向运动”和“循环往复”的运动属性呢?很多人一定会认为:难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不是老子说的吗?但是,你确定你的理解是对的吗?

那么“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到底是什么意思?

运动是生命及健康的源泉(道不是反向运动)(1)

道是自然的,不存在循环往复之说

先看看原文(以帛书《老子》为例),到底该怎么理解: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王东岳的解释最有代表性:“天道循环往复,物极必反”。他在“循环往复”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物极必反”,迎合了时下最广大的读者群的理解需求。

多数注解者跟王东岳一样,之所以认定“周行不殆”就是循环往复而不停止,源头就出在这个“反者道之动”身上,几乎没有谁不认为天道是循环往复,物极必反的。

运动是生命及健康的源泉(道不是反向运动)(2)

问题就出在一个“反”字上,帛甲本《老子》中,“反”字总共出现4次,按照传本《道德经》的章次分别是:

25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40章:“反也者,道之动也”;

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78章:“正言若反”。

这4处“反”,全部是“相反”之意,没有一处是“往返”“返回”之意。那么这个“反”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是“与物反”,即道与物反,是人们的观念与做法与“道”相反。“远曰反”也不是说道跑到极远处再返回来。

运动是生命及健康的源泉(道不是反向运动)(3)

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到处是道,它为何要跑到别处?而是说它无处不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故说“远曰反”。“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意思是说:玄德是合道的,其意极深极远,与现象界是相反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是万物中的另类,有主观意愿,固执地坚持以“经验”为根据的主观认知,并以此确定行为准则。

之所以认为道有“循环往复”的属性,是把这个“反”给强行“通假”为“返”了,解读经典采取通假之法,是理解不通之后最简捷、却是最不负责任的做法。

运动是生命及健康的源泉(道不是反向运动)(4)

很多人以万物“复归其根”,来佐证“反”有“循环往复”的意思。要看清楚,这是指万物,万物芸芸,各自回归于它们的本根。并且,这个过程是“复归”,“复归”是“返回”,而不是“相反”,这是万物的自然,在万物“复归于其根”的过程中,道的作用是“辅万物之自然而弗为主”。就是说在万物的生灭归根过程中,道顺应万物的自然,而不为万物做主,这跟道的“返还”没有任何关系。

“物壮则老”是万物生灭的自然规律,为什么老子说这是“不道”?原来是提醒权力者不要把事做绝

“物极必反”出自战国时期的道家《鹖冠子·环流》,原意是: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但老子文本里没有出现这个词,也没有物极必反的思想表达。而注家们都喜欢将“物极必反”跟老子的“物壮则老”联系起来。

运动是生命及健康的源泉(道不是反向运动)(5)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在《老子》30章和55章出现过两次,分别针对的是“以兵强天下”和“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而言的。

就是说“以兵强天下”和“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的结果是“物壮则老”,即争欲之心,逞强妄动等于自取灭亡,事物过于强盛了将会走向衰老,这就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要趁早停下来。

事物由小到大,由弱向强,是很正常的、自然的,怎么就不合道了呢?为什么老子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呢?

老子推崇自然,对万物的自然生灭当然是肯定的,。但这两处所说的“物壮则老”,分别是针对侯王如何处理事务和个人欲望而言的,就是提醒侯王:取天下、治天下要看住自己的欲望,防止“事极而反”,不要把事情做绝了。

运动是生命及健康的源泉(道不是反向运动)(6)

就在写这篇文章,对于“物壮则老”进行“格物致知”的时候,我的老朋友,在德国教授哲学的程振苏先生跟我说:万物即是万事,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强调的是实践过程,是干事。对于侯王而言,干事创业治天下才是他的第一要务。他建议我不要死守帛书《老子》,不要受王弼、河上公,还有那些大学者理解方向的影响,要像张三丰教导张无忌那样,忘记太极剑的招式,真正领悟“无招”境界。

于是我从“格物”转向“格事”。“以兵强于天下”不正是暴政吗?“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暴政必不道,不道必早已也。

而“物壮则老”只是比喻事物发展过程,“物极”也未必“必反”,老子说到“福祸关系”时,也并没说福祸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物极必反”的关系,其间一定需要个“点”,老子自问自答说:“孰知其极,其无正也”——其间一旦出现了“无正”,才会“事极而反”,因此,壮与老是正常的,合乎自然的,但是“不道之壮”就不自然、不合道了,就像“以兵强天下”和“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这样的“强”,肯定是不合道的。

所以,用“物壮则老”来佐证“道是循环往复的”,是没有道理的;同样,用循环往复来解释“周行不殆”也是解不通的,道无处不在,无需循环往复。

运动是生命及健康的源泉(道不是反向运动)(7)

“弱者道之用”不是说“柔弱是道的功用”,而是“知雄守雌”的不争之德

人们常常以“上善若水”来形容道的柔弱不争,并以此来解释“弱者道之用”,这样理解不能说不对,但是太偏执了,忽略了道“一”的整体性,水是柔弱的,同时也是强暴的,道是周遍咸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同时也是自然的,既不分善恶,也没有正反,因此不存在反方向运行,也不存在循环往复这个说法。

所谓“弱者道之用”,强调的是怎样像道那样守柔处弱,这是道的应用原则。

守柔,是强者之所以为强的根本,对于侯王来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圣人用则为官长。”就是说,“道”没有雄雌、荣辱、黑白之分,有的只是人们对于“道”和“事物”的态度。

运动是生命及健康的源泉(道不是反向运动)(8)

老子类似的表达很多,比如:“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胜强”等等,表达的是,柔弱无为胜过刚强的暴力统治,这就是“道”的应用原则:“弱者,道之用。”

“柔弱”的本质其实就是“不争”,不是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而是同于道的不争,是侯王不与民争,是知强守弱的不争,因其同于道的处强守弱,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