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魔盒会怎么走(面对潘多拉魔盒)
潘多拉魔盒会怎么走(面对潘多拉魔盒)令人口爽;五味,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假若面对潘多拉魔盒,老子会如何?且从道德经第十二章里找找答案。
12. 道德经第十二景点——定力之门
第十二章 声色电玩令心狂
五色,
令人目盲;
五音,
令人耳聋;
五味,
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妙解》P28)
12.0【主题结构】
本章紧承上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述沉迷物欲、感官刺激(有)之害,及圣人之取舍(舍有而取无)。
可分两段。
篇首至“令人行妨”为第一段,列举五色、五音、五味、畋猎、贵货,述物欲、感官刺激之害;
余下为第二段,谓圣人明道,舍物质享受而取精神追求。
12.1【声色迷人】
憨山以为,“人心本自虚明,而外之声色饮食货利,亦本无可欲。人以为可欲而贪爱之”,于是眼、耳、鼻、舌、身、意各自流逸(流散)而追逐色、声、香、味、触、法。
“五色,令人目盲。”
青、黄、赤、白、黑,谓之五色。眼逐色,各种色彩,光怪陆离,令人眼盲、心盲,失去正见、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五音,令人耳聋。”
五音,宫、商、角(jué)、徵(zhǐ)、羽,相当于哆、来、咪、发、唆。耳逐声,各种声音特别是重剂量声音刺激,会让人听觉神经渐渐麻木、甚至失聪,听不到真声,听不见亲情呼唤、百姓悲声,听不进金玉良言、逆耳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
酸、甜、苦、辣、咸叫五味;爽,此处指口舌麻木。舌逐味,重口味,太酸、太甜、太苦、太辣、太咸,都会令人味觉麻木,感知不到人间真味,感知不到民间疾苦。
(飙车)
12.2 【畋猎致狂】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驰骋(chí chěng),纵马疾驰;畋猎(tián liè),打猎。心逐境,沉溺于打猎、拳击、武打及暴力电玩,会令人失去正定,心渐野蛮凶狠、好斗好杀,丧失人性而发狂。
电游、手机、烟酒、赌博、情色、黑恶乃至谋官、贪财,沉迷其中,与“驰骋畋猎”无异。究其原因,空虚而已,缺爱而已;像失去母亲的孩子,四处漂泊,孤苦无依。何以空虚、何以缺爱?不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知此人生要义,一切迎刃而解。
12.3 【奇货妨行】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行逐利,聚集珍稀难得之物,时刻担心被人觊觎,令人失去正操,失去身心的自由与自在。
俗话说,“叫花子背米不动,自讨的。”又道,“葫芦挂到壁上不好,偏要挂到脖子上。”
第三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第六十四章“欲不欲,使民不贵难得之货”,皆聚焦难得之货,教人敬而远之。
12.4 【去彼取此】
前述五种,相当于佛家所谓五欲六尘。五欲,财色名食睡,人的五种物欲;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人身外的境界,人因贪欲而迷失其中。
而“五欲无利益,如狗啃骨头"、"五欲如逆风举火把,风吹焚自身"、"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身命,如蛾赴灯火"(《大智度论》),圣人知之,虽居五欲之中,而修离欲之行,知量知足。如偃鼠(田鼠)饮河,解渴喝足就行,无须带回家陈列好看。罗绮百箱,不过一暖;大厦千间,但居一隅;良田万顷,三餐而已:其余均是荣观摆设,有些多余。故而老子欣赏圣人“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第二十六章)。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为(wèi),介词,表目的,为了。
目,感官享受,如五色、五音、五味、畋猎、奇货等等,世人以其常开不败、有利无害,更不知其所从来,故趋之若鹜、奋力而争、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圣人知其昙花一现、后患无穷,更知其源于空无,故“常从花中过,片叶不沾身”。
腹,心灵(成长)、精神(提升),空无之于人也。感官享受之一切,不过作为便利、依托之“有”;而真正起作用的是空无、心灵与精神。
所以,圣人会在有与无,感官(物质)享受与心灵成长、精神提升之间,作出正确的取舍选择。
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亦是圣人在治国理政之中“为腹不为目”的抉择。
12.5 【关好魔盒】
希腊神话说道,万神之父宙斯不满先知先觉者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便造了潘多拉这个绝色女子,让人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后知后觉者埃庇米修斯,并陪嫁一个盒子,盒子里面是众神送给的痛苦、烦恼、幸福、疾病、灾祸、瘟疫及希望,以此惩罚人类。埃庇米修斯叮嘱潘多拉不要打开盒子,但经不住好奇心,潘多拉打开了盒子,一股黑烟喷出,痛苦、烦恼、幸福、爱情、疾病、灾祸、瘟疫尽数跑出,世间诸苦遂层出不穷。唯有希望被关在盒子里面,让人感觉还有活着的念想。而这所谓的希望,实际是欲望,未必真的给人带来生机,法国谚语就说"地狱的道路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欲望之门,好比潘多拉魔盒,一经打开,名利权情,没完没了;这山望见那山高,无止无休。烦恼痛苦,也就如影随形,甩不掉,逃不了。
18世纪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收到朋友送给的一件高档考究的睡袍。穿在身上,感到非常的舒适、高贵。行走书房,环顾四周,依次感觉被褥、家具、地板、墙壁不相匹配,于是依次更换开来。然而,他并没有成功的喜悦,相反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写了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商纣王开始用象牙做筷子之时,其叔箕子无比惶恐,因为跟象牙筷子相匹配的必然是金玉盘子、奇珍异味(牦牛、象、豹的胎儿)、绫罗绸缎、高楼大厦。果不其然,后来,纣王酿酒的酒糟堆成山,酒池可以行船,挂的兽肉像森林一般,所谓酒池肉林是也。所以,狄德罗效应无妨叫做纣王效应或象牙筷效应,这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所谓欲壑难填,亦即魔盒一开,关也关不住。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我们要深味老子的教诲与悲心,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关好欲望的盒子,不让狄德罗效应在我们身上再现,不让纣王似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