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至于夏水,则是汉水或汉水的一条支流。华山至于“华”,则有“华山夏水”之说,华胥氏之说,以及“章服之美谓之华”的说法。1、华山夏水之说: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1)

华夏图腾——龙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其后是《左传·定公十年》中孔子说的一句话:“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这里华与夏互文同义,皆指有夏(或诸夏)之居。

关于“夏”的来历,自然是夏朝或夏后氏,这里没有疑问。

至于“华”,则有“华山夏水”之说,华胥氏之说,以及“章服之美谓之华”的说法。

1、华山夏水之说:

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2)

华山

至于夏水,则是汉水或汉水的一条支流。

《史记·苏秦列传》:“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此处“夏水”可解释为夏天的河流或某一河流的名称。据《水经注》言,故道从湖北沙市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自此以下的汉水,也兼称夏水。亦有旧说夏水即今长夏河,按长夏河源出江陵县西北,东南流至沔阳县南入长江,与古代夏水经流大不相同。

然而这里也有疑问,此处夏水之“夏”与华夏之“夏”所代表的的地域概念难以联系的起来。华山夏水之说,华与夏二者等同不起来,此说难以令人信服。

2、华胥氏之说:

华胥氏,伏羲和女娲共同的母亲,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中华民族之华字的来历。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3)

华胥履大迹

华胥氏最早的记载,见于《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馀年不辍。”

除了《列子》,华胥氏在其他先秦典籍中没有记载,而与之相近的只有一个赫胥氏。《庄子》: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成玄英疏:" 赫胥,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 。盖炎帝也。"亦称"赫苏氏"。

而最早的创世神话中只有伏羲女娲,并没有说他们的父母是谁。至于“华胥履大迹而生伏羲”的说法,最早则出现在东汉王符作的《潜夫论》中,之后关于华胥氏的记载才慢慢完善流传于世。《潜夫论·五德志》:“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其相日角,世号太曎。都于陈。其德木,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作八卦,结绳为网以渔。”

故此说也只是今人的附会而已!

3、“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之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4)

汉服宣传语

然而此类说法并非源自于先秦时期的典籍原文,而是后世注疏时附加上去的。

《左传·定公十年》孔子云:“裔不乱华,夷不乱夏”。

唐·孔颖达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尚书·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

孔安国,字子国,鲁国人,孔丘十世孙,经典序录误作十二世孙。约自汉景帝元年,至昭帝末年间在世,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武帝时,官谏大夫,临淮太守。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府旧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及《孝经》,皆蝌蚪文字,当时人都不识,安国以今文读之,又奉诏作书传,定为五十八篇,谓之《古文尚书》,又著《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5)

尚书

《尚书正义》为唐初《五经正义》的第二部,孔颖达、王德韶、李子云等奉诏撰,朱长才、苏德融、隋德素、王士雄、赵弘、智复审,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张行成等人刊定。此书凑合《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并采用孔安国《尚书传》,将伏生本《今文尚书》20篇分为33篇,加上出自孔宅夹壁的《古文尚书》25篇,定为58篇,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经书。

2018年11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成果发布,其中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6)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图书

而“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这个说法,则是后人注释之后才有的。

故以上说法也非“华夏”之“华”的真正来历!

个人见解:

关于“华夏”之“夏”的来历,最早出自于夏朝或夏后氏之所居。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夏人起于今河南省中部,正是所谓中原华夏之地。鲧与禹又别为一族,其居地殆起于河南嵩山山脉中。曰'有崇伯鲧',崇即嵩也。山海经'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禅渚在河南陆浑。禹都阳城,阳城在嵩山下。”即此!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7)

大禹

至于“华”的来历,则与西周时的封国华国有关,另有嵩山亦曾得华之名。

西周时嵩山之东南有华国,都城为华阳,今天还有华阳故城遗留。著名考古学家唐兰在他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微》中说:"华、地名……。在河南省密县,西为嵩山,是夏族旧居,所以华即夏,中华民族起于此。"

《路史·国名记》云:“华,子国,郑十邑有华。

《国语·郑语》载:“若克二邑,乌阝、弊、补、舟、依、<黑柔>、历、,君之土也。若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此处华,即指原先的华国。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8)

华国位置

前华后河,右洛左济”,则是以南为上的地图方位。如下图所示: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9)

前华后河,右洛左济

关于"华阳"的记载:

华国都城华阳所在的南边有华水,山南水北谓之阳,故曰华阳。

《水经注》:引《春秋释地》云: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泽,七虎涧水注之,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派,津川趣别,西入黄雀沟,东为七虎溪,亦谓之为华水也。又东北流,紫光沟水注之,水出华阳城东北而东流,俗名曰紫光涧,又东北注华水。华水又东迳棐城北,即北林亭也。《春秋》:文公与郑伯宴于棐林,子家赋《鸿雁》者也。《春秋·宣公元年》,诸侯会于棐林以伐郑,楚救郑,遇于北林。服虔曰:北林,郑南地也。京相璠曰:今荥阳苑陵县有故林乡,在新郑北,故曰北林也。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10)

华阳故城

另有《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言:"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少典为有熊国君,而河南新郑古为有熊国,炎帝既为少典之子,新郑的这个"华阳"为第八代炎帝榆罔的出生地,或许更为合情合理。

华阳汉属密县,今属新郑。华阳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村。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11)

华阳故城

在先秦之时,嵩山亦曾得华之名。

《尔雅·释山》:“河南华(嵩山在先秦某一时期的古称),河西岳(早期华山的称呼岳或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 。《周礼·职方氏》:河南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其川荥洛,其浸波溠,其利林漆丝枲。圃田泽、荥(荧)泽、洛水皆为嵩山东西两侧的地理坐标,这里华山当指嵩山而非更陕西之华山。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12)

《周礼·职方氏》叙述豫州之地理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而华山属于雍州之地,且位于黄河拐角的西南,说华山位于河西还可以,说位于河南则有些勉强了。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13)

华山位置

《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

《尔雅·释地》:“河西曰雍州。”

《周礼·夏官·职方》:“正西曰雍州。”

另华山、吴岳皆属于雍州之地,介绍九州地标时不可能一州介绍两个。古人不懂“河南华”的出处,只好强行解释“河南华”为华山或华阴,为了凑够五岳,只好把“河西岳”给了吴岳。

故此处的五岳,当还指后面总结的五岳: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

另外,后面注疏时亦有此类疑问:

《尔雅注疏》原文:河南华(华阴山),河西岳(吴岳),河东岱(岱宗,泰山),河北恒(北岳恒山),江南衡(衡山,南岳) 。[疏]“河南华”至“江南衡”。○释曰:篇首载此五山者,以为中国之名山也。案《周礼•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正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郑注云:“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为五岳,知者,案郑注《大司乐》云:“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华在豫州,岳在雍州,恒在并州。”是也。案,下文及经典群书言五岳者,皆数嵩高不数岳。而郑云然者,盖郑有所案据,更见异意也。其正名五岳,必取嵩高为定解,下文别释。

总结:

“华夏”一词中“华”与“夏”的由来,早期当皆指夏后氏或有夏之居。

华夏部落,以炎帝、黄帝为共祖。在周朝出现时,由于当时诸侯国大多集中在中原地区,所以当时夏也指中原地区。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夏”最初仅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朝人的自称,至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开始带有民族概念。

后来华与夏词义扩大,有诸华、诸夏之说,这才慢慢代指中国。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14)

华夏与四夷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资料与夏、商、周的立都范围,华夏先民大体活动于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到甘肃东到东海)。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囗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等史前文伙被考古认定为华夏先民所创造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中原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15)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图

远古传说,描述了华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16)

炎黄二帝

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成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皆是黄帝的直系後裔,大禹更是黄帝嫡系血脉。古代华夏的鉴定严格以血统和礼义为基础,后来的华夏则逐渐成为中国及中华民族的代称,黄帝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始祖。

华夏一词的由来(原创试析)(17)

轩辕黄帝

参考资料

华夏——百度百科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

孔颖达、杜预注疏《左传》

钱穆《国史大纲》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微》

郭璞、邢昺《尔雅注疏》

郦道元《水经注》

《周礼》、《国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