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小方脸是骨相美人(椭圆脸黄金相沙镇呱嗒)

小方脸是骨相美人(椭圆脸黄金相沙镇呱嗒)沙镇呱嗒有一副好皮囊,肚子里装满肉馅,或者鸡蛋馅,或者“风搅雪”(肉蛋混合馅),待到鏊子里的油冒出油花,顺势放入滚热的油里,打几个滚,与油“热烈拥抱”后,便披上了一件黄澄澄的裙裾。出锅、沥油,食客便可以大快朵颐了。 呱嗒诞生在沙镇人的手里,每逢集市,支上一张鏊子、一个案板,把事先和好的面揪成拳头大小的剂子,擀成长条,摊上馅,让面皮卷包好馅,两端捏实,按压后擀成长条馅饼。 呱嗒,尤以沙镇呱嗒,最懂聊城人的舌尖和胃口,因此,它走进聊城人的烟火生活里,格外生动。 或许,诞生于数百年之前的沙镇呱嗒怎么也没有想到,它曾经有过“北漂”的经历,在皇城根下着实火了一把。 带着沙镇呱嗒闯京城的人叫耿学金,本是东昌府区沙镇镇耿郭村的一位农民。

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新贵

冬月之初,万木萧然,股股白气从烟囱般的鼻孔里冒出。在寒冷的早晨,一个黄澄澄的呱嗒,一碗小米粥,即是足以温暖寒冷的销魂早餐。

呱嗒,椭圆脸,黄金相,皮囊里裹着馅,外酥里嫩,一口下去,齿颊留香。

在聊城人舌尖上流传下来的每一味美馔,都有一种特别的脾性与聊城人“耳鬓厮磨”。

呱嗒,尤以沙镇呱嗒,最懂聊城人的舌尖和胃口,因此,它走进聊城人的烟火生活里,格外生动。

或许,诞生于数百年之前的沙镇呱嗒怎么也没有想到,它曾经有过“北漂”的经历,在皇城根下着实火了一把。

带着沙镇呱嗒闯京城的人叫耿学金,本是东昌府区沙镇镇耿郭村的一位农民。

小方脸是骨相美人(椭圆脸黄金相沙镇呱嗒)(1)

郑板桥“压饼”取名“呱嗒”

呱嗒诞生在沙镇人的手里,每逢集市,支上一张鏊子、一个案板,把事先和好的面揪成拳头大小的剂子,擀成长条,摊上馅,让面皮卷包好馅,两端捏实,按压后擀成长条馅饼。

沙镇呱嗒有一副好皮囊,肚子里装满肉馅,或者鸡蛋馅,或者“风搅雪”(肉蛋混合馅),待到鏊子里的油冒出油花,顺势放入滚热的油里,打几个滚,与油“热烈拥抱”后,便披上了一件黄澄澄的裙裾。出锅、沥油,食客便可以大快朵颐了。

“打呱嗒关键是调馅,呱嗒的馅需要十几种调料调制”从事打呱嗒生意的耿学金说,葱白末、料酒、酱油、姜末、香油、盐、五香粉、胡椒粉、丁香、白芷是调馅时常用的调料。调馅,是考验每一个呱嗒从业者的关口,因为调料的配比不同,呱嗒的味道也不同。同时,和面也十分关键。根据季节和温度,需要调整烫面和死面的比例,面和好了,才能保证出锅的呱嗒酥脆可口。

“不论是调馅,还是和面,完全凭着经验,这个没有定数。”耿学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沙镇集市打呱嗒的小摊前,经常人头攒动。虽然,呱嗒是沙镇一带比较常见的美食,但是,因为生活艰苦,那时候能吃上一个香酥可口的呱嗒,简直是一种奢望。

经过岁月淘沥,留下来的每一味美食都是舌尖上的胜利者。沙镇呱嗒之所以炫耀于舌尖上200多年,是因为它熟悉这方人舌尖对滋味的理解。

“杨家呱嗒”在众多沙镇呱嗒中最负盛名。据说,沙镇东街的杨氏家族从山西老家带来祖传煎肉饼的绝活,郑板桥到范县做县官时经过沙镇,便前去亲眼看看。郑板桥正对着一个生肉饼专心致志地看时,被身后的人撞了一下,他的一只手正好把一个生肉饼压扁了。摊主便把压扁的馅饼放在鏊子上煎熟,不料,煎好的馅饼香酥可口,吃在嘴里,会发出“呱嗒”的酥脆声,故取名为呱嗒。

耿学金是沙镇众多呱嗒从业者中的一员,但是,呱嗒走上北京人的饭桌,这一功劳非耿学金莫属。

沙镇呱嗒“北漂” 皇城根下很火

耿学金是第一个把聊城土生土长的沙镇呱嗒带到北京的人。

“我从1985年开始拜师,学习烙呱嗒。在沙镇,会这门手艺的人很多,不过,要想烙出好吃的呱嗒来,还真不容易!”耿学金说,他学到这门手艺后,曾经在聊城开店卖呱嗒,这门生意足以让他安居乐业。

手里握着这门不起眼的手艺后,耿学金并不满足在聊城“小打小闹”,他想带着沙镇呱嗒闯北京,用当时流行的一句时髦话说叫“北漂”。

1992年,耿学金乘车来到北京,在街头支起了呱嗒小摊。皇城根下的百姓舌尖尝过天下美味,也养成了无与伦比的挑剔习惯。不久之后,耿学金的呱嗒还真吸引了不少走南闯北的食客,后来,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来到耿学金的呱嗒小店,品尝完呱嗒后,为耿学金写下了“山东名吃状元饼”几个大字。头脑灵光的耿学金随即刻制了一块“山东状元饼”牌匾悬挂起来,并且,把郑板桥与呱嗒的故事印在了包装袋上。从此,小店生意日渐兴隆。

有了“山东状元饼”的牌匾和印有传说故事的包装袋,“山东名吃状元饼”在北京不胫而走。

生意最红火的时候,耿学金一年能赚二十多万元,赚钱之后,耿学金在老家盖起了漂亮的新房。听说耿学金在北京发了财,沙镇耿郭村、东袁村、西袁村、化庄村等村的400多村民陆续到北京打呱嗒。北京崇文、朝阳、海淀、石景山等几个区的沙镇呱嗒店一度达到100余家。

月是故乡圆,“北漂”二十多年后,耿学金回到了聊城。应聘到聊城三中食堂,专事打呱嗒。

相比在北京从流动地摊到开店,在聊城三中食堂工作让他更舒心。“刚到北京时,因为是流动小摊,从西单到地安门再到天坛红桥,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耿学金回忆说,虽然后来在北京由小摊发展到开店,但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总感觉还是故乡好。

在聊城三中餐厅里,耿学金在干净的案板上擀皮、放馅、两头捏实、再擀制成长条形状,然后,放入鏊子油炸。耿学金一边熟练地打着呱嗒一边说:“为了适应学生的口味,在原有十几种调料的基础上,我去掉了丁香和白芷,让呱嗒的口味更适合学生的舌尖。”

“沙镇呱嗒在北京叫‘状元饼’,但愿聊城三中的孩子们吃了我的‘状元饼’,都能金榜题名!”耿学金说,当年我带着沙镇呱嗒闯北京,赚了钱,盖了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今在聊城三中工作很舒心,看着学生们开心地吃着我亲手打的“状元饼”,心里挺高兴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