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必须处死刘邦:韩信惨遭吕后处死 他临死前撂下的狠话
韩信为什么必须处死刘邦:韩信惨遭吕后处死 他临死前撂下的狠话上天是公平的,自然不能容忍项羽这样暴殄天物。韩信一气之下,投靠了刘邦。然而一开始,刘邦并不在意这个从项羽那里投靠来的小将。然而夏侯婴和萧何却慧眼识珠,一眼就看出韩信是个人才。然而项羽任人唯亲,对韩信的建议言不听计不从。项羽看韩信长得帅气,于是便让他担任礼仪性质的小官,给他充门面。那么韩信的遗言为何让刘邦惊恐到这种地步?这个蒯通又是何许人也呢?众所周知,韩信的早年十分不得志。从其出身来看,韩信虽然穷,但绝非普通的平民。他学过兵书,身上还佩戴着宝剑。在秦灭六国之前,韩信或许曾是一个破落的王孙子弟。因为穷困,也没什么本事,韩信终日游荡,到处混饭吃,过着饥一餐饱一餐的生活。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在治世之时,韩信恐怕注定要过上碌碌无为的人生。然而秦末乱世,却给了韩信这个“失业青年”以逆袭的机会。他先是仗剑从军,投靠了项梁,后来又在项羽帐下当参谋。
公元前196年,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走向了他的人生的末路。在萧何的诓骗之下,韩信被迫前往长乐宫,庆祝刘邦击溃了反叛的陈豨。谁知韩信刚一入宫,就被吕后下令绑了起来。
根据民间传说,韩信的死状相当之惨。刘邦曾和韩信有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对此,吕后也履行了自己丈夫的“诺言”,他将韩信蒙在一个布袋子里,绑在钟室的房梁上,然后让宫女用竹签将他活活地戳死。还真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杀人不用铁”。
根据《史记》记载,韩信在死前曾撂下过一句狠话:“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而正是这样一句话,让从前线赶回长安的刘邦脊背发凉。他立即下令:“给我把蒯通抓起来,我要煮了他。”
那么韩信的遗言为何让刘邦惊恐到这种地步?这个蒯通又是何许人也呢?
众所周知,韩信的早年十分不得志。从其出身来看,韩信虽然穷,但绝非普通的平民。他学过兵书,身上还佩戴着宝剑。在秦灭六国之前,韩信或许曾是一个破落的王孙子弟。因为穷困,也没什么本事,韩信终日游荡,到处混饭吃,过着饥一餐饱一餐的生活。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在治世之时,韩信恐怕注定要过上碌碌无为的人生。然而秦末乱世,却给了韩信这个“失业青年”以逆袭的机会。他先是仗剑从军,投靠了项梁,后来又在项羽帐下当参谋。
然而项羽任人唯亲,对韩信的建议言不听计不从。项羽看韩信长得帅气,于是便让他担任礼仪性质的小官,给他充门面。
上天是公平的,自然不能容忍项羽这样暴殄天物。韩信一气之下,投靠了刘邦。然而一开始,刘邦并不在意这个从项羽那里投靠来的小将。然而夏侯婴和萧何却慧眼识珠,一眼就看出韩信是个人才。
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之下,刘邦终于亲自接见了韩信。在这次接见之中,韩信祭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汉中对》,详述了自己对“刘邦必胜,项羽必败”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案。对此,刘邦大喜过望,于是他在萧何的建议下登台拜将,将曾经一文不名的韩信立为大将军。
韩信一出马,果然不同凡响。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刘邦就平定了关中地区,吹响了夺取楚汉战争胜利的进军号角。
彭城之战后,刘邦将军队分成两份。主力由自己带领,在荥阳附近与项羽主力反复拉锯;另一路偏师则由韩信、张耳带领,负责翦除项羽的盟友以及侧翼,包抄项王的后路。而这一举措,也让刘邦稳稳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在正面,刘邦在项羽手下屡战屡败,只能勉强支持。而在韩信那一边,却高歌猛进,屡创奇迹。
他用兵如神,灵活机宜,因敌变化。他最擅长于结合当时当地的敌情、地形、天气,巧妙利用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出敌不意,变幻莫测,以达到以寡胜众、以弱克强的目的。像灭魏时,木罂渡河,调动魏师痛加聚歼;破赵之役中,背水布阵,“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消灭赵军。
在连续灭亡魏、赵、燕、代四国之后,韩信带领的这支“偏师”已经膨胀到数十万人之中。他兵临齐国,准备一举将其击灭。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刘邦手下的谋士——郦食其突然出来“截胡”,将灭齐这个大功揽在了自己身上。原来,这个“高阳酒徒”利用三寸不烂之舌,竟让齐王田广向汗国纳土称臣。齐国正是背楚归汉,决心做汉国最忠实的合伙人。
灭齐大功被人抢去,韩信有些失望,于是准备撤军。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韩信帐下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个谋士,他说:“将军,可千万别撤军啊!”
这个谋士到底是谁呢?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文章开头提到的赵国人——蒯通。
蒯通真实的名字应该叫蒯彻。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为避开汉武帝的名讳,将“彻”改成了“通”,这在古代是非常普通的操作。
蒯通本是范阳人,自幼攻读经史,精通谋略,深谙阴阳之术。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战乱平息,导致蒯通难以兜售其所学。
但和韩信一样,蒯通也同样通过乱世,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飞黄腾达的机会。他先是说服了他先是成功说服了范阳县令徐公,帮助陈胜部将武臣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赵国和燕国。
然而庙小装不下大佛,才能平平的武臣自然也无法容纳蒯通这样的大才。因此蒯通离开了武臣,并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明主,而兵临齐国的韩信则一下子映入了他的眼帘。都说奇货可居,在蒯通看来,韩信就是自己所要找的潜力股。
当韩信准备从齐国边境撤军之时,蒯通突然闪到了他的身边,然后劝谏说:
“汉王让将军攻打齐国,可曾下诏要你退兵?郦食其一介书生,鼓弄唇舌便平定齐国七十二城。而将军带兵数万,花了数年时间才灭赵。难道将军的功劳,还比不上一个穷酸书生?”
听了这句话,韩信瞬间就明白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又有谁能证明,齐国是真的投降了呢?况且刘邦并没有给韩信以停止伐齐的指令于是心领神会的韩信立即调转马头,继续向齐国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