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旅游 背诗(书香力扬推出董利荣诗说桐庐)
桐庐旅游 背诗(书香力扬推出董利荣诗说桐庐)朱元思,或宋元思,他是幸运的,我们因吴均的一封信而记住了他。陆春祥《诗说桐庐》 董利荣◎著 团结出版社《诗说桐庐》是一本诗话随笔集。本书收录作者在各媒体正式发表的关于富春江畔桐庐县的古诗词研究论文、随笔等30余篇。桐庐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也是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成长之地。这里有秀美的山水风景也有丰富的山水诗词。作者将这些诗词整理出来,经过分析、解读、感悟,形成一篇篇随笔集。这些作品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还有留存文化遗产的价值,为浙江省倾力打造的四条诗路之一的“钱塘江诗路”提供学术支撑,也为浙江桐庐“诗词文化”传播与弘扬发挥作用。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书香力扬顾问团队
诗歌:梁平
小说:葛水平 卢一萍
散文:鲍尔吉·原野 陆春祥 蒋蓝
《诗说桐庐》 董利荣◎著 团结出版社
《诗说桐庐》是一本诗话随笔集。本书收录作者在各媒体正式发表的关于富春江畔桐庐县的古诗词研究论文、随笔等30余篇。桐庐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也是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成长之地。这里有秀美的山水风景也有丰富的山水诗词。作者将这些诗词整理出来,经过分析、解读、感悟,形成一篇篇随笔集。这些作品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还有留存文化遗产的价值,为浙江省倾力打造的四条诗路之一的“钱塘江诗路”提供学术支撑,也为浙江桐庐“诗词文化”传播与弘扬发挥作用。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陆春祥
朱元思,或宋元思,他是幸运的,我们因吴均的一封信而记住了他。
一千五百年前的某个春日,安吉人吴均,畅游了富春江,被两岸景色迷住,自富阳至桐庐的一百许里水路,如刀刻般印在他脑子里,朱元思呀,那景色,我给你形容一下吧,八个字: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我坐在船上,观两岸,看眼前,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我们,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现在,我读完董利荣兄的《诗说桐庐》,也正和吴均一样,在桐庐的诗海里,顺着诗流飘荡,任文字自由往东往西。我要将满心的欢喜与您分享,虽然我不是吴均,可您就是朱元思。
01
严光隐居富春山,他自己万万没有想到,富春江山水,近两千年来,一切都因他而灵动活泼起来了。桐庐,成了隐逸文化的重要起源点,也成了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朝圣地。
谢灵运,奔着他心中的偶像严光来了。
谢灵运对山水的喜爱,爱在了骨子里。他甚至组织人马,从他家的别墅始宁山庄开始,一路砍山伐树到临海,为的就是要看剡溪两岸的景色,他登天姥山创制的鞋子,“谢公屐”,让李太白做着美梦,一路追着。自然,他是不会放过富春山水的,那里隐居过的严光,同是会稽人,他必须去。他去永嘉做太守,这富春江,也是必经之路。这一下,就写了四首诗,而且,主要是写富春江,写严子陵钓台。《富春渚》,《夜发石关亭》,《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七里濑》,这四首诗中,后三首,全部写桐庐境内的人文风光。
打开《诗说桐庐》,现在我们来看他的名篇《七里濑》: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
濑的本义是沙石上流过的急水。七里濑,又称严陵濑,子陵濑,严滩,就是严光隐居地的这一段江,现被人称为“富春江小三峡”,上至建德的梅城,下到桐庐的芦茨埠,是百里富春江最优美灵秀的江段。
谢灵运,显然是心事重重,昨晚没睡好,不过,虽是贬谪,还是要赶路去赴任的。小船逆流慢行,秋天的早晨,这富春江的景色确实怡人,看着那满山红了的枫叶,急流的江水,陡峭的江岸,还有,荒山野外,落叶纷纷,秋日里的禽鸟,叫声就开始凄凉起来了。也有好心情,傍晚边,船过江流平缓地段,清流中石头都看得很清晰,水流得也缓慢,那太阳落下去的柔光,照得满山生辉。贬谪的游子,触景伤怀,不过,我已经悟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微妙道理,我根本不在乎别人如何看我,这严子陵,那任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只要有一颗安定的内心,就可以志存高远,这个道理,古今都一样。
据董利荣兄的不完全统计,向严光表达敬意的唐代诗人就有七十多位,洪子舆,李白,孟浩然,孟郊,权德舆,白居易,吴筠,李德裕,张祜,陆龟蒙,皮日休,韩愈,吴融,杜荀鹤,罗隐,韦庄,包括曾在睦州做过官的刘长卿、杜牧,隐居桐庐的严维、贯休,还有桐庐籍诗人方干、徐凝、施肩吾、章八元、章孝标、章碣等,是他们,织起了一条绚烂的唐诗西路,诗人们借景抒情,借人抒怀,严光,桐庐富春山的钓台,几成了赛诗台。
02
范仲淹高规格修缮严先生祠,严光的文化地位得到空前提升,严光于是正式成了桐庐山水的代言人,他就是富春江的灵魂核心,文人们朝拜严先生也加快了脚步,并且,他们纷纷为桐庐的山水折服,有几千首诗文为证,有《诗说桐庐》的条分缕析为证。
自然要说到《潇洒桐庐郡十绝》,对一个地方一咏十叹,这需要一种别样的感情。
我努力进入范仲淹诗歌的场景,从之一到之十,几乎每一首,都是他对睦州大地、富春江山水的心灵倾吐。青山,白云,流泉,竹林,绿波,兰舟,江岸,人家,一个个影像,次第而来,换一个季节,晴日和雨日,这些影像还会不断变幻,给范仲淹以各种惊喜,也同样使今天的我们欣喜万分。
我多次写到第六首中的“春山半是茶”,我以为这是十绝中除标题“潇洒桐庐郡”以外的诗眼,中心句,绝配。惊蛰雷声过后,雨前茶就会慢慢冒出茶树,睦州遍山都是茶的世界,就质量而言,茶圣陆羽早就说了,桐庐是睦州茶之最。范仲淹的春山,满是浸染透了的翠绿,那是富春江水滋润而成,富春山中隐居着的新叶,凝聚起天地间的绿色精华,为严光带去隐居的悠闲,为农人们带来满满的欢喜。
董利荣兄对范仲淹可谓别样钟情,十几年前我就读过他的专著《范仲淹与潇洒桐庐》,今天再读《诗说桐庐》,他的机杼识见依然活跃在字里行间,桐庐的范仲淹纪念馆,也是在他的力推下建设而成。虽然范仲淹在睦州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半年,但他修严光祠,写严先生祠堂记,创办书院,关于桐庐郡的系列诗歌,到今天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桐庐山水的魂魄中,有一部分就是因宋朝“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的诗歌而凝聚成的。
03
富春江那一江的春水,充满着诗意的灵性,皆因严光而生动具体,自谢灵运叹吟严光后,一直到清末,七千多首诗词将这百里春江填盈得要满溢出来,富春江的每一滴水,富春江两岸的每一片绿叶,两岸峡谷上空的每一朵云彩,都有诗意在飘荡,我们真的可以如吴均一样,任意东西。
几十年来,董利荣兄从如海的诗歌中撮取精华,独特的理解,多个角度,锻造成章,风物美味,春夏秋冬,晴雨雾雪,我们一一细吟,桐庐,桐庐,桐庐,千百年来,诗文中有这么多的桐庐,实在让人惊叹不已,我们的认识于是逐渐深刻,我们的视野因此逐渐广阔,桐庐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至少,董利荣的研究,给我平时关于桐庐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比如他认为桐庐是山水诗和茶文化的发祥地,浙西唐诗之路观点的提出,都具有相当的远见,对桐庐知名度的提升、美誉度的打造,均有积极意义。
04
将七千多首诗词榨干吃净,桐庐人应该要有这样的雄心和决心,这是历代先贤和瑰丽的桐庐山水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谁继承得好,谁就是富翁。
作为先“富”起来的董利荣兄,依然有重任在肩。我还希望,在这份精神财富榜单上,如桐庐的实体产业一样,不断涌现出新的上榜富豪,与茶同野,与江同洁,与富春山水同韵,唯文化永留传。
顺诗流去飘荡,我任意往东西。
是为序。
庚子桐月
杭州壹庐
(序者为鲁迅文学奖得主,浙江省作协副主席)
《诗说桐庐》 董利荣◎著 团结出版社
作者简介:董利荣,祖籍山东沂南,生长于浙江桐庐。大学学历,文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曾长期从事教育、文化工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