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100个经典片段(芳华中的这几场戏不删)
芳华100个经典片段(芳华中的这几场戏不删)这个情景,和张艾嘉导演《相爱相亲》中「姥姥擦拭湿照片」的情景一起,完全可以入选2017国产电影最动人片段。而严歌苓更擅长的,是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处理。比如炮火终于落到野战医院之时,帐篷之上流火四散,所有人都在奔逃,然而何小萍没有。她陪全身被烧伤、面目全非的16岁伤兵石林峰唠起了家常。似乎炮火逼近反而让两个人的世界,变得平静如无风的湖面了。这是一个预料之外的情景,然而却又符合「战争令人麻木」的现实。随着石林峰缓缓吐出的字句,以及何小萍的动作,观众的情绪再也无法承受,战争的悲剧性强烈到溢出银幕,引人流泪。虽然冯导用效果震撼的化妆、血浆、枪火密集的光影等,还原出战争现场的地狱图景,但最戳中人心的,却仍然是编剧中的这一段「家常」。有人说,国产电影如果没有严歌苓,将失去半壁江山。助李小璐拿下金马影后的《天浴》、张艺谋导演的话题大作《金陵十三钗》、《归来》等,无不是严歌苓作品,而严歌苓的小说中,尚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我一直不太喜欢冯小刚导演。因为我觉得他做人太狂。尤其是在宣传自己的电影时,时而会对观众进行「绑架」。但在观看冯导电影时,我也尽量做到不带个人色彩,客观对影片本身进行评价,这对电影才公平。
冯导早年的电影,我没怎么看,印象自然不深,近几年的作品,《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都是非常成熟的,无论剧本、表演,还是配乐、剪辑等,似乎挑不出毛病,毕竟是大导演之作,但很遗憾,这些电影也从来没真正触动过我,他们作为国产片给我的感受,甚至远不如新生代导演的《心迷宫》、《罗曼蒂克消亡史》、《路边野餐》等。
直到现在的这部《芳华》。
有人说,国产电影如果没有严歌苓,将失去半壁江山。助李小璐拿下金马影后的《天浴》、张艺谋导演的话题大作《金陵十三钗》、《归来》等,无不是严歌苓作品,而严歌苓的小说中,尚有不少可开发的优异文本,比如惊艳程度绝对不输《霸王别姬》的同志题材中篇《白蛇》。她的作品,既散发令人信服的成熟魅力,又时而出现极为新锐的处理,而这两种特征,在《芳华》中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所谓成熟,是当一个情节在银幕中进行时,观众已经预感到下一个情节将如何来临,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庸俗」,而是编剧完美控制了观众情绪,因为虽然被观众预知,但观众也明白,不会有更好的方式了。比如文工团解散的夜晚,钟楚曦饰演的萧穗子在卡车上知道郝淑雯与陈灿成为情侣,下一个镜头虽然还未到来,但观众已经完全看见了:被撕碎的情书在夜色中飘走。我们之所以能看见,是因为萧穗子的情绪进入了我们的心灵。
又一个典型的例子:文工团的最后一场演出,献给在战争中受过创伤的年轻人,包括身体创伤与精神创伤。当台上的演员开始踢腿、走位、旋转……而台下的何小萍目光呆滞却又充满意味地看着表演,影厅中的我们,似乎已经看见她离开座位,也开始一场告别演出。果然,下一个镜头,她离开演出厅,到广场上开始独舞。这与你提前看见的或许有出入,因为你看见的,可能是她走上了舞台,但无论是广场,舞台,你都有一个很核心的预见:她不是疯子,她需要跳舞。因为她的天性一直被放在你眼中。除了这个天性的出口,舞,银幕上的何小萍和银幕下的观众,都没有更好的去处。
而严歌苓更擅长的,是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处理。比如炮火终于落到野战医院之时,帐篷之上流火四散,所有人都在奔逃,然而何小萍没有。她陪全身被烧伤、面目全非的16岁伤兵石林峰唠起了家常。似乎炮火逼近反而让两个人的世界,变得平静如无风的湖面了。这是一个预料之外的情景,然而却又符合「战争令人麻木」的现实。随着石林峰缓缓吐出的字句,以及何小萍的动作,观众的情绪再也无法承受,战争的悲剧性强烈到溢出银幕,引人流泪。虽然冯导用效果震撼的化妆、血浆、枪火密集的光影等,还原出战争现场的地狱图景,但最戳中人心的,却仍然是编剧中的这一段「家常」。
这个情景,和张艾嘉导演《相爱相亲》中「姥姥擦拭湿照片」的情景一起,完全可以入选2017国产电影最动人片段。
《相爱相亲》剧照
在《归来》原著小说《陆犯焉识》中,陆焉识因知识分子那极为危险、脆弱的尊严受到侮辱而吐血的情景,便与这段同属一门,遗憾的是,张艺谋并未将其拍进电影中。
短篇小说《少女小渔》(同名电影由刘若英主演)的结尾,是一个更经典的例子:
小渔与老头分别时,老头先是嘱咐小渔「别回来」,然后补了一句:「要是……」,老头没有问尽,没有说要是什么,但小渔点点头,答应了他的「要是」。
我们不会知道这个「要是」究竟是什么,小渔也不知道,但她却答应了。
《少女小渔》剧照
这种打动人心的编排,在《芳华》中随处可见,冯导也给予了它们最好的呈现,而某些镜头的出现,也让我们相信目前影院上映的,的确是未删减版。比如何小萍刚进文工团时在澡堂洗澡的镜头。那是一个全裸镜头。虽然采用虚焦处理,但的确是货真价实的全裸镜头。在我个人的印象中,这样的镜头和战争中那些过于惨烈的镜头一样,都是可能被删除的,但在《芳华》中都被保留。
然而,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这部电影中仍然有些镜头应该被删除。尤其是结尾部分。冯导似乎过于想将《芳华》拍成一部青春史诗,所以在战争结束后,不厌其烦地对文工团成员的未来进行刻画,而这些刻画将原本紧凑的史诗感逐渐抻淡,使《芳华》显得冗长拖沓。我甚至觉得,冯导活生生将电影结尾排成了另一部电影,只要他能将之前的戏份全部剪掉,然后以闪回的方式放进电影结尾那一个又一个似乎永不结束的镜头中。
比如刘峰在海口讨要运货车的戏,虽然那句「我X你X的,你敢打残废军人、战斗英雄!我要报警!」的确很有力量,但海口的见面会对于整部电影的意义,似乎就只在这一句台词,实在没必要剪进正片中,如果说这里呈现了文工团团员后来的新生活,我也怀疑,他们的新生活是否需要这么着力呈现,是否能以足够的力量区别于以前的爱恨情仇。
而其它必须交代的情节,或许也可以通过更加凝练的方式,在战争高潮之后进行压缩处理,如果按照罗伯特·麦基《故事》中的理论,高潮之后的结局是不需要太多场景的,但在《芳华》中,无论你将「战争」还是「文工团解散」视为高潮,其后的场景都还有不少(不好意思,我是《故事》的脑残粉)。
但当影片结束,我所在的影厅没有一人离座,所有观众都聆听着片尾曲,注视着片尾字幕,似乎也达到了《故事》中所说「帷幕徐徐降下,观众尚沉浸在影片情感之中」的效果。
我觉得困惑,但同时也坚信自己的观感:这种不愿结束的方式,令我不太舒服。
尽管如此,何小萍和刘峰的人物形象算是被鲜明地塑造了出来,这对于一部电影来讲,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