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三角春卷做法(吃在北京人见人爱的)
油炸三角春卷做法(吃在北京人见人爱的)而京城各色美食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北京的饮食文化和长城、故宫、颐和园一样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
博杂中现传统
粗犷中见讲究
留住北京味道
传承美食文化
北京的饮食文化
和长城、故宫、颐和园一样
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
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
而京城各色美食
正是北京饮食文化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文旅君为您介绍
京城“零嘴儿”之
春卷、排叉儿和炸三角
春卷
每年到立春的那一天,北京人有吃春卷的习俗,这个又叫“咬春”。
春卷在北京,也叫春饼。和南方的春卷有所不同的是,南方的春卷半透明,北京的春卷更像一张薄饼。与其说春卷是北京的一种时令菜,还不如说春卷是中国人的一道家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它历史悠久,早到无法确认具体出现的时间。不论南北方,春卷的基本形式,就是面皮卷菜。有的时候会煎一下,有的时候用炸的方法。
清代的一些书里,既有春卷的名字,也有春饼的说法。
不论文字如何表述,做成卷状是肯定的:“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春天,正是吃各种蔬菜的好时候,一张小小的薄饼,就把整个春天卷在嘴里,是吃食,也是一种享受。
排叉儿
排叉儿是北京地方小吃,是老北京“炸货”中的代表之一。
底子就是炸面。最有名的口味是姜汁排叉儿。
姜汁排叉儿过去是贵族吃的一种茶点,现在也是少见。因为这个特别考验厨师的手艺和饭店的硬件实力,同时也考验食客的见识。
不是故意考验的,没有办法,姜汁排叉儿,必须现场做,不能放,放了就脱蜜,既不好看,也不好吃了。
有点像烤鸭,现点现烤,没有说都烤好了,放着,等客人来吃。这些吃食,都是人等菜,不能菜等人。
(图片来源:护国寺小吃。侵权即删)
自打姜汁排叉儿从紫禁城里来到民间,就一直是深受大家喜爱的超级单品。
据说许多人家为了吃排叉儿攒粮票。北京城里能做姜汁排叉儿的店不多,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隆福寺小吃店每年办两次小吃节,所以,每年就做两次姜汁排叉儿。
按说姜汁排叉儿既吃不饱,又不能存放,花有限的粮票买它,真是有些奢侈。
但是,姜汁排叉儿好看,晶莹剔透,甜而不腻,小巧轻脆。从过去到现在,都是会吃的人的心头好。
比起年年出新的现代烘焙,姜汁排叉儿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占据着北京小吃排行榜上的位置。
只可惜,会做的人,太少了。
炸三角
炸三角是北京特有的传统小吃。年头倒也并不是很长,也就百十来年,能做的地方一直不多。
炸三角最早出现在北京,据传说,是在前门的都一处。当年就都一处卖,现在都一处也还在卖炸三角。
炸三角,过去也叫“油煎肉三角”。理论上说,有点像油炸过的小汤包。这种油炸带馅儿的面食,技术要求非常高。
一个不小心,就“放炮”,里面的馅儿迸出来,厨师就会受伤。
又有馅儿,又是油炸,所以这炸三角,可不是谁都吃得起的。早年间,来吃炸三角的,非富即贵。有意思的是,这炸三角,过去竟然是个时令菜品,夏天不卖。有钱也吃不着。
这也许是因为炸三角里有汤汁的缘故吧。一般厨师在做这种馅儿的时候,都需要一些肉汤冻儿。和馅儿的时候,用一块,拌在馅儿里,炸熟了以后,一咬开,就会有丰富的汤汁儿。
所以,吃的时候,可得多加小心,跟吃扬州的汤包一样,得先开窗,让热气儿先出来,慢下嘴,别把汤汁儿溅出来,弄脏了衣服还能洗,真烫着哪儿,那可就扫兴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说来也奇怪,人们在吃喝领域,总是显得那么勇气十足。
炸三角分荤素两种馅儿。
荤馅儿一般就是韭菜猪肉的,讲究的再加点虾皮提味。
素馅儿的一般是韭菜、鸡蛋、粉条的。还有一种纯素的炸三角,和“炸素丸子”“炸饹馇盒”一起,被称为“炸三素”。真是素斋中的一种吃法。
这种炸的食品,一般家里做比较困难,一是没有那么大的锅,二是太费油。所以,炸三角,就属于那种一定要去饭店吃的美味。尤其是现在,有冰箱,一年四季都能做炸三角。
想想,三伏天儿,来个炸三角,再来一碗冰粥,啧啧,真是美滋滋。
来源:文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