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里开花墙内外香(为什么人才总是)
墙里开花墙内外香(为什么人才总是)拿这样的一个个伟人、科学家、英雄、模范来对照一下自己身边的人,发现自己身边这样的人一个也找不到,一个也没有。于是会得出结论:自己身边没有人才,人才不在身边。新闻媒体所宣传的正面人物都是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如果影视明星、歌星传出点绯闻,有些男女关系问题或者偷税漏税问题,那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伟人、科学家、英雄、模范总是让人肃然起敬,新闻媒体、报纸电台、电视台,口径一致地宣传他们与人为善、道德高尚、作风正派、思想敏锐、工作勤奋,仿佛人类所能具有的优点都集中到他们身上了。他们也许有缺点,但仅仅是有点可爱的小缺点小毛病,绝对没有大的缺点,绝对没有大的问题。宋建平的遭遇并不是个案,还有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的例子,很多人一定听过此人的大名。改革开放后全国大中专院校重新学英语,学的就是这位老师编写的《大学英语》1-4册。这套教材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非常流行的,有一段时间市面上还脱销了,买都买不
我们很多领导常常抱怨自己的单位没有人才,非常羡慕其他的单位人才多,好办事。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自己单位没人才,而是他没有识人的眼光、才气和肚量,看不起、看不到、也不愿意培养和重用自己的手下。所以,搞得自己单位人才寥落,有才干的人得不到锻炼和重用。
这种看不起自家人、“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心理其实很泛滥,已经成为领导重用人才的一个最大障碍。很多领导往往只有等到外面的单位把自己的人挖走之后,才恍然大悟:噢,原来这小子也是个人才。这就是所谓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墙内开花墙外香”,就是指一个人在单位内部默默无闻,在单位外面名声响亮。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很多。
前些年,曾有一部名为《中国式离婚》的电视剧,里面的男主角叫宋建是一位医生,医术高明,却评不上正高职称,气之下到一家外国人开的医院任职,居然得到重用。
宋建平的遭遇并不是个案,还有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的例子,很多人一定听过此人的大名。改革开放后全国大中专院校重新学英语,学的就是这位老师编写的《大学英语》1-4册。这套教材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非常流行的,有一段时间市面上还脱销了,买都买不到。不少人都是通过“走后门”才买到的。他的教材确实不错,内容的确很好,我也曾经把1~4册的课文全部背诵下来。他在单位之外名气很大,他本人在一所国内著名的外国语大学做教师。当时,在他单位内部许多人并不认同他,甚至非常轻视他,大学内部教学从来不用他的教材,而是用另外一套本校英语系英语教研室集体编写的教材。这套教材同时也在市面上销售,但是销售情况惨淡,几年后就从各大书店中销声匿迹了。唯独他的教材长销不衰。即使在今天,如果到外文书店买他的教材,马上也会有人给你拿出来,足见这部教材的魅力之所在。可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单位内部并不重视他。后来,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这所大学才开始看重他。这就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例子。
有的人在单位内部默默无闻,在单位外面却名声响亮。有单位外面的热心人到单位内部向领导推荐这个人才,说:你们单位的张三,可有水平了,应该得到重用。领导回答说,张三有什么好,他有生活作风问题,乱搞男女关系,一句话就给顶回去了。领导说的可能是事实,但是,是不是有男女关系问题就可以否定张三是个人才这个事实呢?如果一个单位内部某个人有点才干,领导往往会说他就是有点歪才,而不承认他是人才。其实,人才就是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人才并非全才,也并非德才兼备。很多领导者,甚至老百姓的头脑里都认为人才就是全才,这个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
求全责备,这是识别人才的大误区。为什么会存在人才就是全才的观念呢?这跟新闻媒体对人才宣传的误区有直接关系。
新闻媒体所宣传的正面人物都是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如果影视明星、歌星传出点绯闻,有些男女关系问题或者偷税漏税问题,那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伟人、科学家、英雄、模范总是让人肃然起敬,新闻媒体、报纸电台、电视台,口径一致地宣传他们与人为善、道德高尚、作风正派、思想敏锐、工作勤奋,仿佛人类所能具有的优点都集中到他们身上了。他们也许有缺点,但仅仅是有点可爱的小缺点小毛病,绝对没有大的缺点,绝对没有大的问题。
拿这样的一个个伟人、科学家、英雄、模范来对照一下自己身边的人,发现自己身边这样的人一个也找不到,一个也没有。于是会得出结论:自己身边没有人才,人才不在身边。
其实这是极大误区。伟人、科学家、英雄、模范都是常人,他们也有许多让人不能容忍的缺点错误,决不是只有可爱的小缺点和小问题。大家不知道他们的缺点错误是因为新闻媒体没有报道出来,缺点几乎不谈,错误忽略不计。新闻媒体不报道并不代表他们的缺点错误不存在。
有这么两个例子,一个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例子。中小学课本都有关于爱因斯坦的事迹介绍:爱因斯坦的生活十分俭朴,穿戴也很普通。他未成名时,经常穿着一件旧大衣,步行在纽约繁华的大街上。一次,有位朋友碰见他,看他穿的大衣破旧极了,就劝他换件新的。他笑着说:“没关系,反正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几年后,他已成了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工作、待客仍穿着那件旧大衣。凑巧,他又和那位朋友相遇。朋友再三劝他换件新大衣,否则实在是太不相称了。爱因斯坦双手一摊,又笑了:“没关系,反正这里的每个人都认识我了!”
这个令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故事,表现出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艰苦朴素的作风,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是,2006年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公开了爱因斯坦的1300余封私人信件,从信件中人们发现爱因斯坦的感情经历并不枯燥乏味,而且充满了浪漫色彩,他先后有过11位情人。
这一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爱因斯坦实际上也是常人,他和我们平常人一样,也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道德品质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尚。这件事并末贬低伟人、科学家、英雄、模范,只是说明他们跟我们是差不的我们是普通人,有时候我们的想法是不太高尚的,甚至有点肮脏的。但是他们也是人,人和人之间都有共性,他们的想法也是如此。我们要对人性有个准确的定位、准确的把握。如果把伟人、科学家、英雄、模范想象成尽善尽美,以这种想象出来的完美标准来判断人才,那么人人身边就都没有好人,更没有人才了。
另一个例子是杨振宁与李政道分道扬镳40余年的事例。杨振宁19年生于安徽合肥,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的天地,因此与李政道教授一起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教授对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苏州市。1950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杨振宁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物理学领域有着很多杰出成就,令人称道。
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对“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1957年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但是到了1962年,两人却决裂分手,形同陌路。这举动不但令国际科学界引以为憾,而且日后在返回中国内地贡献科学成就的各种场合,杨、李不合也成为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阴影。据说,两位当代中国大科学家的交恶、最终分道扬镳40余年的起因,是由于在经典论文的排名先后以及诺贝尔颁奖过程的不同待遇问题。
杨振宁认为,1948年以来,他和李政道合作的许多论文,90%是他起的头,是他做的主要突破,而且是由他执笔所写,包括那篇著名的宇称不守恒的论文在内。他因为考虑到李政道毕业后,事业发展不顺利,为了帮助他,才答应愿意将李的排名摆在前面。杨振宁把自己和李政道的关系分成4个阶段初识到1951年的第一阶段,自己是李政道的兄长、也是老师;1951年到1957年得诺贝尔奖时亲如兄弟、合作无间,自己仍然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得奖后到1962年的第三阶段,杨振宁认为:“政道的内心起了恐惧。他自知对 Parity(宇称)工作贡献很小,极怕世人会说他其实不应得诺贝尔奖,这种恐惧和他的强烈的竞争心交织在一起,腐蚀了他的人品”;第四阶段是两人正式决裂以后,李政道“为了保护他自己,为了蒙混世人,到处散布谣言”。
对于重要论文排名的先后和对“宇称不守恒”理论贡献的大小,李政道认为:“物理文献的署名,按一般的习惯,其顺序是根据作者英文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的次序而定。这种次序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就如中文排名以姓氏笔画数目而定一样。可是杨振宁在排名次序的事情上,五十年来一直被一种患得患失的思绪所困扰,如入迷津,表现得十分执著,并且很神经质。怪不得奥本海默早在60年代初就说‘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因为杨振宁错误地相信排名在先表示贡献大、名誉大,便借口他年龄比我大四岁,多次恳求我能否将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前面。1951年发生过一次,1957年在诺贝尔奖授奖典礼举行前他又提出了这样的请求。虽然这两次我都勉强答应了,但我告诉他,以年龄大小来排名不是科学合作的常规。可是,他1962年4月又提出了几次,虽然我都没有答应,但杨振宁这些不合理的要求终于成为我们合作分裂的一个主因同时,他又非常害怕不按姓氏字母次序排名,他排在前面,会被同行们觉得这是不合常规而耻笑他。于是这两种矛盾的心理就造成了他多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患得患失和精神上的严重不安。”同时,李政道认为,“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是首先由他独立做出的,和杨振宁无关。
通过杨振宁和李政道的针锋相对,可见两人恩怨极深。诺贝尔奖颁奖时,杨振宁住最好的房间,李政道的房间就差一点;而且颁奖过程中,是杨振宁夫人杜致礼和国王走在一起,而不是李政道的夫人秦蕙君。后来杨振宁来中国访问,周恩来总理请他吃饭,试图调解杨、李关系。周恩来先问,他们是否不合,杨说,是的。接着周恩来又问,是为夫人之间的事情而不合?杨回答说,不是。当时聪明的周恩来就不说话了。
就这件事情本身来说,获得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个人共同的荣誉,是双赢。获得诺贝尔奖不但使杨、李两人名扬天下,而且使全世界的中国人都扬眉吐气。但是此后的40多年直至今日,杨、李两个人都已80多岁高龄,还在为这个事情喋喋不休。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还有许多,但唯独他们两人是获奖以后反目成仇,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中国人“窝里斗”的劣根性,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与获得诺贝尔奖的巨大荣誉形成鲜明的反差。新闻媒体只是大力宣传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光鲜耀眼的一面,而对两人争名夺利、相互指责,40多年未达成和解的情况几乎只字不提。事实上,宣传中的英雄和实际的英雄差距很大。如果我们拿着报纸上宣传的伟人和科学家的标准,来对照自己身边的人,根本找不到那样的人才。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领导都应该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学家。这倒不是说他们必须通读心理学的著作或撰写心理学的文章,但他们必须懂得人心、把握人性,把握的定位就是以自己为标准。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把人的定位定得那么高,那样高标准的人世界上是没有的。我们应当把人定位为既不是那么高大完美,也不是那么卑微丑恶。要善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你这样想,别人也会这样想;你想得到,别人同样也会想到。这样,你就会发现身边的人还是不错的,经过精心培养和雕琢也可能成为英雄模范,身边还是有人才的。从这个角度来管理人、使用人,就不会造成很大的困惑和困难,也不会造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悲剧了。这是领导艺术的方法论和出发点,在对各种问题的分析中,都必须以此为基础。
所以,识人就是识人心,识人心就是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