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啥敢写长恨歌(诗词大会考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为啥敢写长恨歌(诗词大会考白居易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长恨歌》全文共八百多个字,细心的学生会把每一个字都弄清楚,然后再把经典的段落背下来,很少有学生会全文背诵。就算最初理解了,时间一长,后来也会忘记,这也很正常。《中国诗词大会》原题中,引用的是“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两句作为题目。由于原文过长,这里就不全文引用了,只引用上下相关部分: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八期节目中,出现了一道和白居易《长恨歌》相关的题目。题目问,“钗擘黄金合分钿”中的“合”字是什么意思,结果有51位选手都答错了。
如此多的选手答错这道题,蒙曼感到非常惊讶,直接说:没想到,真没想到。一旁的郦波也是惊讶不已,而主持人龙洋更是直接发问:什么情况?
主持人和两位导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这首诗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不过,“百人团”的选手们可能是看到“合”字时,想当然地把它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进行理解了。
其实这道题,说不难也不难,说难也有一点难。不难是因为,只要理解原诗句含义,就能知答案;难是因为它是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的内容,并且出自这首叙事诗最末的“虚构”部分。
《长恨歌》全文共八百多个字,细心的学生会把每一个字都弄清楚,然后再把经典的段落背下来,很少有学生会全文背诵。就算最初理解了,时间一长,后来也会忘记,这也很正常。
一、“钗擘黄金合分钿”理解上的难点《中国诗词大会》原题中,引用的是“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两句作为题目。由于原文过长,这里就不全文引用了,只引用上下相关部分: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节目中,主持人出的题目是:《长恨歌》中“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的“合”是什么意思?答案A:合拢;答案B:盒子。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不知道“合”字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盒”的情况下,想要通过前后文推测出“合”的真实含义,至少会遇到三个障碍。
其一,首先得弄懂“股”和“扇”是指的什么意思;其二,还要弄懂“黄金”、“钿”是钗和盒的代名词;其三,正确理解“合分钿”为什么不是“钿盒分”。
要弄懂这两句诗的大致含义,就必须了解这两句诗背后所述故事的相关背景。下面,我们先讲一下,这两句诗中的相关事件。
杨贵妃去世以后,唐玄宗因为思念她,所以就派人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找她的魂魄。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蓬莱海外的仙山上,发现了杨玉环的踪迹。
皇帝使臣见到了杨玉环,向她传达了唐玄宗对她的思念之情。这个时候,杨玉环回忆起二人过去在昭阳殿里,百般恩爱的情形。
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回头下望人寰处”,想要看到她的心上人唐玄宗。可是,“不见长安见尘雾”。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隔得太遥远了,根本看不到。
于是,她就把自己身上的定情信物掏出来。这两样东西,是唐玄宗过去送给她的。就是用一个用金箔装饰的首饰盒,里面放了一只金钗。
她想托“汉家天子使”,把信物交到唐玄宗的手上,用以表明自己的心意。于是就把盒子分成了两半,金钗也掰成了两半,一半自己收着,另一半让使臣带回去。
古代女子的发钗,插到头发里面的部分,是两根分岔的金属或者藤木,一根就是“一股”。杨玉环拿着钗的“一股”,一下就把它扭成了两半。因为它是黄金打造的,后半句就用“黄金”指代这只钗了。
而盒子本来是两半合起来的,所以一边就叫做“一扇”。明白“股”和“扇”都是量词后,“黄金”当钗的代名词也好理解,下面的问题就剩下“合分钿”了。
这两句诗最难理解的地方就在这三个字,“钿”的含义就是一种古代在首饰等物品上镶嵌金花的工艺。盒子被分成了两扇,那么合上的金花的整体构图,也自然也就被割开了。
二、《长恨歌》隐藏着杨贵妃生死之谜《长恨歌》写得很唯美,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它。但是它毕竟是文言文写成的,比起白居易后来那些,连“老妇人都能听懂”的诗,这一首叙事诗解读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听京剧梅派第五代传人唱《梨花颂》,其中有一句歌词就唱到,“长恨一曲千古谜”。《长恨歌》,它的确是带着几个巨大的谜团。
首先,在这首诗中,白居易究竟是想批判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呢,还是想歌颂他们的爱情呢,这里就有很大的争议。
因为在诗歌的开篇,白居易就写“汉皇重色思倾国”,明显就是在讽刺唐玄宗。可是他写着写着,整个情绪都发生了变化,好像又完全忘记了自己创作这首诗的初衷。
自从杨贵妃惨死马嵬驿之后,整首诗的基调就开始改变了。我们看到,此时白居易笔下的唐玄宗,绝对不是《妖猫传》里面那个冷酷的渣男。相反,唐玄宗在诗里表现得非常地痴情。
所以在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去了蜀地行宫,从此日夜思念她。以至于看到月亮就觉得带着伤心的颜色,听到雨声和屋檐的风铃响声,他也觉得是贵妃在断肠泣血。
后来,唐玄宗回长安的时候,他先跑到了马嵬坡,想要挖出杨贵妃的尸体,但是结果却找不到了。这一处,写得最为悬疑,后世之人对此也非常感兴趣。
因为没能找到杨贵妃的尸体,所以更加怀疑杨贵妃还活着。跟着,白居易写道唐玄宗在宫里思念杨玉环的情形,是“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每一处风景都有杨贵妃的影子。
唐玄宗因为思念杨贵妃“孤灯挑尽”,整晚枯坐,难以入眠。时间过久了,他终于慢慢开始接受杨贵妃已经死去的事实了。
可是唐玄宗又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不管他们彼此之间是恩是仇,假如她真的变成了鬼魂,也该回来看他一眼吧。
因此,唐玄宗就去请了一些道士“上穷碧落下黄泉”,寻找杨贵妃的魂魄。最后,在海外的蓬莱仙山之上,找到了杨贵妃。
最后几段看起来完全是白居易奇幻的想象,故意要给这个凄美爱情故事打造一个结局。他说“汉家天子使”是在尘世的海外仙山中找到了杨贵妃,其实说不定是在冥界的地府中找到了她。
这一段描写,当然是没有人会相信的。但是,诗中提到唐玄宗当年在马嵬驿没有找到杨玉环尸体的事,后来的来却对此一直很感兴趣。
结语《中国诗词大会》中提到《长恨歌》中的两句诗,出自白居易原诗中的“虚构”情节当中。现代许多改编剧都抛弃了诗中的这个虚构结尾,代之以自己想象的结局。
虽然这首诗极其出名,但是了解到这个“虚构”情节的人相对较少,所以“百人团”的成员要是对原诗中的这个细节完全没有印象的话,就很难猜出“合”字的含义。
另外,自从白居易这首长诗诞生以后,很多人都认为在这首叙事长诗里面,一定隐藏着杨贵妃真实的结局。
理由是:白居易曾在唐朝皇宫中当过官,他写这首诗的时间在唐宪宗元和初年,距离杨贵妃横死的时间,只有50年。所以对于杨贵妃死亡的真相,他应当比后世的人更有发言权。
有一些日本学者非常喜欢这首诗,他们在研究了这首长诗以后,通过诗最后杨贵妃出现在海外仙山上的情节,推断出杨贵妃是去了日本。
在三十多年前,有当红的日本女星三山百惠,就曾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代。但是看三山百惠清瘦的长相,怎么也和杨玉环那个“胖妹妹”的感觉,联系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