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为什么看花灯(百年前福州风月场所是什么样)
福州为什么看花灯(百年前福州风月场所是什么样)作为当时高档消费场所,杏花天大堂里有乐师抚琴,姑娘唱曲。姑娘们住在宅院不同的香闺里,需要有熟人引荐才可接客,还不能随便出门应酬,需要到当时的花捐局打票。那时风月场所冠以“书寓”之名,姑娘们需考试,不少都通达诗词音律,甚至是琴棋书画样样拿手。当时的国民政府征收“花捐税”,烟花女子接客胸前要佩带桃花图案证章。一时间,在杏花天,三教九流混杂其中,醉生梦死,可谓是老福州的浮世绘写真。老屋正在整修,几年前的一场大火几乎将它烧毁,所幸我们曾在火灾前就走访过建筑。小门里别有洞天,三进的院落,宽敞的大堂两边,是木头制成的双层老厝,楼上是雕刻精美的木栏杆。听老人讲,当年烟花女子不能站在大门口或者院落的过道上,都是站在二楼的栏杆旁,走进院落的人仰头才能看到她们的容颜,“倚栏卖笑”也许就这么来的。民国期间,苍霞地区最盛时有烟花场所46家,多集中于田垱(即中平路)、洲边一带,著名的有鸿禧堂、新紫銮、乐群芳、新玉记
“白面厝,挂灯笼,固做真光鲜。”在福州话里,有这样一句谚语,而“白面厝”指的就是烟花场所。意思是风尘女子接客前都是抹脂涂粉的,所以叫“白面”,称客人则为“白面哥、白面猴”。
清末,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后,台江一带商业发展迅猛,中外官吏、商贾云集,高级旅社、饭馆、酒肆、百货等纷纷设立,烟花场所也迅速发展。邱炜萲《菽园赘谈》叙述更详:见夫陈设之华丽,梳掠之入时,举止之大方,应酬之温雅,未曾真个,已觉魂销。这时的台江风月场所,甚至敢与“花都”上海比肩。
到民国时期,据《台江区志》记载:“区内妓院集中于田垱(今中平路)及附近蓝蔚石(今正义路)、洲边、保甲弄、牛弓街、河墘街一带。民国21年,有一等妓院7家、二等5家、三等66家。民国37年有妓院103家,另有私娼164人。”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介绍百年前福州的风月场所、烟花秘事,先从著名的“杏花天”说起吧:
美人靠边“倚栏卖笑”福州台江上下杭的状元弄内,小巷尽头是一栋高大的老屋,房门却不大,只有磨光的石头台阶显示建筑的年代,这里就是当年著名的风月场所“杏花天”。
老屋正在整修,几年前的一场大火几乎将它烧毁,所幸我们曾在火灾前就走访过建筑。小门里别有洞天,三进的院落,宽敞的大堂两边,是木头制成的双层老厝,楼上是雕刻精美的木栏杆。听老人讲,当年烟花女子不能站在大门口或者院落的过道上,都是站在二楼的栏杆旁,走进院落的人仰头才能看到她们的容颜,“倚栏卖笑”也许就这么来的。
民国期间,苍霞地区最盛时有烟花场所46家,多集中于田垱(即中平路)、洲边一带,著名的有鸿禧堂、新紫銮、乐群芳、新玉记、桂英堂、贵宝堂、丽红堂、赛月堂、花亭后、杏花天等。而杏花天的位置特别好,靠近当时著名的菜馆西宴台。
连郁达夫先生都曾经在《饮食男女在福州》里写到,“城外在南台的西菜馆,有嘉宾、西宴台、法大、西来,以及前临闽江,内设戏台的广聚楼等。”据说当年不少做生意的中外客商是先到西宴台吃饭喝酒,之后再去杏花天消费。
当时的国民政府征收“花捐税”,烟花女子接客胸前要佩带桃花图案证章。一时间,在杏花天,三教九流混杂其中,醉生梦死,可谓是老福州的浮世绘写真。
作为当时高档消费场所,杏花天大堂里有乐师抚琴,姑娘唱曲。姑娘们住在宅院不同的香闺里,需要有熟人引荐才可接客,还不能随便出门应酬,需要到当时的花捐局打票。那时风月场所冠以“书寓”之名,姑娘们需考试,不少都通达诗词音律,甚至是琴棋书画样样拿手。
传说杏花天里面,有一名女子和富家子第相好多年,相约结成伉俪。少爷决定回家取钱为女子赎身,等两人再相见时,少爷衣裳褴褛,一副落魄相,女子拒绝离开。见女子如此势利,装穷的少爷一气之下,烧毁了同船运来的檀香床。顿时,檀香气味弥漫了整条街。
在杏花天后房,有小门通往内河边。民国时代,虽没严格禁娼,但是狎妓的名声并不好听,有社会名流碍于情面,都是悄悄乘船停泊在靠近后门的通道,从一扇幽暗的小门弯腰而入。不仅如此,杏花天内还有隐蔽的小房间,可以躲人,主要用来防查岗。
杜宇一声春去也,寂寞帘栊空月痕。曾经觥筹交错、呼卢喝雉的纸醉金迷已成过眼云烟。下一期,我们来讲更为西式、新潮的新紫銮和中平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