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醇到醛到酸的转化过程(换个Lewis酸结果大不同)

醇到醛到酸的转化过程(换个Lewis酸结果大不同)芳基酮中芳基的取代基对反应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当取代基为富电子取代基时,反应的产率较高(如图4左侧);但当芳基修饰的是中性或者缺电子的取代基时,反应也能进行,产率稍低(图4中间和右侧);杂芳基修饰的底物也可以参与反应(化合物30)。值得一提的是,取代基的位置也很重要。间位取代基修饰的底物得到的是混合物(化合物34或36)。碳链上的取代基对反应影响不大,可由此引入官能团前体,如化合物33和29。图3. 烯烃上的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图片来源:Science这个反应的发现源于作者尝试将此前的羰基-烯烃复分解反应体系做进一步优化,芳基酮14在5 mol%的FeCl3催化剂的作用下以71%的产率形成相应的复分解产物16,他们期望通过调整催化剂进一步提高16产率。当催化剂换作10 mol%的Fe(OTf)3时,反应却意外以较高的产率得到了四氢芴产物17(图2)。作者猜想反应过程中可能形成了碳正离子中

本文来自X-MOLNews‍‍‍‍

烯烃复分解因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广为人知,随后人们还发展了炔烃复分解、烷烃复分解以及羰基-烯烃复分解反应(carbonyl-olefin metathesis)。羰基及烯基和强Brønsted酸或Lewis酸发生配位后,电子分布会发生改变,进而以不同的方式发生反应。反应可能经历碳正离子中间体的分步方式,也可能经历协同过程。例如图1中的化合物1,使用不同的催化剂及反应条件,既能以羰基-烯反应获得产物4,也能经过Prins反应(亲核试剂对碳正离子中间体2进攻)得到产物5,前者经历六元环过渡态的协同机理,后者以碳正离子的分布方式进行。

2016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系Corinna S. Schindler课题组发现化合物1存在一种新的反应模式,在催化剂负载量(5%)FeCl3的作用下,化合物1可以在室温下以羰基-烯烃复分解的方式发生环化得到产物7Nature 2016 533 374 点击阅读详细)。反应通过物种异步、协同的[2 2]环加成过程形成氧杂环丁烷中间体6,随后又以异步、协同的逆[2 2]环加成反应形成相应的环戊(己)烯产物。Lewis酸促进了氧杂环丁烷中间体的形成。近日,该课题组又发现了化合物1在Brønsted酸催化下的一种新的反应模式,这种新的反应模式和之前的羰基-烯烃复分解反应一样经过氧杂环丁烷中间体8,但在这里氧杂环丁烷的复分解过程被“中断”(因而称为中断的羰基-烯烃复分解),在Brønsted酸的催化下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最终通过傅克反应形成四氢芴结构产物9。一系列ε ζ-不饱和酮可发生分子内环化,形成两个新的碳-碳键。相关工作发表在Science 上。

图1. 羰基-烯烃之间的几种反应模式。图片来源:Science

这个反应的发现源于作者尝试将此前的羰基-烯烃复分解反应体系做进一步优化,芳基酮14在5 mol%的FeCl3催化剂的作用下以71%的产率形成相应的复分解产物16,他们期望通过调整催化剂进一步提高16产率。当催化剂换作10 mol%的Fe(OTf)3时,反应却意外以较高的产率得到了四氢芴产物17(图2)。作者猜想反应过程中可能形成了碳正离子中间体,进而发生傅克烷基化。在深入研究反应的机理之前,作者首先对该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得到最优的反应条件为:5 mol %的三氟甲磺酸(TfOH)作为催化剂,除氧的苯作为溶剂,反应在80 ℃下进行。

醇到醛到酸的转化过程(换个Lewis酸结果大不同)(1)

图2. 不同催化剂条件下反应得到不同的产物。图片来源:Science

随后,作者分别研究了底物分子中不同烯烃结构、芳基酮和碳链对反应结果的影响。作者发现,改变烯烃结构中的取代基,仅当烯烃末端的碳上需要有2个碳取代基时反应才能发生(反例是化合物2425),而取代基上的杂原子可以很好地兼容(如化合物23)。

醇到醛到酸的转化过程(换个Lewis酸结果大不同)(2)

图3. 烯烃上的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图片来源:Science

芳基酮中芳基的取代基对反应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当取代基为富电子取代基时,反应的产率较高(如图4左侧);但当芳基修饰的是中性或者缺电子的取代基时,反应也能进行,产率稍低(图4中间和右侧);杂芳基修饰的底物也可以参与反应(化合物30)。值得一提的是,取代基的位置也很重要。间位取代基修饰的底物得到的是混合物(化合物3436)。碳链上的取代基对反应影响不大,可由此引入官能团前体,如化合物3329

醇到醛到酸的转化过程(换个Lewis酸结果大不同)(3)

图4. 芳基酮和碳链取代基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图片来源:Science

随后作者将反应底物的适用范围拓展到另一类二取代烯烃(可以由Wittig烯烃化反应得到)。这些底物可以在Brønsted酸的催化下异构为1 2 2'-三取代同系物,从而发生后续反应。

醇到醛到酸的转化过程(换个Lewis酸结果大不同)(4)

图5. 烯烃原位异构化反应底物适用范围的考察。图片来源:Science

为了探究反应的机理,结合此前的研究报道(其他几种反应模式,图1),作者提出了四种可能的中间体(图6),它们之间能够互相转变。理论计算得到了两种可能的反应路线,分别是协同羰基-烯烃路径和涉及氧杂环丁烷65的分步过程,后者的能垒比前者低了9.3 kcal/mol,因而更可能是反应的路线。图6C中的中间体64-66突显了反应路线协同、异步的特征,氧原子在羰基和烯烃之间发生直接转移。

醇到醛到酸的转化过程(换个Lewis酸结果大不同)(5)

图6. 反应可能的中间体以及理论计算得到的过渡态。图片来源:Science

作者由此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起始原料56经过羰基质子化以及以68为过渡态的氧原子转移过程得到中间体苄基碳正离子60,经过消除反应和醇羟基的质子化得到6969再消除一分子水得到非常稳定的碳正离子7070经由最终的傅克烷基化反应得到最终产物71。这一机理可以通过60a70a两个分子在TfOH的催化下(脱水得到稳定的碳正离子)生成相同的产物74得到验证。当反应温度较低以至于傅克烷基化反应无法进行时,中间体70可发生消除反应生成产物7272进一步异构化得到重排产物73,而分离出的73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71

醇到醛到酸的转化过程(换个Lewis酸结果大不同)(6)

图7. 反应的机理以及用于验证机理的反应。图片来源:Science

为了说明该反应的重要性,作者还将该反应得到的四氢芴产物用DDQ定量氧化为芴,并经过后续反应得到重要药物分子的类似物。

醇到醛到酸的转化过程(换个Lewis酸结果大不同)(7)

图8. 产物的衍生化。图片来源:Science

——总结——

Corinna S. Schindler课题组基于前期发展的羰基-烯烃复分解环化反应,意外发现并提出一种羰基-烯烃之间反应的新模式,这种新的反应模式中氧杂环丁烷的复分解过程被“中断”,在Brønsted酸的催化下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最终通过傅克烷基化反应形成四氢芴结构产物。这种结构的分子在有机功能材料、生物活性分子及药物研发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原文

Interrupted carbonyl-olefin metathesis via oxygen atom transfer

Science 2018 361 1363 DOI: 10.1126/science.aar8238

导师介绍

Corinna S. Schindler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74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