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的经验主义管理理论(居鲁士的功与过)
德鲁克的经验主义管理理论(居鲁士的功与过)国王阿斯提阿格斯派哈尔巴格斯杀死年轻的居鲁士公元前539年秋天,居鲁士入侵巴比伦,先是在首都北部的奥皮斯城取得胜利,随后似乎没有遭到太多抵抗便占领了巴比伦。根据希罗多德的说法,波斯人是这样做的:他们通过改变幼发拉底河的流向,降低水位,直到可以跨过河床。拿波尼度被俘虏,随后从历史中消失,生死不明。位于德国的居鲁士大帝雕像居鲁士攻击的第二个目标是吕底亚地区,几年后它就灭亡了。对此,除希罗多德记述的一个故事外,没有任何记录记述相关细节。吕底亚国王克罗伊苏斯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克罗伊苏斯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祈求神喻,并被告知如果他攻击波斯人,他将摧毁“一个伟大的帝国”。于是他发动了进攻。不过,居鲁士得到了米底亚军队的增援,将克罗伊苏斯赶回了他的首都萨迪斯。随后,波斯军队爬上了一堵据说无法攀越的城墙,这座城市就沦陷了。克罗伊苏斯摧毁的那个伟大的帝国正是他自己的国家。公元前540年,居鲁士开始攻击下
居鲁士大帝是古代世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政权之一——波斯帝国的创始人。波斯帝国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公元前558年—前330年),直至被亚历山大大帝摧毁。尽管居鲁士对外征服的意义重大,但历史留下的证据却寥寥无几。学者们只能从传说、散落的楔形文字石板、《圣经·旧约》简短片面的叙述,以及居鲁士宣示征服正当性的宣言中,想象他当时的功绩。
居鲁士的故乡波斯由其祖先阿契美尼斯建立。两个世纪前,阿契美尼斯带领部落从亚洲中部崛起并建立了波斯。居鲁士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七任国王,出生于公元前600年或公元前575年—25年的时间出入表明现有资料有待商榷。当居鲁士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波斯只是与其关系密切的米底亚人的一个不起眼的附庸。
居鲁士的童年是和阿斯提阿格斯一起度过的,并接受了训练和教育。根据希腊历史学家和日志记录者色诺芬的说法,他是一个拥有超常智慧和魅力的男孩:“居鲁士在这种环境的养育下成了一个十分健谈的人。在他师傅的教育下,他也学会了每当要做出某种判断的时候,需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找到某种理由,而且这个理由也是其他人大致认可的;同时,他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又使他总是想将他所遇到的事情都弄个水落石出……能言善辩似乎成为他的第二天性,但他给听到这些话的人留下的印象却不是傲慢无理,而只是单纯和热情……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言辞逐渐变得更加谨慎……他的同伴对他更为着迷,甚至带着一点好奇。另外那些孩子喜欢他是因为在同龄孩子之间时常进行的竞技中,他不会以他超出其他孩子的技艺和那些孩子竞争,也不想以此显示自己超出其他孩子。他不会为了逃避失败而放弃努力,他会在下一次做得更好……假如他落败,他不过对落败会心一笑。”
最后,年轻的居鲁士回到他父亲所在的波斯宫廷,并于公元前559年继承了王位。希罗多德记录了这个故事。为了不让自己的那个梦成真,阿斯提阿格斯入侵了波斯。但居鲁士打败了他,并在公元前550年左右占领了米底亚。为了报复,阿斯提阿格斯召来当年没听从他的命令杀死居鲁士的哈尔巴格斯的儿子,将其剁碎、烤透、煮熟,然后诱骗哈尔巴格斯吃下。
位于德国的居鲁士大帝雕像
居鲁士攻击的第二个目标是吕底亚地区,几年后它就灭亡了。对此,除希罗多德记述的一个故事外,没有任何记录记述相关细节。吕底亚国王克罗伊苏斯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克罗伊苏斯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祈求神喻,并被告知如果他攻击波斯人,他将摧毁“一个伟大的帝国”。于是他发动了进攻。不过,居鲁士得到了米底亚军队的增援,将克罗伊苏斯赶回了他的首都萨迪斯。随后,波斯军队爬上了一堵据说无法攀越的城墙,这座城市就沦陷了。克罗伊苏斯摧毁的那个伟大的帝国正是他自己的国家。
公元前540年,居鲁士开始攻击下一个目标——巴比伦。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伟大帝国的首都,巴比伦曾一度陷入困境,直到公元前500年初在尼布甲尼撒的统治下得到复兴。在此期间,尼布甲尼撒洗劫耶路撒冷,俘虏了许多犹太人,这一事件在《圣经》中有生动的记载。然而,在居鲁士的时代,巴比伦已经成为一个弱国,因为它的国王拿波尼度已经出走了十年,把这座城市交到儿子贝尔沙泽的手中。拿波尼度的出走可能是因为他想延长阿拉伯的贸易路线——这种做法似乎让他不受拥戴,或者他本身就不受拥戴,因为当他回来时,他把所有巴比伦众神的雕像从避难所带到首都保存。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给了居鲁士一个机会,使他把自己塑造成了巴比伦宗教的捍卫者。
公元前539年秋天,居鲁士入侵巴比伦,先是在首都北部的奥皮斯城取得胜利,随后似乎没有遭到太多抵抗便占领了巴比伦。根据希罗多德的说法,波斯人是这样做的:他们通过改变幼发拉底河的流向,降低水位,直到可以跨过河床。拿波尼度被俘虏,随后从历史中消失,生死不明。
国王阿斯提阿格斯派哈尔巴格斯杀死年轻的居鲁士
居鲁士在黏土资料中记录了征服的过程,这份资料被称为“居鲁士圆柱”,是一份旨在证明其征服正当性的公关文件。其中指出拿波尼度是不稳定和不虔诚的,伟大的恩利尔神选择居鲁士带来和平,居鲁士通过修复神殿,允许难民返回和重建首都带来和平。圆柱上还写着:“我把被集中到这里的神像送回了他们的宫殿,使它们居住在永久的居所之中。我召集所有的居民,使他们回到他们的居住地。”结果“所有贵族和官员在居鲁士面前鞠躬并亲吻他的脚,他们的脸上闪闪发光”。
居鲁士不仅宽容对待当地的宗教,还允许被俘虏的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或许(正如《圣经》所说),居鲁士实际上资助了耶路撒冷圣殿的重建。事实上,重建是在居鲁士的孙子大流士的带领下进行的,但大家都认为这是居鲁士的功劳。1世纪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引用了居鲁士的一封信:“我已经允许居住在我国的犹太人尽可能多地返回自己的国家,重建他们的城市,并在原来的地方建造耶路撒冷的神殿。”然而,约瑟夫斯是在500年后撰写这篇文章的,他并没有为此提供任何证据。
无论如何,犹太人对居鲁士产生了极大的崇拜。先知以赛亚称居鲁士为上帝的“受膏者”,实际上就是弥赛亚,并预言了上帝赐予居鲁士对所有国家的胜利。另一位先知以斯拉称居鲁士曾说过:上帝“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
居鲁士圆柱被发现时,已碎成几块,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巴比伦之后,居鲁士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北部和东部还有尚待征服的世界:游牧骑兵斯基泰人的土地。在任命总督和官员统治帝国各地及其子民后,居鲁士可能在公元前530年与斯基泰人的战斗中牺牲。同样,我们没有可靠的记录,只有故事,其中最好的故事出自希罗多德之口。一个被称为马萨格泰的斯基泰部落,以喝发酵的马奶和另类的性别平等而闻名。他们全副武装,头戴钢盔,腰系战带,无论男女,都手持战斧和弓箭骑马作战。当时,他们由一位名叫托米莉斯的女王统治。
游牧骑兵几乎无懈可击,因为他们像草原上的薄雾一样时隐时现。于是,(在希罗多德的故事中)居鲁士使出一条奸计:他摆了一桌宴席,并摆满葡萄酒,这对喝牛奶的游牧民族来说是新奇的。波斯人佯装撤退后,游牧民族发现了宴席,吃喝之后陷入昏迷。波斯人旋即返回,杀死了大多数人。托米莉斯的儿子被俘,但醒来后就自杀了。为此,托米莉斯发誓报仇:“马上离开我的土地……否则我会让你喝下永远也喝不完的血。”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游牧民族摧毁了波斯军队,杀死了居鲁士。托米莉斯找到居鲁士的尸体,用他的血灌满了一个皮囊,然后割下他的头,塞进皮囊里,并说:“虽然我还活着并战胜了你,但你却毁了我,因为你用诡计带走了我的儿子。现在我要兑现誓言,让你喝下自己的鲜血。”
这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但对希罗多德而言,它的真实性可能更多地体现在道德而非细节层面——伟大的领袖不应利用奸计达到目的。居鲁士统治时间长达30年,建立了一个疆域横跨2500多公里的帝国,这是到当时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从黑海一直延伸到今天的阿富汗。他的儿子冈比西斯和另一个后代大流士,把帝国扩展到了埃及、利比亚和印度。如此之大的帝国很难长久。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打败了波斯人,阿契美尼德人走到了耻辱的终点。
居鲁士大帝陵墓,位于今日伊朗的帕萨尔加德
然而,居鲁士治理国家的方法仍在历史的走廊里留有回响。学者们一致认为,他作为一个帝国统治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政府形式,即平衡中央管理与地方自由。他的制度被后世朝代保留下来,且持续了一千多年,直到7世纪波斯被阿拉伯人所征服。
人们认为居鲁士的陵墓在伊朗南部设拉子附近。陵墓矗立在岩石基座上,靠近居鲁士的首都帕萨尔加德——后来他的儿子冈比西斯将之改称苏萨。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墓主就是居鲁士。据说亚历山大大帝曾在居鲁士下葬两个世纪后前来祭拜。如果这真是亚历山大祭拜的那座居鲁士的陵墓,那么上面应该有一段早已消失的铭文,其中一个版本是:“过路人,我是居鲁士,我为波斯人建立了这个帝国,并且成为亚洲之王。不要因此而仇恨我和我的陵墓。”
(内容来源:《影响世界走向的24个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