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公主庙历史:南阳远古文明的山④大小石庙山
南阳公主庙历史:南阳远古文明的山④大小石庙山图二大小石庙壕沟局部一道环形壕沟环绕着大小石庙山,这是远古时期常用的保卫重要之地的壕沟。(图二)壕沟周长1630米、深20米、宽120—230米。壕沟把大小石庙山保护起来,壕沟所阻,人兽均不能进入,起到保卫大小石庙山的作用。这么深、如此宽的壕沟,是智慧的远古先民们开凿连通自然形成的一段段深沟而修成。南边的壕沟局部被损毁,其它地方保存完好。壕沟现已无水,只在较低地段留下不相联的九个大池塘,清风吹拂,波光粼粼,像九颗珍珠镶嵌在大小石庙山周围。大石庙山东边有一条人工铺垫的砂石路,据笔者考察,是远古时期专门设计修建的出入大小石庙山的唯一通道。守卫着这条路,人、兽难入,大小石庙山头就固若金汤。一、环山壕沟:远古人类的“护城河”大小石庙两个小山头远看如两姐妹并肩依附。东边的大石庙山头,海拔230米、东径112°31′20″、北纬33°18′43″。西边小石庙山头海拔220米、东经112°31′15″、
作者:张建国 蓝成云
南召县石门乡属浅山丘陵地带,这里连片的山头上均有远古文化的遗址遗存。其中,该乡黑石寨村大石庙山和小石庙山两个小山包,相距百米,东西并峙,山脚相连,是远古文化遗址遗存最丰富、最高端、最集中的地方。
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剥蚀,大小石庙山虽已老态龙钟,但磨刻于其上的远古文明遗址遗存,仍弥漫着远逝的那个古国王道的气场。
大小石庙山,是远古时期“王的都城”“王的宫”。
一、环山壕沟:远古人类的“护城河”
大小石庙两个小山头远看如两姐妹并肩依附。东边的大石庙山头,海拔230米、东径112°31′20″、北纬33°18′43″。西边小石庙山头海拔220米、东经112°31′15″、北纬33°18′38″。两座小山山包相连,坡上遍布神态各异的石头,似龙卧坡,各占其位,各表其姿,争相竞秀。山坡上的马尾松在石缝里傲然屹立,一棵棵的像守卫山头的卫士(图一)。大小石庙山得其名,乃后人所称谓。大石庙山头稍高,因山顶建有一座送子娘娘庙而称大石庙山。小石庙山山头稍低,因有一个远古时期的石屋而称小石庙山。大小石庙山之间有一土石路,沙石铺垫而成。路长80米,宽5米,连通两山。
图一大小石庙远景
一道环形壕沟环绕着大小石庙山,这是远古时期常用的保卫重要之地的壕沟。(图二)壕沟周长1630米、深20米、宽120—230米。壕沟把大小石庙山保护起来,壕沟所阻,人兽均不能进入,起到保卫大小石庙山的作用。这么深、如此宽的壕沟,是智慧的远古先民们开凿连通自然形成的一段段深沟而修成。南边的壕沟局部被损毁,其它地方保存完好。壕沟现已无水,只在较低地段留下不相联的九个大池塘,清风吹拂,波光粼粼,像九颗珍珠镶嵌在大小石庙山周围。大石庙山东边有一条人工铺垫的砂石路,据笔者考察,是远古时期专门设计修建的出入大小石庙山的唯一通道。守卫着这条路,人、兽难入,大小石庙山头就固若金汤。
图二大小石庙壕沟局部
远古时期,自然灾害,外部族群侵扰等安全问题是部落首领首先要考虑的。因而部落首领会不惜代价,把居住地的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南阳黄山考古,也发现了人工挖掘壕沟与河流相连构成深水环绕的“城池”体系,保障黄山安全。大小石庙山周围的壕沟和黄山遗址的“城池”体系作用一样,壕沟就是“护城河”。《礼记·礼运》云:“城郭沟池以为固。”《汉书·王莽传赞》:“城池不守,支体分裂,遂今天下城邑为虚。”典籍记载的城池,不仅有城墙,还有沟池。远古年代,王的都城主要靠修壕沟注水以保安全。
大小石庙山头四周之壕沟应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护城河,最早的城池。若果能真的穿越,你会看到远古时期人们用削尖的木棍或尖锐的砾石开挖壕沟的壮观!工程之巨,绝非一般。
大小石庙山应是一座远古时期王所居住的都城。壕沟城池,只有一条土路进出,固若金汤,防守严密,无懈可击。
二、石屋、石室:远古时期“王的宫殿”
一说王的宫殿,人们就会想到北京的明清故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法国的凡尔赛宫等等皇帝和国王们办公居住的地方。王宫是国家权力中心,人们心中的圣地,大都极尽奢华、富丽堂皇,满足着帝王的精神生活及物质享受。
但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远古,石器时期,人们居住在天然山洞、岩石堆等天然庇护所里,或挖一地穴而居。如果首领要建“王宫”,他的首选也只能是在石头上做文章。那个时期,最先进的工具只是石刀、石斧,要建石头房,磨刻巨石而为室,谈何容易,只有王动用举国之力方能实现。
图三大石庙石屋巨石上的生殖崇拜雕刻
大石庙山顶有多块巨石屹立其上。一巨石长9.2米、高5.9米、厚4.2米,古人因形就势把巨石上部磨刻成男根形状(图三),在巨石下部磨刻出一石室,石室内深3.2米、内宽2.65米、内高2.5米,室内面积8.48平方米。石室门正对南方,靠墙有石台,似座或床。石室外形磨刻成男根状,属阳,内部磨刻为室,属阴,阴阳结合,意为子孙繁衍,万事顺达,期盼“王”所统治区域,生生不息,千秋万代。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人捐款在这里盖了一座送子娘娘庙,石室内塑送子娘娘神胎,供朝拜。
图四小石庙石屋(王宫)
小石庙山南坡,一巨石东西长7.7米、高4米,与山石相连,被磨刻成一石屋。石屋整体高4米、内深2.3米、宽1.96米、高1.9米,面积4.6平方米。上部为尾脊,磨刻为尖顶,下部磨刻为屋(图四)。屋檐位置横向磨开9个爻窝。石屋内后墙,留一台,台上刻满了圆形爻窝记事符号,中间有一沟槽线,将台一分为二,“左边人之位、右边神之位”。推测左边是王的座位,右边是天神之位——座位上方屋顶之处,磨刻一洞,正午时刻太阳光透洞直射神位处,似天神自天而降。古书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之说。王认为他是受天之命而统治天下,坐的地方自然应该有天神陪伴,他发号的指令也是神的意志,大众要把王当成天神的使者,无条件遵从。
大石庙的石室、小石庙的石屋上,均刻有圆形爻窝记事符号,和钺形图案。远古时期,钺形图案是“王”的标志,由此可以断定石屋石室均为王所用,石屋为王办公的地方,石室为王居住的地方,石屋就是王的宫殿,石室是王的寝宫。
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年代,将巨石打制、磨刻成石屋、石室,工程之巨可想而知。石屋虽已风化、苍老,但几千年仍屹立不倒,令人惊叹。
大石庙山的石室寝宫,小石庙山的石屋王宫是这两座山的标志,是王都的实证,是5000年前远古人类留给我们的瑰宝,是寻找远古时期最高首领居住办公场所的重大发现。
三、钺形图案:远古时期“王的象征”
大石庙石室东边不足10米处,横卧一巨石,高 米,长 米,厚 米,巨石正中磨刻两幅“钺”形图案,图案面向正南,双钺相距0.22米东西并列。西边的钺高2.05米、上宽0.86米、下宽0.95米、深度为0.57米;东边的钺略低于西边,高1.6米、上下宽0.65米、深度为0.33米。两个钺正面平整,无磨刻符号,如同后世的无字碑。(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