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长苏的背景(梅长苏的可能原型)
梅长苏的背景(梅长苏的可能原型)陶弘景活到八十一岁无疾而终。临行前,忍不住给小弟又算了一下,得知萧衍日后将不保,并留下一首诗:“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没忍心给萧衍,就自己藏起来了。直到死后,门人才传播出去。后来,人们果然只是坐而论道,无半点尚武精神。侯景作乱 ,梁武帝饿死于昭阳殿。以后只要有什么事,萧哥哥就派人往山里送信咨询,人称“山中宰相”。这位仁兄生于南朝宋孝武帝时期,相传他母亲夜晚梦见两个人手持香炉来到家中而受孕,这叫天生结缘啊。他的祖父、父亲都不是大官,但是家境还可以。和林殊一样,陶弘景天资聪颖,四五岁就会写字了。十岁的时候,得了一本葛洪的《神仙传》,日夜精读,就萌发了求取养生之道的志向。因为父亲被妾所害,立誓终身不娶。从来都很喜欢读书,只要有一件事不知道,就深以为耻。他最爱听松风,于是在院子里栽了很多松树,有时候出去游玩,一站半天,别人还以为是神仙呢。这哥们儿涉猎很广,阴阳五行、风角
“麒麟才子,江左梅郎,得之可得天下”,数句评语,引得东宫太子和誉王趋之若鹜。谁让它是从琅琊阁出来的呢。这还不算,“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简直让梅长苏出尘脱俗,傲视天下英雄。
就是这样一位白衣公子,搅动朝局,直接影响了庙堂决策,无怪乎京城震动,江湖传遍。我在前面说过,《琅琊榜》虽然架空历史,但是还是能找到历史的影子的。同样,梅长苏并非是作者凭空捏造,而是有一定依据的。
这里介绍一个人,是个让梅长苏都相形见绌、自惭形秽、甘拜下风的人。
他就是陶弘景。
这位仁兄生于南朝宋孝武帝时期,相传他母亲夜晚梦见两个人手持香炉来到家中而受孕,这叫天生结缘啊。他的祖父、父亲都不是大官,但是家境还可以。和林殊一样,陶弘景天资聪颖,四五岁就会写字了。十岁的时候,得了一本葛洪的《神仙传》,日夜精读,就萌发了求取养生之道的志向。因为父亲被妾所害,立誓终身不娶。从来都很喜欢读书,只要有一件事不知道,就深以为耻。
他最爱听松风,于是在院子里栽了很多松树,有时候出去游玩,一站半天,别人还以为是神仙呢。这哥们儿涉猎很广,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无所不学,无所不精,如果放在南宋,黄药师要见了他绝对要吐血。
就是这样一位神仙一般的人物,他也从来没有远离朝局。当年“竟陵八友”中的小弟萧衍弃文从武,修成正果了。在即将上位的时候派人到山里去请教陶弘景:“哥,新店开张,给起个店名吧。”陶弘景跟这位小弟一直关系不错,就援引图谶,多次都显示“梁”,于是给萧衍回信:“老弟,用梁吧。”萧衍大喜,于是定国号“梁”。
以后只要有什么事,萧哥哥就派人往山里送信咨询,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活到八十一岁无疾而终。临行前,忍不住给小弟又算了一下,得知萧衍日后将不保,并留下一首诗:“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没忍心给萧衍,就自己藏起来了。直到死后,门人才传播出去。后来,人们果然只是坐而论道,无半点尚武精神。侯景作乱 ,梁武帝饿死于昭阳殿。
假设一下:梅长苏是陶弘景,萧景琰是萧衍,机关算尽,萧景琰登上帝位,梅长苏回到山中修道敬佛(陶弘景在茅山上拜的不仅是道,还有佛,奇怪吧?)三天两头皇帝的问询就来了,静太后的点心也不断的送。这样过了很多年(假设梅长苏没中毒)。
承平日久,皇帝再也不用御驾亲征了,武备必然松弛,这时候来了一个身经百战的外族将军投靠,为你赴汤蹈火,你用还是不用?假如这位将军很有心计,他不做庙堂上的筹划,而一心在地方,在江湖上收买人心,你怎么办?(《琅琊榜》大结局时,四境突然来袭,萧景琰放眼满朝文武,找不到一个统帅之才,这其实是很符合历史史实的。)因此,最后萧景琰被围台城,饿死昭阳殿,梅长苏即使提前知道也是无能为力。毕竟,以他一己之力,根本改变不了三百年历史的大变局。
怪不得任防曾对梁武帝说:“臣常窃议,宋得其武,梁得其文。”最后取代梁的陈,竟然是一个南方土著、蛮夷建立起来的王朝。
别人都以为天下太平了,还是高公公洞察力比较强:“这风就从没有停过”。历史的尺度决定了我们的视野。从这个角度看,高公公的专业是历史,太监只是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