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第37章的经典解读(道德经唯物辩证法)

道德经第37章的经典解读(道德经唯物辩证法)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言而善应顺则吉,逆则凶,不言而善应也。不召而自来,处下则物自归。繟然而善谋。垂象而见吉凶,先事而设诚,安而不忘危,未召而谋之,故曰,繟然而善谋也。俱勇而所施者异,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孰,谁也。言谁能知天下之所恶,意故邪,其唯圣人,夫圣人之明,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犹难之也。且先看看以下两种古代版本的注释:1.王弼 注《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必不得其死也。勇于不敢则活。必齐命也。此两者,或利或害。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经第37章的经典解读(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

且先看看以下两种古代版本的注释:

1.王弼 注《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必不得其死也。勇于不敢则活。必齐命也。此两者,或利或害。

俱勇而所施者异,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孰,谁也。言谁能知天下之所恶,意故邪,其唯圣人,夫圣人之明,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犹难之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言而善应顺则吉,逆则凶,不言而善应也。不召而自来,处下则物自归。繟然而善谋。垂象而见吉凶,先事而设诚,安而不忘危,未召而谋之,故曰,繟然而善谋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河上公注《道德经》任为第七十三

勇於敢则杀,勇於敢有为,则杀其身也。勇於不敢则活。勇於不敢有为,则活其身。知此两者,谓敢与不敢也。或利或害。

活身为利,杀身为害。天之所恶,恶有为也。孰知其故?谁能知天意之故不犯之也。是以圣人犹难之。言圣人明德犹难於勇敢,况无圣人之德而能行之乎。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不与人争贵贱,而人自畏之。不言而善应,天不言,万物自动以应时。不召而自来,天不呼召,万物皆自负阴而向阳也。繟然而善谋。繟,宽也。天道虽宽博,善谋虑人事,修善行恶,各蒙其报。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之罗网恢恢甚大,虽则疏远,若司察人善恶,无所失也。

从王公与河上公的注释看,两位先贤各有所表,但后面部分都有不足之处。浅观即可,不一一而语。

一、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道德经第37章的经典解读(道德经唯物辩证法)(2)

道德经第37章的经典解读(道德经唯物辩证法)(3)

1.敢 甲骨文(上图)字形像一个人手持猎叉猛刺高处冲来的野猪。造字本义:个人手持猎叉猎杀野猪。金文中省去了猎叉,“豕”有变形。秦文继承了金文,字形稍有变化。

作动词,指有勇气、有胆量、有胆量做某种事情 ,又指冒昧、侵犯、冒犯,另作谦辞,“不敢”的简称,冒昧的意思,方言,莫非。作副词,引申指自然、当然,又指一定、一准等义。《说文》:敢,进取也。

道德经第37章的经典解读(道德经唯物辩证法)(4)

2.活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氵(水流) 舌(舌,像舌头一样伸缩的运动),字形表示流水一出一进,像伸缩的舌头一样。造字本义:溪水相对平衡地流淌。

作动词,引申指复生、生存、救助,也指

不固定、可移动、或处在进去状态的、有生命的,又指生动、不死板、不呆板、逼真地、机灵、有生气,另指能生长。作名词,引指工作或生产品,也指劳动,又指生计、谋生手段、卖力气的工作。作副词,引指很;非常、灵活地,又指确实、完全地,也指在不死状态下、生生地等义。《说文解字》:活,水流声。

活与“死”相对:

道德经第37章的经典解读(道德经唯物辩证法)(5)

3.难 甲骨文缺( 上图)难,金文=堇(堇,金文写作“堇”,像一个成年人张口呼叫,在上脖颈上套着绳索,脚下有“火”,表示遭受束颈套枷的刑罚和火刑的煎熬而痛苦喊叫。堇,金文字形也象上有压力,下有阻力,忙上忙下,坐不住,寓意辛苦忙碌。十隹(大鸟,像大鸟一样。),字形表示像被捉的大鸟一样上部头颈被勒紧而下部为旺火煎熬的状态。造字本义:灾祸。秦文继承金文字形。

作形容词,引申指困苦、仇怨。作动词,引申指责问,质问,诘责,质问,作名词,引指无法摆脱的不幸处境,读作 nàn。作动词,引申为不容易、做起来费事、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又指不好。作形容词,引申指不易解决的、费心费劲的等义,作副词,引指费劲地、不大可能地、不舒服地,读nán。

难与“易”相对。

直接的表达是:

英勇而敢为天下先就会杀机四起,英勇而不敢为天下先就会活力四射。

这两种结果,有利,有害。上天的好恶,有谁能明白其中的缘故?因此圣人也难以说清楚。

具体的表达为:

英勇而敢为天下先就会杀机四起,“勇”的古字本义为力大胆大,无所畏惧。体现了有实力之“勇”。“敢”,敢为天下先,体现的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争先。“杀”的古字本义为逮到猎物打死后剥皮分割,引申指杀机,也指猎杀或杀敌。此处之“杀”,为杀机四起,即到处是刑克杀害的环境,到处都是尖锐的矛盾,危机四伏。

英勇而不敢为天下先就会活力四射。“不敢”,不敢为天下先,天下为公。《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活”,古字形本义为溪水相对平衡地流淌。引申指有生气,有生机,生机勃勃,活力四射。“活”与“死”相对,《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云:“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有勇气有实力,但面对天下百姓的福祉不失有敬畏之心,不敢为天下先,遵从天道,为人处事小心谨慎,不断克服自我的缺点,不断克制自身的欲望,不断积累自己的德性,所以常常能够逢凶化吉。

这两种条件下的行为结果,一方面是有利的,一方面是有害的。上天所表现出的好恶,有谁能明白其中的缘故?正因为如此圣人好像也难以判断清楚。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心存对大自然的敬畏,遵循自然辩证法的规律,天下为公,得道多助。

二、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道德经第37章的经典解读(道德经唯物辩证法)(6)

1.应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写作“雁”=厂(厂,山崖) 隹(隹,大鸟,大鸟的鸣叫声),表示大鸟的鸣叫声在山崖的回音。造字本义:大鸟的鸣叫声在山崖间的回响。秦文在下部加“心”,字义不变。

作动词,引指息息相通、合拍、协作、配合,也指回答或随声相和,又指受、允许、答应要求、顺合、适合,还指对持,以上读yìng。作名词,引申为所有、全部。作动词,引指受、接受,又指许配,也指料想理该如此,还指回答、随、该、当,另指相对地作出回馈等义,以上读yīng。《说文》:应,当也。

道德经第37章的经典解读(道德经唯物辩证法)(7)

道德经第37章的经典解读(道德经唯物辩证法)(8)

2.繟 甲骨文、金文缺(上图一),篆文=纟(糹,布,经纬线织成的布或绸缎。)+单(单,上图二,甲骨文似织布纺纱时两根线合成一根线,二合一,一为单。),字形表示经纬线简明的布。造字本义:简易朴素尚未染色的布。

作名词,引指宽松的丝带,又指宽松的带子作形容词,引指舒缓、坦然、宽绰、素朴等义,以上读chǎn。

直接的表达是:

上天的法则是:不争斗但善于取胜,不言语但善于应对,不召唤但万物自来,素朴但善于谋划。

具体的表达为:

天道的规律是:不争斗但善于取胜,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万物不断发展不断进化。不言语但善于应对,不言而喻,格物致知。不召唤但万物自来,不请不唤,与生俱来,自然而然。素朴坦然但善于谋划,天道不可逆,天命不可违,任君机关算尽,终究是老天自有安排。是以,《庄子.大宗师》云:“​​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大自然在不断发展中体现了个别与整体的统一和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统一。

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经第37章的经典解读(道德经唯物辩证法)(9)

1.恢 甲骨文缺(上图),秦文=心(心,小心,用心。)+灰(灰,表示用手护弄怏熄灭的火堆,使之复燃。),字形表示拨使火堆复燃。造字本义:致力于复原。

作动词,引申指激励已丧失的斗志,又指使回到原来水平,也指志气大,还指广大、宽弘、完备、弘大、发扬、回复、收复。作形容词,引申指有气势的、雄壮的等义。《说文》:恢,大也。

道德经第37章的经典解读(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0)

道德经第37章的经典解读(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1)

2.疏 甲骨文缺(上图一),右边同金文“流”(上图二)的右边,秦文疏=足(脚向前向下运动)+六(房屋,地基上的房屋。)十不(不,根部,相对地面上的位置或方向,否定。),字形表示迈开双腿,使前方通行无阻。造字本义:去掉阻塞使通畅。

作形容词,引指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久、长远、空虚、不亲密、关系远的、不亲近,又指稀少、粗略、不周密 ,也指粗糙、粗劣、迂阔、不切实际,作动词,引指分散、分开,又指分赐、分给 , 也指清除、排除 ,还指雕刻、画饰,另指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 、注释、解释等义。作名词,引指远亲。泛指关系疏远的人 ,又指分条说明的文字、奏章。亦指上奏章 ,书信。《说文》:疏,通也。

疏与“密”相对,

直接的表达是:

上天之网,一张一合,看似稀疏,但却无一漏失。

具体的表达为:

天道像一张大网,一纵一横而有规有矩,不断地一张一合。后来把天道形容为“法则”,亦即“上天的运动规律”,也把“天网”称为“法网”,故有“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一说,看似稀疏简单,但却无一漏失。阴阳合一,万法归宗。《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大自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都遵从自然辩证法。

(郑裕波 校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