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中心区最新规划图下沙,杭州很近上海不远
杭州市中心区最新规划图下沙,杭州很近上海不远2019年,开发区通过与未来科技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大学等深化协作,成绩斐然:在建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114.18亿元;已签约拟落地项目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2.85亿元。2020年以来,在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等多重压力下,保持招商不减力、项目不断档,与25个签约项目完成“云上签约”,总投资额超90亿元。“一智三新”,引凤来栖。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建设的生命线,“一智三新”产业定位,确保了高水平招商。“一智三新”,指的是开发区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所构建的新型产业体系,打造产业高端、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主平台、科技创新策源地、对外开放主阵地、智能制造示范区。它与杭州、上海、南京、宁波等大中城市紧密相连,上市公司总部及基地相继落户、细分行业单打冠军纷至来、重点双创项目加快推进,“一智三新”产业定位日渐明晰,是杭州双创领域后起之秀,更是长三角
字数统计:1492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3分钟
“浙”一年,高质量发展浪潮席卷每一寸创新热土。杭州正北,挂牌成立一年的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扛起杭州市“新制造业计划”与余杭区中部兴盛重担。
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2006年3月6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18年12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复,省级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区位调整至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总体规划面积56.94平方公里。2019年5月15日,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区位正式从塘栖镇调整到仁和街道。其中重点开发的核心区规划范围改成12.1平方公里,是连接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和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重要节点。
作为余杭区五大"产业平台"之一,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形成了"一智三新"新型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产业高端、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主平台、科技创新策源地、对外开放主阵地、智能制造示范区。
它与杭州、上海、南京、宁波等大中城市紧密相连,上市公司总部及基地相继落户、细分行业单打冠军纷至来、重点双创项目加快推进,“一智三新”产业定位日渐明晰,是杭州双创领域后起之秀,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明日之星。
借势之优,厚积薄发。过去一年,开发区对接项目超过300个,大多是来自国内外上市公司募投项目、拟上市公司总部及基地、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和隐形冠军、世界500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为什么刚刚成立的开发区有如此雄心与吸引力?因为开发区位于杭州老城区正北和长三角中心地带,地理区位和区域交通都十分优越,同时具有浙江大学、未来科技城所带来的人才、科技、资本和信息资源集聚优势。目前,开发区已取得开门红。2019年,浙大电气工程学院、超威集团、中创为量子、艾赛斯科技等22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全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27.92亿元、高新技术产值87.76亿元。
“一智三新”,引凤来栖。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建设的生命线,“一智三新”产业定位,确保了高水平招商。“一智三新”,指的是开发区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所构建的新型产业体系,打造产业高端、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主平台、科技创新策源地、对外开放主阵地、智能制造示范区。
2019年,开发区通过与未来科技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大学等深化协作,成绩斐然:在建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114.18亿元;已签约拟落地项目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2.85亿元。2020年以来,在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等多重压力下,保持招商不减力、项目不断档,与25个签约项目完成“云上签约”,总投资额超90亿元。
美丽园区,服务先行。开发区工业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相互交融,奠定了丰厚的历史底蕴。开发区一方面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与其他产业平台并跑;另一方面提供更优质服务,输入长三角地区双创“血液”。
目前,开发区正围绕打造“最美开发区”目标,以优化基础设施配套为抓手,推进产业体系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实现产城人文高度融合。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主动开展营商环境与沪对标工程,查漏补缺,取长补短,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市场体系;以“三服务”为抓手,通过亲清队伍建设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组织专家团对企业进行智能化诊断,就产业升级、优化配置等提出可行性建议,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一智三新”领域,在“全域创新66条”“三服务”“亲清直通车”“亲企办”等政策支撑和工作载体帮助下,持续为制造业发展服务;通过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探索“上海科研溢出 余杭智造落地”产业转化模式,主动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着力打造长三角企业创新研发总部基地。
部分资料来源: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智造创新后起之秀 长三角发展明日之星,中国科技产业. 202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