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奇书精华(欲穷千年事须藏四大书)
人生三大奇书精华(欲穷千年事须藏四大书)《太平广记》,李昉等编。这部书也是奉宋太宗的命令集体编纂的,专门收集自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相对其他三部来说,篇幅小一些,但内容同样丰富,旧刻本书前所列引用书目即达三百四十三种,据近人《太平广记引得》所统计,其中书目有而书中没有的十五种,书目没有而书中实引的一百四十七种,合计引书四百七十五种。《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李昉等撰。凡分五十五门,各门当中又分若干细目,总计不下五千。所引经史图书,据《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共有一千六百九十种,加上诗、赋、铭、箴,则有二千八百多种(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可谓洋洋大观。更重要的是,《太平御览》所引用的古书,其中不传者十之七八,大量宋以前的文献因《太平御览》的修纂得以保存至今,故历代均极重视此书。清修《四库全书》,亦收入《太平御览》,四库馆臣撰提要云“四库菁华,汇于巨帙,猎山渔海,采摭靡穷”,确为定论。这部书本名“太平编类”,后因宋太
俗云“盛世修书”,中国历朝历代,均有一逢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太平盛世”,即组织修纂大型类书、丛书的传统。“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语),宋代经济发达、文化昌明,久为公论,故“天水一朝”自然也有朝廷主持的“高文典册”,即所谓“四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何以称“大”?《太平御览》,一千卷;《太平广记》,五百卷;《文苑英华》,一千卷;《册府元龟》,一千卷。内容勿论,卷帙如此,称为“大书”,固其宜矣。
宋朝甫建,便组织如此大规模的修书,不免令人心生疑窦。一说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初取于孤儿寡妇”(《宋季三朝政要》卷六),遂承后周馀烈,将“十国”势力次第削平,为让“十国”旧臣尽入其彀,再不“生心”,于是“尽收用之,寘之馆阁,使修群书,如《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之类,广其卷帙,厚其廪禄赡给,以役其心,多卒老于文字之间云”(《挥麈录》后录卷一)。真相如何,后世聚讼,但“编书”“修史”对胜国遗民的吸引力,可说是毋庸置疑。
宋太宗像
那么这些老死在书山字海中的英雄们,罄竭心血编出的,是四部什么书呢?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李昉等撰。凡分五十五门,各门当中又分若干细目,总计不下五千。所引经史图书,据《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共有一千六百九十种,加上诗、赋、铭、箴,则有二千八百多种(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可谓洋洋大观。更重要的是,《太平御览》所引用的古书,其中不传者十之七八,大量宋以前的文献因《太平御览》的修纂得以保存至今,故历代均极重视此书。清修《四库全书》,亦收入《太平御览》,四库馆臣撰提要云“四库菁华,汇于巨帙,猎山渔海,采摭靡穷”,确为定论。
这部书本名“太平编类”,后因宋太宗日读三卷,一年而毕,故更名“御览”。昔日帝王尚能在“万几余暇”通览一过的书,今天已经少有能卒卷者,人们日常承受的压力,恐怕古人难以梦见。1935年商务影宋本,九百四十五卷据南宋蜀刊残本,所缺又取静嘉堂藏宋本和日本活字本补足。中华书局1960年缩印商务本,通行学林。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李昉等编。这部书也是奉宋太宗的命令集体编纂的,专门收集自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相对其他三部来说,篇幅小一些,但内容同样丰富,旧刻本书前所列引用书目即达三百四十三种,据近人《太平广记引得》所统计,其中书目有而书中没有的十五种,书目没有而书中实引的一百四十七种,合计引书四百七十五种。
作为“子所不语”的第一IP,《太平广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创作者,“幼习《太平广记》,长攻历代史书(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过去的“说话人”,只有熟读过《太平广记》,才敢说核心典籍过关,登台献艺才有底气,就好像唐代歌妓的自夸:“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白居易《与元九书》)时至今日,残膏剩馥,沾溉无穷,当今众多“拆书”、“攒书”、影视剧集,取材、得益于这部书的,依然指不胜屈。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的汪绍楹校本,乃以谈恺刻本为底本,用陈鳣校宋本、明沈氏野竹斋校勘,参酌明许自昌刻本和清黄晟刻本而成,风行六十年,是久经考验的定本。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李昉等编。这部书是上继《文选》的总集,全书上起萧梁,下迄晚唐五代,选录作家近二千二百人。作品近两万篇,分“赋”“诗”等三十八类,其中以唐代的作品为最多,约占十分之九。清代两部最重要的文章总集《全唐文》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不少文章取资于此,其为编纂《全唐诗》等书提供的文献支持,更不待言。详言之,《文苑英华》收录的诏诰、书判、表疏、碑志,可以考订载籍,补充史传;所收唐人文章,蔚为大观,是别集辑佚的关键材料;宋人编订的唐人文集,所据往往与《文苑英华》殊源,故而文字校勘,价值重大。
这部书编成后,受到重视,在宋代就有过数次校勘:真宗景德四年“删繁补阙”,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覆校两次,南渡后孝宗组织校订,周必大辞官后与胡柯、彭叔夏再校。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所据,凡用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藏宋刊本一百四十卷,明刊本八百六十卷,又附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和劳格《文苑英华辨证拾遗》,最后根据篇名总目编了《作者姓名索引》,是当前最善之本。
《册府元龟》(全十二册)
《册府元龟》,王钦若等编。全书分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虽然卷数和《太平御览》相同,都是一千卷,但篇幅却比《太平御览》多近一倍。这部书又名《历代君臣事迹》,所载多为君臣史实、历代政治,故史家最为重视。因为卷帙浩繁,《册府元龟》“阅年六百,止一写本互相抄传。势家购之,必损钱三二十万,贫士竟生至梦有不之逮者。”
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明本《册府元龟》,遍访诸馆所藏,最终决定以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所藏崇祯初印本为主,参用北京图书馆、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周邨藏本,合四为一,另编“类目索引”,进行印制,获得学界认可。而明本虽全,仍不足涵盖宋本的文献价值,故中华书局于1989年合静嘉堂文库(此部分用张元济1928年赴日向静嘉堂借照,商务印书馆所制毛样)、台湾“中央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四家所藏宋本,凡五百八十八卷,进行影印,题为《宋本册府元龟》。于是今日明本、宋本俱有便购易读之本行世,较之明人所云“梦有不逮”,何啻天壤。
《宋本册府元龟》
宋初修书活动的动机如何不得而知,这些“入彀英雄”却实实在在地凿出了四部大书。这四部书,集成了有宋之前数千年中华文献传承的精华,历代读者捧读巨籍,直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又所收逸篇遗文,今所不存者,往往而在,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以此“四大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顶峰的标志,殆非过誉。举凡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典章制度、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民俗传说……种种内容,均可自“四大书”中获见,即使称为“百科全书”,也是名副其实。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皇皇三千五百卷,欲人人遍读,实有不能。然“田穀之利,不及什一;商贾之利,止于三倍;典籍之利,淑身兴宗,化愚为贤,子孙永保,酌之不竭。……即使买而不读,果于此道笃好,子孙亦必有能读之者。”(张之洞《輶轩语·语学》)即便没有时间逐字读完,但购而藏之,实有必要:其一,可供翻阅,随意展玩,开卷有益;其二,可供查考,一事一物,溯本探源;其三,可供学习,提升自身,熏陶子女;其四,可供收藏,经典文献,传家之宝;其五,可供交流,借书一瓻,还书一瓻。……不胜枚举。总而言之,宝山在此,敬希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