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从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读出了什么(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从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读出了什么(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这本书,很有共鸣,当然我想象自己共鸣在“特立独行”而不是在“猪”上。所以,就看到了这本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大学的时候突然对西方哲学产生了兴趣,除了大部头,甚至追根溯源读了柏拉图所著《苏格拉底的申辩》,在一片不知所云中体会到了精神世界高于物质生活的快感(为此我飘飘然了好一阵子)。直到无意间发现一本叫《西方哲学死了》的巨作,我幡然醒悟,原来康得、黑格尔们已经完蛋了,希望在我东方,我倍感振奋。工作以后头几年书读的很杂,而且特别偏爱冷门的,尤其是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人)、京极夏彦(日本人),还有西班牙、拉美等作家,闲书读了不少,对于工作又没什么益处。好在及时悬崖勒马,花了几年功夫认真学习了下工程、法律、会计、经济等(对,我基本不单独看政治),有了一点点社会常识积累,顿感内心踏实不已。这两年又渐渐旧疾复发,读书的路子越来越野,也越来越不着调。

从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读出了什么(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

很多书在年纪尚浅或经历不够的时候是读不懂的。

小学的时候看到父亲柜子里有一堆书,都是包装破旧老书,记得尤其清楚的是有本叫《约翰·克里斯朵夫》,当时连名字都读了半天,还有很多七七八八的苏联名著等等。当然,从来没有兴趣翻开过。

初中的时候读《失乐园》,流连于字间的阴柔暧昧,震撼于文中的自杀之壮烈奇诡,但对于为什么死,自杀后的意义又何在,十几岁的中国小镇少年难以了解,对该书的理解大概约等于《名侦探柯南》。

高中的时候读《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沉浸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当中,对在旅途中感悟天地万物的文化朝圣升腾出顶礼膜拜的神圣感,即使后来很多人把“余秋雨这个老骗子”打到了,我也不知其所谓,依然感恩于他在一个年轻人心中埋下的要一睹世界之大的种子。

大学的时候突然对西方哲学产生了兴趣,除了大部头,甚至追根溯源读了柏拉图所著《苏格拉底的申辩》,在一片不知所云中体会到了精神世界高于物质生活的快感(为此我飘飘然了好一阵子)。直到无意间发现一本叫《西方哲学死了》的巨作,我幡然醒悟,原来康得、黑格尔们已经完蛋了,希望在我东方,我倍感振奋。

工作以后头几年书读的很杂,而且特别偏爱冷门的,尤其是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人)、京极夏彦(日本人),还有西班牙、拉美等作家,闲书读了不少,对于工作又没什么益处。

好在及时悬崖勒马,花了几年功夫认真学习了下工程、法律、会计、经济等(对,我基本不单独看政治),有了一点点社会常识积累,顿感内心踏实不已。这两年又渐渐旧疾复发,读书的路子越来越野,也越来越不着调。

所以,就看到了这本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读这本书,很有共鸣,当然我想象自己共鸣在“特立独行”而不是在“猪”上。

一方面是,王先生写书的时候大概就是我这个四十上下的年纪,虽然我没经历过文革,但在组织体制的关心下成长了30多年,多少对王小波的经历有那么一丢丢的感同身受,能体会到(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他一本正经的戏谑观点后隐藏的对现实的无声抗争。是的,越是能笑呵呵说出残酷的陈年旧事的人,越是经历过真正的生活。

一方面是,这本杂文选集,里面有小小说、有书评、有杂志刊文,文体非常丰富,阅读感觉轻松多样、没有压力,一看文章来源,不是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就是发表于《南方周末》等,还真羡慕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氛围,能在手边读到经过负责任的编辑精挑细选的杰作,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被迫接收智能推送的粗制滥造。

还有是,正好符合我当前的心境,毕竟从体制内跳出来创业这大半年,浑浑噩噩没什么成就,只能靠愤世嫉俗来愉悦自己,寻求解脱。所以,当我看到:

“我国知识分子的正面形象是谢绝了国外高薪聘请,回国服务。(所以)想要崇高,首先要搞到一份高薪聘请,以便拒绝掉”;

“知识分子的批判火力对两类人最为猛烈:一类是……,另一类是踩了地雷断了腿的同类。这道理很明白——别人咱也惹不起”;

“我老师学问很大,但很天真;我学问很小,但老奸巨猾”;

“他们说,哪怕在架子背上粘几撮毛,给我们点气氛也好!”

“我很爱我哥哥,他比我聪明十倍,和他谈话是我得到的最大快乐,但是让我去拍他马屁,我们俩都会很痛苦”

诸如以上等语时,不禁莞尔。

最后,摘抄一段书中的话作为结语,

“我只说我自己,好像很富柔韧性。因为我是柔顺的,所以领导上觉得让我怎样都成,甚至在病得要死时也能乐呵呵。这是我的错误。其实我没那么柔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