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经典语录(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经典语录(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作为杂文,这些文字言辞幽默,观点犀利。反叛精神是这些文字的生命,毋宁说,用反思精神更为合适。如果说评选我心中的“当代鲁迅”,我绝对会投王小波一票。但又觉得没必要,以王小波先生的个性,才不会稀罕这一票,也许更不会稀罕这个称呼。“王小波”三个字就够了,何必非要来个“当代鲁迅”呢?而且,王小波崇敬的文人是查良铮和王道乾两位先生。以前零零散散读过王小波的文章(好像),也读过《红拂夜奔》这种小说,十分喜欢他的文风。书早就买了,终于决定有必要好好读读王小波了。今人多好厚古薄今,凡事以古为美。且不论对某些古人品行的选择性失忆,看重锦绣文章,无视拜路尘之流,时近对所谓“民国大师”的吹捧显然是过犹不及了。将特定时空抽离,把“民国大师们”放在一个真空无菌环境之中,于是一切纯净透明,只是历史远远不是打扮靓丽的小姑娘。当然,我对民国的知识分子绝无恶意,而且对鲁迅、郭沫若、钱钟书等作家喜欢得不得了,只是主张不要走向
首先要当个正直的人,其次要当个快乐的人。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你好哇王小波
记得前年冬天,一个朋友问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仅限于改革开放之后)是谁。我脱口而出,说是“王小波”。她说,在世的呢?我不假思索,说没有。她说我太不认真了,让我再想想。我思索再三,还是回了句“没有”。
今人多好厚古薄今,凡事以古为美。且不论对某些古人品行的选择性失忆,看重锦绣文章,无视拜路尘之流,时近对所谓“民国大师”的吹捧显然是过犹不及了。将特定时空抽离,把“民国大师们”放在一个真空无菌环境之中,于是一切纯净透明,只是历史远远不是打扮靓丽的小姑娘。当然,我对民国的知识分子绝无恶意,而且对鲁迅、郭沫若、钱钟书等作家喜欢得不得了,只是主张不要走向极端,把一切都炒作出朦胧美感罢了。
但这种弊病又岂止现在才有,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曰:“贵远贱近,慕古薄今,天下之通情也”。吴晗在《灯下集·厚古薄今和古为今用》中也说:“几十年来的旧中国的学术界,笼罩着一股厚古薄今的气氛。”我喜欢李渔的说法,这是“通情”,不宜用“通病”。因为我对朋友说我喜欢王小波,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这样。但现在我很喜欢莫言、陈忠实、贾平凹等作家,所以我那时的话也颇值得怀疑。
总之是扯远了,本来是说说《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的。这是王小波的杂文集,是为纪念王小波先生逝世十五周年而重新出版。
以前零零散散读过王小波的文章(好像),也读过《红拂夜奔》这种小说,十分喜欢他的文风。书早就买了,终于决定有必要好好读读王小波了。
作为杂文,这些文字言辞幽默,观点犀利。反叛精神是这些文字的生命,毋宁说,用反思精神更为合适。如果说评选我心中的“当代鲁迅”,我绝对会投王小波一票。但又觉得没必要,以王小波先生的个性,才不会稀罕这一票,也许更不会稀罕这个称呼。“王小波”三个字就够了,何必非要来个“当代鲁迅”呢?而且,王小波崇敬的文人是查良铮和王道乾两位先生。
王小波反复强调人要有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不能盲从,要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当然,这是我读出来的。独立思考和反思精神我想我还是有些的,所以他的观点很多我是无法赞同的。用近年时髦的话语来说,王小波先生是个十足的“愤青”,对于自己觉得不对的事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当然,和而不同还是十分重要的,不然我就没有自己的喜好和态度了。尽管许多观点不同意,但我还是喜欢王小波先生,并会继续读他的书。
《我的精神家园》:只有爱才可以打败爱
王小波的“三板斧”,既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的精神家园》。前者是小说的世界,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后者是杂文的领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我的精神家园》是最近读的王小波的第三本杂文集。密集地读一个作家的小说,容易混淆其中的故事和角色,仿佛一直在读一篇小说,在同一个作家构筑的城堡里徜徉。读杂文却不会产生这个困扰,尤其是王小波的杂文。毋宁说,这种读法反而给人以排山倒海般的体验,像是在机关枪的扫射下,在枪林弹雨中无畏冲锋,阅读的快感就是存活的体验。
这本杂文集同样是包罗万象,作者更是毫不隐晦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有关电影、有关文化艺术、有关环境污染、有关尊严······王小波以批判的态度、前卫的眼光、诙谐的笔调,时而愤怒,时而无奈,时而调侃,时而嘲讽。
如果小说的使命是重构未来世界,杂文的使命则是解构现实世界。王小波的文字有些后现代主义的色彩,以嬉笑怒骂的态度生活在这个喜怒哀乐的人间,以玩世不恭的哲学行走在这个荒诞不经的世界。但王小波的底色却是悲凉的,只不过是以诙谐幽默的温暖笔调精心包裹起来,这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一个纯粹的“社会作家”的反思自省(王小波虽不是职业的社会学家,却和李银河首先关注国内的同性恋问题并出版专著。同时他的杂文无疑是社会导向而非自我导向的,故称其为“社会作家“)。王小波是悲观的乐观主义者,也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一个浪漫的愁容骑士,向着遥远的风车前进。
这本书最后收录了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害羞、孩子气的王小波,可爱而又敏感,单纯而又真挚。在面对现实世界,王小波化笔为刀,以文作炮,热辣地指出问题,冷静地给出方案。面对李银河,王小波则成了撒娇卖萌的小孩子,在恋人面前热情洋溢,温柔至极。
有自我调侃,“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有加油打气,“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
有爱情宣言,“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除了爱。”
王小波,你是一个多么可爱的作家呀!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所有障碍都克服不了你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王小波的同名杂文集。要说王小波最广为人知的杂文,还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可以没读过这篇文章,但一定听过这句话,前提是你要算得上是一个稍微有点文化知识的人。
在这部杂文集里,王小波探讨了什么是小说艺术、对同性恋的态度、对所读之书的评论、为他人及自己的书写的序,还有关于衣食住行的域外杂谈等等。内容虽然十分广泛,文章风格却十足是王小波式的。看来,王小波已经掌握了写作的小无相功,就算包罗万千,任其腾挪转换,我自岿然不动,万般如意。卡夫卡说“所有障碍都能克服我”,但我觉得王小波是无往不胜的,这不仅是指他的文风,更是他的思想,他关于内心深处的表达,他关于外在世界的主张。
王小波先生主张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应当是有趣有性有智,一个无趣无性无智的社会是断然要不得的。以此为准,这个社会是分为两类的,未必非要泾渭分明,但总该有个大致范畴。简而言之,我总结起来就是“三有”社会与“三无”社会。前者是培根所言的“知识就是力量”,后者是乔治·奥威尔所言的“无知即力量”;前者是罗素所言的“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后者则是汉娜·阿伦特所极力反对的极权社会。
王小波的书与众不同的一点是,它可以带来阅读的快感,也可以带来智识上的收获;可以知道疯子的可怕,也可以明白装傻的恐怖;可以体会到语言的幽默,也可以感悟到思想的锋利。
尽管很多观点并不同意,但很多问题却有同感。当然,我喜欢读王小波,不是去寻找真理,而是去寻找智慧。认同感往往很荒谬,多样化的表达才是获致统一的正途。“和而不同”总比“同而不和”好得多,我想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想法。
可惜的是,王小波先生在他创作力最为旺盛的时期去世,那是他的“黄金时代”。但王小波始终是年轻的,一个人最美好的部分是他的思想,王小波的生命,就停止在了他最美好的年华。
《绿毛水怪》: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
若是评选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导师,我想王小波一定会榜上有名。在大学期间,如果没有读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的精神家园》或者《沉默的大多数》,总会感觉少了点什么。在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急速变化并趋于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最好是读读王小波的书,他不会教给你叛逆,而是独立思考;他也不会让你产生悲观厌世情绪,而是一种向上的积极力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当然,这是需要体会的,从字里行间去挖出文字背后的养料,慢慢咀嚼,消化吸收,从而补充自身的钙质,成为一个拥有正常人格和独立思考的人。
王小波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杂文与小说。杂文三部曲不消多说,小说较之杂文虽知名度不够高,但同样可作为精神启蒙读物。但两类作品的风格还是有较大差异,看王小波的杂文只知道他嬉笑怒骂,无所顾忌,用现今的话来讲,一个十足的愤青,但并非无脑,而是有一套自身稳定成型的世界观。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有很多我也不同意),他都在讲述和表达。但看他的小说,会明白他的底色是悲凉的,弥漫着参透人生的深情。以《绿毛水怪》为例,其中的《绿毛水怪》和《地久天长》最具代表性,在泼辣冷酷的文字外壳下,显露了这是一个温柔的人,向往纯真的友谊和美好的爱情。
“我在荒诞上迎接黎明”,我喜欢这句话,充满诗意,饱含哲理,如果年轻十岁,我想我会把这句话作为行走人生的签名。但现在不会了,我喜欢这句话,仅仅喜欢就足够了。
《爱你就像爱生命》:关心人间的事情
答应你
也答应自己
从此以后
不再过问斗争、钞票与前程
我们决定
只关心人间的事情
关心麦子、稗草与春天
关心健康、心灵与旅行
关心天气
关心季节
关心身边的人
关心不经意的风景
每一个黎明
决定好今天的行程
喂马、劈柴、种植蔬菜
每一个黄昏
踏着时辰去田野漫步
然后思考、读书、聆听虫鸣
在春天之后关心夏天
在八月之后关心九月
这一次
我们下定决心
只关心人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