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的国史大纲讲述(析钱穆国史大纲)
钱穆的国史大纲讲述(析钱穆国史大纲)所以我们客观的讲,我们不能用有前后眼的观点去判断当时的人,我们现在回头看,我们抗战取得了胜利,但是在当时有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想面对日本人的洋枪洋炮、日本人庞大的军工生产能力,中国还是个农业国,你打得过?好,打不过怎么办?也要打!如果打输了怎么办?打输了也不做亡国奴!打输了我们也不会亡国,为什么?这个时候钱穆先生作为重要的史学家,让他上战场打仗,这个他可能做不到,但是他可以拿起自己的笔为抗战去鼓舞士气,他作为一个严谨的史学家,他当时甚至做出过一个悲观的预断,就是如果抗战失败,中国会不会亡国?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就算失败了,抗战失败了也不会亡国,为什么?只要中国的历史还在,文化总会复兴,我们总是可以重新建立起来,只要薪火相承,文化不至于断绝。就是他特别强调华夏跟夷狄之间的关联,比如说钱穆先生在讲满清入关,清朝是个少数民族入关建立起的政权,清王朝入主中原,他认为其统治是全无法度都是私心,是一种历史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广播”的朋友,我是赵疏敏,一个喜欢用历史视角解读当下财经世界的胖子。今天咱们来讲一讲钱穆。
国史大纲不是“大汉主义”的产物,而是当时战争年代下钱穆的寄情之作。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历史性,包括改革开放后一些企业的政策、企业家的做法都是时代下的产物,是历史洪流所致。
【疏敏钩沉】
今天我们讲一本著名的史学著作叫《国史大纲》,这是一本中国的通史,就是从古至今的通史,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钱穆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写的内容非常的经典。但是我们客观来讲,这本书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特别强调夷狄观念。什么意思?
就是他特别强调华夏跟夷狄之间的关联,比如说钱穆先生在讲满清入关,清朝是个少数民族入关建立起的政权,清王朝入主中原,他认为其统治是全无法度都是私心,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比如讲五胡乱华时期也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当然我们承认,这种残酷的民族仇杀是不对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历史进步,钱穆先生不强调,甚至不重点去写,他更加强调的是汉民族为主体的意识。
像钱穆先生这么一位国学大师,他难道不知道我们的国家是多民族的国家?他难道不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他当然很清楚,但他为什么要去这样写一本国史?他这样是否有失偏颇或者不够客观?
钱穆先生在写国史大纲的时候,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就是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大家知道我们现在说法叫抗战前后14年,全面爆发应该是8年,咱们抗战这14年真是整个中华民族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时候,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卓绝的贡献。当时在日本侵华的过程中,中国东北沦陷,东南沿海、南方地区重大城市都沦陷,甚至日本人一度攻到了陪都重庆,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这个时候钱穆先生作为重要的史学家,让他上战场打仗,这个他可能做不到,但是他可以拿起自己的笔为抗战去鼓舞士气,他作为一个严谨的史学家,他当时甚至做出过一个悲观的预断,就是如果抗战失败,中国会不会亡国?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就算失败了,抗战失败了也不会亡国,为什么?只要中国的历史还在,文化总会复兴,我们总是可以重新建立起来,只要薪火相承,文化不至于断绝。
所以我们客观的讲,我们不能用有前后眼的观点去判断当时的人,我们现在回头看,我们抗战取得了胜利,但是在当时有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想面对日本人的洋枪洋炮、日本人庞大的军工生产能力,中国还是个农业国,你打得过?好,打不过怎么办?也要打!如果打输了怎么办?打输了也不做亡国奴!打输了我们也不会亡国,为什么?
只要我们的文化薪火相承,只要你还知道唐宋元明清,只要你还知道中国的历史,所以钱穆先生当年写《国史大纲》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这样一种背景去写的,也就是说他做了最坏的准备,他要为中国人留一部史书,要让中国人永远不忘外敌入侵的历史,让中国人永远知道我们的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
那大家可以想象在这种背景下写的历史,往往对于那种异族的入侵,对于这种残酷的民族仇杀呀,表现出一种愤怒、表现出是一种不屑不满,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如果我们这个这个历史背景下,去读《国史大纲》,我们就能理解钱穆先生当时良苦用心。我们就能去看到那一代史学人,他们面对中华民族的危机,如何救国:写文章写历史,把文化薪火相承,不至于断绝。我们客观的说,在前线当兵打仗是不是爱国?当然是!书生投笔从戎是不是爱国?当然是!但是你在后方搞好生产是不是爱国?也是爱国!你在后方干好你自己学术研究是不是爱国?也是爱国!
所以我们现代历史学人经常评判在那一代的历史学者,说他们那代人写的历史往往有局限性,往往不能站在一个世界维度上去看这么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他们往往带有局限的观点,甚至还有一些汉民族主义情结,我们用现在的观点看,这都是不对的。但是如果你放在他那个特殊的时代去体会,你就能知道他的难处,历史上有句著名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它实际上是反映了当代最现实的生活。
所以,我们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回来看看企业就明白了。如果你看到一个企业就会明白,任何一个企业的一个政策的实施,在你回头看的时候,总结这个政策有这样的问题、有那样的问题,有这个做法、那个做法。你去看任何一个管理企业者的模式,你总能挑出毛病,作为一个旁观者去指手画脚容易,但是要作为一个历史的进程者,要参与其中,你就要承担这种不足。动动嘴很容易,动动手很难。
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企业家一路走来,这些企业家有没有缺点?有缺点!有没有不足?有不足!但是我们回过头来去评判一代企业人,他们是伟大的,他们的伟大不在于他们没有缺点,而在于他们顺应了时代。
《疏敏钩沉》
第一财经广播推出的创新栏目,本栏目根据历史故事、典故或古典文学经典人物片段等来剖析现今经济生活和现代企业管理中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以史鉴今。(更多第一财经广播的音频产品,您可在阿基米德中收听。)
17:50~18:00(重播)
主讲人:赵疏敏,沪上著名讲师,精通历史、金融、经济学,同时受聘于全国各地企业教授公司管理和金融理财等课程。
作者:赵疏敏 财经讲师
编辑:秦川,叶柳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第一财经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