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利他心如何培养(何谓利他心六分之一)

利他心如何培养(何谓利他心六分之一)稻盛和夫说:“一个拥有利他之心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凡事他都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当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保全别人的利益。这样的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心存善意,不会跟别人斤斤计较,遇事都会礼让三分。如此,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其实,“利他”这个词的意思很简单。“有利于他人”,就是先人后己,把“为自己”放后面,优先“为他人”。将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将别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的关爱之心,也就是美丽的心灵,这就是利他。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所提倡的“仁”与康德的“义务责任”一样,强调的都是要去除自己的私利,不能从自身的利益满足出发去利人,而是要从他人利益的角度去帮助他人,甚至是要牺牲自己的幸福来增进他人的利益。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都·孔德(AugusteComte)针对利己(egolism)的概念,结合拉丁语中“外

这周小伙伴提出的议题是关于”利他心“的,这让我想起曾经参加线上写作训练营,当时很多老铁的利他行为深深感动了我,也影响了我,尽自己所能帮助同队的伙伴,最后也收获了很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利他“的由来

利他心如何培养(何谓利他心六分之一)(1)

“利他” 作为一种人类美德的体现,一直是诸多学者研究、讨论的焦点。早在该词语被创造出来之前,诸多学者就对“利他”的内容做过相关阐述。

在西方的道德哲学论述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康德“责任论”的观点。尽自己之所能对别人做好事 是每个人的责任。在康德的义务哲学中,所谓的“利他”必须是,也只能是出于无私的责任所产生的帮助他人的态度与行为。

与此同时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孔子所提倡的“仁”的概念无疑就是“利他”,“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仁者爱人 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所提倡的“仁”与康德的“义务责任”一样,强调的都是要去除自己的私利,不能从自身的利益满足出发去利人,而是要从他人利益的角度去帮助他人,甚至是要牺牲自己的幸福来增进他人的利益。

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都·孔德(AugusteComte)针对利己(egolism)的概念,结合拉丁语中“外在的”(alter)词源 创造出了“利他”(altruism)”一词,这也是公认的“利他”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的产生。孔德认为,“利他”是一一种为他人而生活的愿望或倾向,是一种与利己相对应的倾向,“利他”主义所强调的是他人的利益,提倡那种为了增进他人的福利而牺牲自我利益的奉献精神。

何谓利他心

所谓利他心,就是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算做出自我牺牲,也要为对方尽力的那颗心,是作为人最美丽的心。

其实,“利他”这个词的意思很简单。“有利于他人”,就是先人后己,把“为自己”放后面,优先“为他人”。将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将别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的关爱之心,也就是美丽的心灵,这就是利他。

利他心如何培养(何谓利他心六分之一)(2)

利他心的表现

稻盛和夫说:“一个拥有利他之心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凡事他都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当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保全别人的利益。这样的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心存善意,不会跟别人斤斤计较,遇事都会礼让三分。如此,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而稻盛和夫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利他主义,从不同的角度为他人谋取利益,最终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如果我们在工作有一颗利他之心,与同事相处起来会很愉快,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这让我想起之前工作了6年多的公司,平时同事们有什么事情我都会尽力帮忙,遇到自己有困难需要人帮忙,大家都愿意出份力,这种感觉特别棒!与朋友之间的相处也是一样的。

利他的本质是爱,人们之所以不愿意去帮助别人,是因为觉得帮助别人是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但更多时候,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想要获得对方的尊重,先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多考虑。当我们为别人多考虑的时候,对方是能感受到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善意和帮助,回馈同样的爱。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渡人,亦是渡己;利他,也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六分之一@六分之一是共创写作的社群,运用六顶思考帽的方法,每周共创一篇文章。

本周我是小白帽。

我是阿蓉,希望你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主动创造小确幸,增添生活的幸福感哦!


欢迎加入007/复盘力社群,和我一起快乐地写作和复盘,让自己的生活和成长有迹可循!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