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版本倩女幽魂最经典(乱世人情梦幻诗意)
哪个版本倩女幽魂最经典(乱世人情梦幻诗意)新艺城推出这一系列电影共3部,分别为1987年的《倩女幽魂》、1990年的《倩女幽魂2:人间道》以及1991年的《倩女幽魂3:道道道》。《倩女幽魂》也正同那个时代诞生的众多佳片一样,是孕育已久的思想文化意识和美学经验,在新的影视文化环境中的集中式表达。香港电影业空前繁盛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邵氏为代表的大型电影厂渐显疲态,更多富有野心的个体,开始谋求独立发展。工商金融界看到这"朝阳产业"之潜力,纷纷投资组建更多的电影公司。《倩女幽魂》的出品公司——"新艺城影业"正是其中重要代表。以新艺城为代表的新兴电影公司,历经不断地"求新求变","求惊求趣",令香港电影的思路和视野得以不断拓宽。
本文作者是时光编辑部撰稿人@武束衣
时间总是最强大的一把刻刀。人们看一些事物的标准,会随着眼界的开阔、科技的进步,甚至仅仅是审美疲劳,便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有些事物,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光线从正午到夕阳,它就傲然横在那个时代,斜睨着各种版本与脸孔的横纵沟壑。无论意外错过,抑或回首相逢,它还在。
比如87版的电影《倩女幽魂》,历经三十余载,依然梦幻诗意难以替代。而其中对于乱世与人情的描绘,如今看来,还是初见时那般动人。
《倩女幽魂》的诞生香港电影业空前繁盛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邵氏为代表的大型电影厂渐显疲态,更多富有野心的个体,开始谋求独立发展。
工商金融界看到这"朝阳产业"之潜力,纷纷投资组建更多的电影公司。《倩女幽魂》的出品公司——"新艺城影业"正是其中重要代表。
以新艺城为代表的新兴电影公司,历经不断地"求新求变","求惊求趣",令香港电影的思路和视野得以不断拓宽。
《倩女幽魂》也正同那个时代诞生的众多佳片一样,是孕育已久的思想文化意识和美学经验,在新的影视文化环境中的集中式表达。
新艺城推出这一系列电影共3部,分别为1987年的《倩女幽魂》、1990年的《倩女幽魂2:人间道》以及1991年的《倩女幽魂3:道道道》。
其中最受好评、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还是第一部——它不仅在当年拿下280万的高票房,也赢得第二十四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原创音乐等众多奖项。
87版本的《倩女幽魂》为何经典?《聂小倩》当属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名篇之一,这段情事时至今日人气不减,也要归功于两岸三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银幕书写。
1960年李翰祥执导的《倩女幽魂》剧照
从1960年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到程小东、徐克的87版,再至97年由徐克监制、陈伟文导演名为《小倩》动画片,以及2011年4月,叶伟信指导的《新倩女幽魂》,香港影人对"小倩"的钟爱可见一斑。
那么,不同时代对于小倩故事的诠释有何不同?大家为什么独独如此推崇87版呢?
蒲氏原版故事中,小倩被塑造为"纯真可怜"与"妖艳危险"的奇妙结合,这在我国民间志怪小说中较常见,实则反映文人内心对女性欲望和理想的双重投射。
与之相对,宁采臣则是个典型平庸却也颇正直的君子,他原有妻室,面对小倩来访能坐怀不乱,由此给对方留下极佳印象。
在高人相助下。一番有惊无险最终与小倩结合,人鬼相恋的离奇故事,纳入平凡生活的正常轨道。
总体说来,"书生倩女"、"皆大欢喜"的故事模型满足了男性读者的内心愿望,灵力、斗法场景为之填上一笔刺激又浪漫的色彩,使得此故事自古以来一直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1960年李翰祥导演的版本颇具清幽淡雅的古韵,宁采臣更是在蒲氏人设"自重"基础上增加了家国抱负,使其具有凛然不凡的气度。男女之情也只停留在信任与惺惺相惜之上。
而87版从李翰祥的改编思路上取法不少,比如全片将原著故事"腰斩",小倩进入宁家的后续故事悉数删去,这一做法不仅让剧情紧凑又富于戏剧性,也使得"爱情"主题得以凸显。
又如李版中"水阁"、"檐铃"、"楼梯"以及"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情诗,作为十分具有艺术感和抒情性的文化意象,徐、程在87版中都予以保留。
徐克的"乱世情结",在片中表达得很是畅透:这一版不仅鬼界乱,人界也乱,氛围可谓是古今交混、亦庄亦谐、浪漫诡谲。
全片之气从"文"转"武",不仅是因为加入了大量武打和神怪斗法,更在于近乎狂欢式的"释放"中,两代创作者的思索碰撞出了新火花。
宁采臣和燕赤霞似乎成为入世出世的两种象征,平衡其中的,便是小倩这楚楚可怜却又令人欲念丛生的女子。
87版真正动人之处,在于"放中有收"。
即两人明知将离,却分秒必争地一起写诗的瞬间:在叶倩文演唱的插曲《黎明不要来》映衬下,曾经肆意的情感宣泄,转为此刻亟欲静止时间却不能的悲哀,更使悲剧力量得以强化、深入人心。
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制作团队的用心自不必多说,徐、程同时也为适应观众的观影趣味,更重视感官娱乐和视觉刺激。
王祖贤、张国荣本身出众的演技和自带的"明星效应",录像带、影碟等多媒介的传播,以及一众衍生系列的拍摄制作,更使得其迅速拥有极广的市场并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多种类型元素的浑然天成似乎很难为《倩女幽魂》贴上单一类型的标签:说它是古装剧,其中的穿越感台词比比皆是。
说它是武侠片,可片中貌似没有江湖门派,那位武艺高强的燕赤霞与其说是行侠仗义在兰若寺抓妖,不如说是为了离人世远一点。
说它是爱情片,可男女主人公之间真正的对话其实不超过30句。
说它是恐怖片,然而细想想,那些使人略有不适的惊悚镜头,也并不真为吓唬观众而存在,充其量就是超出常理的恶趣味。
更有意思的是,徐、程似乎有意在消解传统鬼怪片中的恐怖氛围,较突出的技巧便是将"惊悚"与"喜剧"交融混杂。
比如兰若寺大战:先是姥姥用那难以想象的长舌包围,予观众强烈视觉刺激;燕赤霞现身,却与姥姥胡搅蛮缠斗嘴,这种幽默效果使得之前的恐怖感渐得淡化;紧接着燕赤霞与舌头激战,看得一身鸡皮疙瘩。
在观众情绪到达最为紧张的一瞬,即燕赤霞为舌头所缠处境极度危险的情况时,导演又恶作剧般地让采臣"帮倒忙",误将针刺到了燕赤霞的屁股上,从而再度引人捧腹。
这短短几分钟的"交手"中,观众像是乘过山车一般忽上忽下,创作者匠心便在于此。
他们回避了常规视觉刺激导致体验过于单一,而使观众疲劳麻木的弊端,利用荒诞的"笑"来调节鬼怪的"怖",从而在把控节奏同时满足多层次的情绪体验。
观众不仅能长时间将精力集中于对抗剧情,更会对这种"杂糅风"怀有深刻印象。
而除了类型上的杂糅,片中出场人物亦丰满复杂。
宁采臣不再是简单至"君子"二字便可概括,他身上充满了矛盾:个体与社会、人与鬼、爱与死亡……以及对剧情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性格中"懦弱与勇敢"的矛盾。
同样,此间的小倩一面是"妖物",她行为不检、作恶害人,一面她又有着面临爱情时情深坚贞并勇于献身的良善本质。
燕赤霞身上更是带有巨大的矛盾性,"人的世界太复杂,难分是非;跟鬼神在一起,黑白分明,反而简单。诸多文化和思想的内容元素拼贴不显得多余,反显出徐克的品牌感。
午马饰演的燕赤霞身上带有巨大的矛盾性
在如今市场大谈尊重"类型"时,优秀作品会证明一部商业片是否迎合了尽可能多的方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口气看下来,是否觉得它真的好看。
《倩女幽魂》妙处恰在于它众多类型元素的"有而不尽是,乱而求其真"。将众多丰富元素细致连缀又做到浑然天成,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在编导的安排下,无比自信地一一出场。
打斗,情色,悬疑,喜剧,重口味,烟花般绽放后,也依然有动人的情绪,有爽利的恩义,嬉笑怒骂全不顾,要留喧嚣在人间。
朴素的奇观&潮流造型2011年,《倩女幽魂》的修复版重映,几十年前的奇观画面稍有明亮,但观众在影院更深的体验是:特效虽"粗"却绝不"陋"。
本来这是程小东第一次导演这种类型的动作戏份,拍摄时间在冬天,环境非常艰苦,那些复杂镜头,经常要NG几十次才有满意的结果。
创作团队不是浮于表面"为特技而特技",而是秉着对娱乐"负责任"的态度。
一方面,除了挥宝剑加了点《如来神掌》时代发明出来的后期光效,其余全是实景制作。
巨大的舌头、灵活的树枝,饥饿的干尸,满天飞的人头,这些道具实实在在跟演员捆绑撞击在一处。
整个班底会努力完成要求,会费尽心思去配合,而不是如今演员心知有了后期CG,只能摆出各种姿势做"抠像级"的表演。
在叶伟信版《倩女幽魂》中,惠英红的姥姥本该有更大发挥,却为了配合特效,反复用一种张牙舞爪表情说台词,导致角色虚得发慌。
另一方面,拍摄《倩女幽魂》时,团队使用模型、光学手段已到熟练圆融的程度,所以特技不仅满足视觉冲击,更要营造出符合电影追求的美学效果。
如小倩的武器"水袖",就非常符合她本人曼妙飘渺的设定,在与姥姥舌头相斗一场,水袖丝带其实就成了小倩本人的分身,其拼劲气力守护采臣,柔韧如丝的情意让人为之动容。
影片服装设计陈顾方、艺术指导奚仲文都是顶尖的专业人才。
《倩女幽魂》中人物服饰和造型不光借鉴传统服装发饰,更融入潮流元素,使得衣饰在满足基本审美外也延续了整体的"杂糅风"。
以小倩衣饰为例,它主要参考了我国传统仙女汉式女服造型,配合唐代发髻式样,尤其频繁用白色披帛、水袖营造飘渺梦幻感。
因而小倩每次出场时虽媚却不野,雾绡轻裾之间带着几分脱俗的清雅。
"乱入"的流行元素,比如不对称设计、镂空、皮草等等模糊了时空,两位男主角的打底裤都被安排了极潮的布纹。但从人物特性出发,这些杂而不乱并未干扰电影画面的整体感。
所以,《倩女幽魂》中这种匠心别运的成果,几乎成为一种模板,直接影响了其后此类题材人物的造型。
一曲绝唱挽住时间脚步87版《倩女幽魂》配乐由黄霑和戴乐民两位大师操刀。
开头同名主题曲《倩女幽魂》(《路随人茫茫》)由张国荣演唱,在略带阴气的古乐氛围里,哥哥中低浑厚的嗓音中略带沙哑,将歌中那种 "找痴痴梦幻中心爱,路随人茫茫"的宿命感,传达得淋漓尽致。
此歌在片头配上宁采臣雨中颠沛流离的画面,更是凸显了剧中的"乱世情结",别有一番沉重滋味。
获得第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的《黎明不要来》,其实本不是为影片所创,但徐克慧眼识珠,将电影情节与歌中意境完美结合,加之叶倩文缠绵悱恻的演绎如诉如泣,竟使此曲如为电影结尾量身打造一般。
"不许红日,教人分开……漆黑中抱着你,莫让朝霞漏进来",爱恨嗔痴在此刻化为一点贪恋,不仅要跨人鬼殊途,更想以一曲绝唱挽住时间的脚步。
除却两大广为人知的主题曲和插曲,《倩女幽魂》中还有许多配乐的使用颇为扣人心弦。
比如古筝曲《倩》奏于主人公宁采臣初见小倩时,空灵的音色加上缠绵人声哼唱,回旋于夜色与烛火之间,摇摇曳曳,恰如小倩双眸中的柔波。
尤其乐音配以月下水榭一景,采臣踏着旋律行过长长栈桥,见小倩在亭中端坐抚琴,此情此景,莫说采臣痴迷,就连观众也不愿去相信,如此灵幻浪漫画面中的女子是鬼而非仙。
相传弹琴时弦断暗示将遇知音,也不妨理解为琴人合一时内心的强烈悸动,随着小倩琴弦乍断,乐声戛然而止,二人的情缘也就此展开……
第二次采臣去寻小倩时,配乐仍是《倩》,只是这次是在反映小倩的内心状态:一面心怀思念期盼采臣前来,一面是在姥姥逼迫下将行坏事内心的百般不愿的矛盾。
总之,影片当中的配乐使用总是这样恰到好处,即使是同一曲,出现在不同时刻氛围当中,也总能恰切地传达不同情绪,使电影本身变得更加丰富立体、耐人寻味。
角色与演员之间的相互成全据徐克回忆,确定翻拍《倩女幽魂》时,他便决定邀请张国荣。
起初张国荣婉拒,理由是不想穿着怪异的衣服去演怪异的故事,但当徐克将影片的内核讲述后,张很快被说服。
显然,张国荣的精湛演技,成为影片成功不可或缺的一大亮色。
张国荣充分抓住了宁采臣起初性格中的善良单纯甚至笨拙,动作细节将乱世小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在面对"引诱",他所表现出的"痴"和"模棱两可"也尤为动人。
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懦弱"的书生,决定勇闯鬼门关的那一刻坚定的表情,与先前简直判若两人。
据称"哥哥"这个后来一直伴随他的昵称,正是在这部电影中,被小倩,被王祖贤,被剧组所有人反复称呼,而留下来的。
而反过来,王祖贤是主动要求找徐克试镜,而得到角色的。
1984年,身材高挑的王祖贤凭借《今夜湖畔会很冷》在台湾正式步入影坛,巧的是,在处女作中她就扮演了今后与她最有缘的角色--女鬼。
正因这部影片,王祖贤得以被邵氏发掘,正式到香港发展。王祖贤五官尖收内敛,秀气可人。
最特别是那一抹浓眉,这似蹙非蹙的眉,配以上挑的如丝媚眼,让她神色中的哀怨,反而带有一点冷艳。
《倩女幽魂》前,王祖贤的古典美并未被发觉,接拍作品大部分非古装,所以发展也并不顺利。
有了好底子,终是要靠角色成就。"小倩"形象广为认可,也算证明导演眼光独到。
本片中的一众配角自也不俗:午马演的燕赤霞,大侠气派中带一点顽童感,醉酒舞剑放歌一场表演酣畅淋漓。
演员刘兆铭本是专业造诣颇高的芭蕾舞艺术家,但在黄金时代的港片却处处可见其身影。
从《蝶变》中的文弱书生到《射雕英雄传》中的一灯,从《鹿鼎记》中海大富到《笑傲江湖》中岳不群,刘兆铭眯缝起来总深不可测的一双小眼,切换于各个类型角色,而"姥姥"这一反串角色,必然还是最为人称道的形象。
他忽男忽女的嗓音、凌厉狠辣的眼神,配上制作组设计的诡异造型,堪称神笔。
以至于到了90年代,我们都能在剧集《包青天》的《鱼美人》单元中,看到完全照搬这一造型的,依然由男性演员龙隆出演的妖怪姥姥。
监制徐克和导演程小东就似乎不必再更多介绍了。徐、程二人的共同才华和默契,似乎缺一不可。
一直以来,"偏锋独行、求变求新"的徐克,似乎在《倩女幽魂》的这个架空世界找了施展手脚的机会,渗透他对转型期社会发展的敏锐感知和独到思考。
当然,仅有"思考"远远不够。徐克是个在美学世界中要求"精益求精"的人,甚至会被摄影师们戏称为"榨汁机"。
正因这种对影像画面构图、色彩等的精准要求,观众才能在他不落窠臼的奇谲想象里,自由出入于阴森恐怖的鬼蜮、混乱癫狂的人间,以及浪漫的爱情世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