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贵州遵义务川四大家族(遵义务川深山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

贵州遵义务川四大家族(遵义务川深山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石步丫,过去曾是务川通往重庆的官道所经之地,交通上的便捷,也给项文焕带来了商机,他曾在江口设有盐号,甚至免费给过往客人提供饮食。在诗书第,项江伟讲述起了祖辈传下来的故事:清同治光绪年间,在广东、香港等地经商致富的项文焕,积累了大量财富,中年回乡之后,他又做起了盐号、炼铁铸锅的生意。诗书第,是当地百姓对一栋清末老房的称呼。这栋房,正是 " 项八千 " 的旧宅。今天,旧宅仅剩一道朝门院墙和部分柱、楼,站在残存的青石院坝中,不难想象这栋占地面积 1500 平方米的宅子主人,过着怎样富足的生活。项文焕,生于道光辛丑年(1841)三月二十七日,逝于中华民国元年(1912)。据载,他早年奋发读书,中年外出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人称 " 项八千 "。今天,务川不少七旬老人,都对 " 项八千 " 略知一二。" 据说他的田地有 8000 亩之多。还有一种传说是,他有银子 8000 两。" 项氏后人、50 岁

" 申一万,项八千 " 是清末民国初年,流传于贵州务川的一句话,所指皆为当时务川首屈一指的富豪。

贵州遵义务川四大家族(遵义务川深山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1)

这其中的 " 项八千 " 正是清朝末年项氏家族的巨贾项文焕,其经商曾远至广东香港,富甲一方。项氏后人还称,他们的祖上,是平西王吴三桂的部属,康熙十八年,因康熙撤藩,他们才逃难至此。起初,始祖项兴富不过一普通少年,寄人篱下,靠养猪起家,经过几代人努力成大业。

经商远至香港 人称 " 项八千 "

务川自治县镇南镇,处在务川至重庆的交通要道上。从集镇通往该镇同心村石步丫的水泥山路,显得十分宁静。4 月 7 日,盘山公路两侧的花椒从嫩绿逐渐变青。山势渐行渐高,也更加险峻。峰回路转,山谷的瓦房,开始多起来。

诗书第,是当地百姓对一栋清末老房的称呼。这栋房,正是 " 项八千 " 的旧宅。今天,旧宅仅剩一道朝门院墙和部分柱、楼,站在残存的青石院坝中,不难想象这栋占地面积 1500 平方米的宅子主人,过着怎样富足的生活。

贵州遵义务川四大家族(遵义务川深山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2)

贵州遵义务川四大家族(遵义务川深山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3)

项文焕,生于道光辛丑年(1841)三月二十七日,逝于中华民国元年(1912)。据载,他早年奋发读书,中年外出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人称 " 项八千 "。今天,务川不少七旬老人,都对 " 项八千 " 略知一二。

" 据说他的田地有 8000 亩之多。还有一种传说是,他有银子 8000 两。" 项氏后人、50 岁的项江伟说,在那个年代,一两银子可以买到 70 斤左右的大米。

在诗书第,项江伟讲述起了祖辈传下来的故事:清同治光绪年间,在广东、香港等地经商致富的项文焕,积累了大量财富,中年回乡之后,他又做起了盐号、炼铁铸锅的生意。

石步丫,过去曾是务川通往重庆的官道所经之地,交通上的便捷,也给项文焕带来了商机,他曾在江口设有盐号,甚至免费给过往客人提供饮食。

豪宅建筑历时 20 年 后曾用于办学

离诗书第 100 米左右,有一座雕刻精美、豪华的坟墓,墓主人,正是 " 项八千 "。4 月 7 日,项氏后人、70 岁的项江国,蹒跚着迈上墓园外的石阶,穿过一道石门,来到比他高一倍的墓前,小心地整理石缝间的杂草。

务川自治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邹利华说,项文焕早年刻苦求学,中年经商但未仕,后获授七品散官文林郎。

清同治九年(1870),富商项文焕,开始在当地一处名为狮子山的山峰下,修建诗书第,历时 20 年才建成。

" 诗书第设有学堂、公堂、食堂,凡路过石步丫的人,都可以在这里吃饭,不收钱。灾害之年或青黄不接之年,项文焕每年都会在官道旁边的碾房架设两口大锅煮稀饭,免费供过往客人吃饭,还赈灾捐款修桥补路。" 邹利华说,除了本地路桥建设之外,他还在县内外多处官道修建桥梁,成为当地积善行德的代表。

邹利华介绍,私宅之所以名诗书第,还因项文焕将它用于办学。私宅前半部分的正堂,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一直是当地的学堂。项文焕之子项启瑞也学有所成,同样获授文林郎。

贵州遵义务川四大家族(遵义务川深山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4)

" 听老人说,诗书第曾两次失火,但又扑灭。后来风水先生说,是狮子山上的狮子神用尿扑灭的。" 项江伟说,这虽然是个传说,但也说明诗书第确实 " 风水好 "。

此外,诗书第在建设之初,即设计了防火墙、排水系统,并在四角设有碉楼、射击孔,可谓一处功能完善的宅院。

项氏始祖 筚路蓝缕拓荒

沿着蜿蜒的山路,项江伟将记者带至垭口一处相对平整开阔的地方。这里有座古墓,碑文上写着:" 始祖公项兴富老大人之墓 "。

" 项兴富,就是我们项家第一个落脚石步丫的人。" 项江伟说,据祖辈介绍,项氏先人原籍江西,并曾在平西王吴三桂手下做官。清康熙年间,在平定吴三桂之战中,项氏先人一部逃至贵州思南。

贵州遵义务川四大家族(遵义务川深山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5)

" 当时在思南,又分成了几支。" 项江伟说。项兴富碑文记载,康熙十八年(1679 年),还是少年的项兴富,准备沿务川通往重庆的官道,逃至四川仁寿,那里有一支项氏后人。只身 " 逃难 " 抵石步丫的项兴富,在此落脚,寄人篱下,起初以养猪为生,还取了一位已两度改嫁、并育有金姓、张姓异姓孩子的罗氏为妻。

贵州遵义务川四大家族(遵义务川深山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6)

后来,项兴富的子女们分了家。为示公平,项兴富将其中一块肥沃的田,分别分给金家、张家和项家,这块田,也因此得名 " 三家田 "。

渐渐地,项氏一门在当地生发开来,后人艰苦创业,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成富甲一方的望族。

给项家建墓 养活石匠几代人

项氏第五代祖、项文焕之父项仁德,是项家富豪代表之一,也是清代务川为数不多的富户。在项江伟的带领下,记者穿过一片密林,来到项仁德的墓前。

这是一座规格为 4 层、高 8 米左右的墓,墓园面积 40 平方米左右,内外建有两道石门,除墓地正前方的一道门外,另一道门开在右侧方。墓壁石刻相当精美,人物瑞兽轮廓分明,雕工粗细,栩栩如生。

贵州遵义务川四大家族(遵义务川深山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7)

墓左侧,有一个盗洞。" 这个盗洞,是前几年留下的。" 项江伟说,盗墓之人,被他们当场抓获。

碑文字迹斑驳,已难辨认。记者与项江伟仔细查看,得知项仁德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逝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他靠经营布匹、盐号等,成为富豪。

贵州遵义务川四大家族(遵义务川深山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8)

" 建墓的石匠,在项家呆了三代人。" 项江伟说,这名石匠叫田义和,还是学徒时就来到项家,后来在项家做了一辈子的石刻,直至去世,他的后人,子承父业,继续雕刻。

一个家族的墓就养活了石匠一家三代,足可管窥项家的财富。

今天,在石步丫,大大小小的项氏坟墓有几十座。项仁德右侧林中,则是其孙子、项文焕儿子项启瑞的坟墓。项启瑞是一位文林郎(清代七品散官),石雕虽同样精致,但规格、建制却小得多。看得出,祖孙三代的坟墓,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

族谱被毁 项氏留下诸多谜团

今天的石步丫,主要由老院子、三家田、花院子三个寨子组成,仍有近 100 多户人家,500 多人生活在这里。寨子中,不乏上百年的老房。

记者寻访了一些老人,对祖辈家业史,他们只是 " 口口相传 ",并无文字记载。项江伟是一名 80 年代的初中生,在那个时候算得上 " 有文化 ",对项氏家族演变史了解得较多,但是,这个家族却没有留下族谱。

贵州遵义务川四大家族(遵义务川深山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9)

据项氏后人称,1922 年,此地曾遭残兵烧抢。" 后因石步丫人项锦荣在镇南街上把桐梓园(另一民团)申习凡杀死,与桐梓园结下梁子,桐梓园将石步丫老院子和三家田再次全部烧毁,族谱也毁于大火,因此项式家族的演变成了一个谜。" 邹利华说。

据邹利华介绍,他曾查阅了务川的相关文献,但对项氏家族的记载少之又少。项氏究竟为何落户石步丫?其祖上是否真为平西王吴三桂旧部?项文焕为何不肯做官,是舍不得家业还是讳于自己是吴三桂旧部后人的身份担心受到清算?

贵州遵义务川四大家族(遵义务川深山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10)

" 这个地方有太多谜,尚待破解。" 邹利华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宝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