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解剖学入门(脑神经和脑神经核解剖)
脑神经解剖学入门(脑神经和脑神经核解剖)图10.1 脑腹面观,显示脑神经与脑相连的部位。除滑车神经于脑干背侧面出脑未显示外,其余脑神经的附着点均予以显示。〓〓Ⅳ:滑车神经Ⅹ:迷走神经〓〓Ⅴ:三叉神经Ⅺ:副神经〓〓Ⅵ:展神经Ⅻ:舌下神经
〓〓脑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它将脑和周围器官(主要是头颈部器官)联系起来,共12对。根据其附着于脑的吻尾顺序用罗马数字表示(Ⅰ~Ⅻ),每一对脑神经都有各自的名称(见图10.1和表10.1)。
〓〓Ⅰ:嗅神经Ⅶ:面神经
〓〓Ⅱ:视神经Ⅷ:前庭蜗神经
〓〓Ⅲ:动眼神经Ⅸ:舌咽神经
〓〓Ⅳ:滑车神经Ⅹ:迷走神经
〓〓Ⅴ:三叉神经Ⅺ:副神经
〓〓Ⅵ:展神经Ⅻ:舌下神经
图10.1 脑腹面观,显示脑神经与脑相连的部位。除滑车神经于脑干背侧面出脑未显示外,其余脑神经的附着点均予以显示。
〓〓前2对脑神经连于前脑,其他的脑神经均连于脑干。嗅觉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前脑边缘系统联系密切,包括嗅神经等相关内容将在第16章中进行介绍。视觉系统及视神经将在第15章进行介绍。第Ⅲ~Ⅻ对脑神经与脑干内脑神经核团相关联,这些脑神经核团可以接受脑神经感觉性质的纤维传入,也是脑神经运动神经元胞体所在处,即其运动性核团发出轴突离开脑干,参与形成脑神经。脑神经核团的位置见示意图(图10.2)。
图10.2 脑干背侧面观。显示感觉性脑神经核(左侧)和运动性脑神经核(右侧)的位置。右侧示意图中,胚胎发生来源相同的核团用同一种颜色表示(见图1.11)。
脑神经核
感觉性核团
〓〓传递头部一般躯体感觉信息(触觉、压觉、痛觉、温度觉)的三叉神经在脑桥平面入脑干,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该核团较大,由功能相联系的3个核组成,见于整个脑干全长,其尾端延伸到脊髓颈段。传递特殊躯体感觉信息,如运动/位置觉,同听觉的纤维组成前庭蜗神经,止于脑干的前庭神经核和蜗神经核。前庭神经核和蜗神经核位于延髓第4脑室底外侧部,该区亦称为前庭区。传递内脏感觉信息的纤维(包括味觉)终止于延髓的孤束核。
运动性核团
〓〓根据胚胎发生来源的不同,脑干内的运动性核团可分为3种性质,每一种性质的核团在脑干内排列成纵行不连续的细胞柱。
躯体传出核细胞柱(一般躯体)运动柱
〓〓此柱临近正中线,由4个核组成,分别为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平面、中脑水管周围灰质腹侧(图9.13)。该核发出纤维参与组成动眼神经,支配上睑提肌和除上斜肌及外直肌以外的眼球外肌。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下丘平面、中脑水管周围灰质腹侧(图9.12)。该核发出纤维组成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展神经核位于尾侧脑桥第4脑室底(图9.8),该核发出纤维构成展神经,支配外直肌。舌下神经核位于延髓(图9.7),发出的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支配舌内肌和舌外肌。
副交感核细胞柱(特殊内脏运动柱)
〓〓该柱发出的纤维分布到由鳃弓衍化而来的骨骼肌。三叉神经运动核位于中部脑桥被盖区,该核发出纤维随三叉神经分布到咀嚼肌、鼓膜张肌、腭帆张肌、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支配以上诸肌的运动。面神经运动核位于尾侧脑桥被盖,发出纤维轴突参与组成面神经,支配表情肌、镫骨肌。疑核位于延髓,吻尾狭长,发出纤维加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的颅根,支配咽肌、喉肌的运动。
副交感核细胞功能柱(一般内脏运动柱)
〓〓副交感性质细胞功能柱由副交感节前神经元构成,它们发出轴突参与组成Ⅲ、Ⅶ、Ⅸ和Ⅹ对脑神经。最吻侧细胞群形成E-W核,该核位于腹侧中脑水管周围灰质,与动眼神经核相邻(图9.13)。E-W核发出轴突经动眼神经至位于眶内的睫状神经节换神经元后,由该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脑桥被盖区有两组核团:上泌涎核和下泌涎核。上泌涎核发出节前纤维加入面神经,经面神经分支至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由后者发出节后纤维分布到泪腺和鼻腔、口腔黏液腺,支配腺体分泌。下泌涎核发出副交感性质节前纤维加入舌咽神经,经舌咽神经分支至耳神经节,由此节发出节后纤维支配腮腺分泌。
〓〓脑干内最大的副交感核团位于延髓,组成迷走神经背运动核(图9.7),其吻侧端位于第4脑室底、舌下神经核外侧。该核发出纤维广泛分布于胸、腹腔器官。
脑神经
Ⅲ: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含有支配眼球外肌运动的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和小部分副交感性质节前纤维,后者经眶内睫状神经节换神经元后,支配眼球内平滑肌活动。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起于中脑上丘平面导水管周围灰质腹侧的动眼神经核(图10.3),副交感性质纤维起于动眼神经副核(称E-W核)(图10.3和图9.13)。两种纤维合并成动眼神经后,向腹侧经中脑被盖,穿经红核,在大脑脚内侧的脚间窝出脑(图10.4)。动眼神经走行于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之间(图7.2),然后,向前走行于海绵窦的外侧壁(图7.11),经眶上裂入眶,支配除上斜肌和外直肌以外的眼球外肌。因此,动眼神经可以支配眼球向上、向下或向内转动(图10.5)。动眼神经还发出分支支配上睑提肌。副交感节前神经元E-W核发出纤维,随动眼神经入眶,在眼球后的睫状神经节换神经元,睫状神经节的神经元发出睫状短神经,分布到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图10.3 中脑水平切面(经上丘)。显示动眼神经的起始及其在脑干内的走行。
图10.4 脑腹侧面观,显示第Ⅰ、Ⅱ、Ⅲ对脑神经出脑部位。
图10.5 支配眼球的眼外肌。
瞳孔对光反射
〓〓进入眼球的光线量由瞳孔大小调节。光照一侧视网膜,引起虹膜上的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从而减少进入眼底的光线量,这种反应称为瞳孔直接对光反射(图10.6)。光照一侧瞳孔(如临床检查时),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的反应,未照射侧眼的反应称为瞳孔间接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输入纤维由视束分出,该部分纤维直接到达上丘吻侧的顶盖前区,后者发出纤维到达双侧的动眼神经副核,由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纤维参与组成动眼神经。视束的大部分纤维止于外侧膝状体,该部分内容参考第15章。
图10.6 经中脑吻侧水平切面示意图。该图显示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反射调节
〓〓受检者注视某一物体,当将物体向眼球靠近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曲度增大,以使图像清晰的成像在视网膜上,这种现象称为调节反射。该过程亦伴随瞳孔缩小。大脑皮质发出皮质延髓束至双侧动眼神经副核,参与该反射过程。
Ⅳ:滑车神经
〓〓滑车神经是最细的脑神经,属于一般躯体运动性质。中脑下丘平面、导水管周围灰质腹侧部的发出纤维(图10.7)走向背侧,绕过中脑水管周围灰质,在中线交叉后,自下丘尾侧的脑干背侧出脑(图10.8),绕过大脑脚至脑的腹侧(图10.9)。滑车神经和动眼神经相似,也走行于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之间,然后向前穿经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图7.11)。
图10.7 中脑水平切面(经下丘)。显示滑车神经核的位置及滑车神经在脑干内的走行。
图10.8 脑干背侧面观(切除小脑),显示滑车神经的出脑部位。
图10.9 脑腹侧面观,显示第Ⅲ、Ⅳ、Ⅴ对脑神经。
〓〓滑车神经只支配一块眼肌,即上斜肌。上斜肌功能复杂,根据眼球位置的不同,上斜肌可以下转、内收和内旋眼球。当眼球内收时,上斜肌可以下转眼球。
Ⅵ:展神经
〓〓展神经属一般躯体运动神经,起于脑桥尾侧端第4脑室底深面的展神经核(图10.10),纤维向腹侧自脑桥和延髓锥体之间出脑(图10.11),向前穿入海绵窦,经眶上裂入眶,支配外直肌(外展眼球)。
图10.10 经脑桥尾侧端水平切面。显示展神经核及展神经在脑干内的走行。
图10.11 脑腹侧面观,显示第Ⅵ~Ⅸ对脑神经出脑部位。
图10.12 右动眼神经麻痹。(A)右眼,上睑下垂;(B)上提眼睑后,可见眼球外斜,瞳孔扩大。
Ⅴ: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含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主要管理头部的感觉,并支配咀嚼肌的运动。三叉神经以两个根(粗大的感觉根和细小的运动根)连于脑干的脑桥腹外侧,该处向外延伸为小脑中脚(图10.1和图10.9,以及图10.11)。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为一般躯体感觉性质,其外周突以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3个分支分布于头面部器官(图10.15)。
图10.15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在面浅层的分布(三个区域)。
〓〓三叉神经管理头面部、角膜、鼻腔、口腔黏膜、牙齿、牙龈及鼻旁窦的触觉、压觉、痛觉和温度觉。三叉神经还分布到颅腔内的硬脑膜和颅内动脉。除此以外,三叉神经还传导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的本体感觉。除了本体感觉以外,三叉神经感觉神经元的胞体都位于三叉神经节(也称半月节),该节位于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的会聚处,其中枢突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核(图10.16)。
图10.16 脑干内三叉神经感觉核的位置及其主要的纤维联系。
〓〓三叉神经感觉核贯穿于整个脑干,其下端延伸到脊髓颈段。它含有3个亚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该核位于近三叉神经入脑处的脑桥被盖区。向吻侧延伸到中脑的三叉神经中脑核;该核和脊髓胶状质相延续。胶状质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同源。
第Ⅲ、Ⅳ、Ⅵ对脑神经损伤
〓〓动眼神经麻痹可由脑干内动眼神经核损伤或者动脉瘤、肿瘤等压迫动眼神经引起。主要症状有眼睑下垂(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瞳孔对光线和调节反射均无反应,眼球不能向上方、内侧和下方转动。
〓〓滑车神经损伤表现:当眼球看向内侧或下方的时候产生复视(如下楼时)。
〓〓脑桥平面展神经核损伤或动脉瘤、肿瘤等压迫展神经外周部均可引起展神经麻痹(图10.13),其主要症状是眼球不能向外转动。
〓〓单侧第Ⅲ、Ⅳ、Ⅵ对脑神经同时发生麻痹往往是由其外周部在行经过程中受到损伤而引起。3对脑神经彼此距离较近的时候,如海绵窦内、入眼眶处(眶上裂综合征),或者在眶内,更易受到动脉瘤和肿瘤的挤压,从而产生以下症状:
〓〓■上睑下垂。
〓〓■瞳孔放大,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
〓〓■所有眼球外肌麻痹(眼肌瘫痪),复视。
〓〓多发性硬化导致脑干内侧纵束脱髓鞘而影响眼球运动,需区别于共轭性眼球偏斜。
〓〓水平凝视时,眼球外展活动正常,眼球会聚时,内收不受影响,这种疾病为核间性眼肌麻痹(图10.14)。
图10.13 左展神经麻痹。当双眼同时看向右侧(箭头所指方向)时,左侧眼球不能外展。
图10.14 核间性眼肌麻痹。
〓〓根据传入感觉的不同,三叉神经的传入纤维终止于不同的感觉核。传递触觉、压觉的纤维终止于感觉主核;传递痛觉和温度觉的纤维终止于脊束核,在该核表面可见三叉神经脊束(图9.5和图9.6)。在颈髓上段,三叉神经脊束与脊髓Lissauer束相延续,该束是功能类似的脊神经传入纤维终止于脊髓背角之前走行于脊髓内后角与后根之间形成的结构。分布到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等部位的本体感觉纤维,其胞体并不在三叉神经节,而在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中脑核是仅有的一处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聚焦区。三叉神经感觉核发出第二级纤维交叉到对侧后,形成三叉丘脑束(三叉丘系),终止于对侧背丘脑腹后内侧核,由该核发出纤维投射到顶叶的头面部躯体感觉区。除了上述意识性感觉通路以外,三叉神经核还发出纤维至小脑,并和脑干内的运动神经元建立反射联系。在刺激三叉神经分布的皮区时,可通过面神经核中继,介导表情肌收缩和闭合睑裂(角膜反射)(图10.17)。喷嚏反射和咳嗽反射的传入神经分别是三叉神经(分布到鼻黏膜)和迷走神经(分布到喉和气管黏膜),该部分纤维终止于脑干三叉神经感觉核,三叉神经感觉核通过呼吸中枢间接与支配双侧膈肌、肋间肌和腹壁肌的运动性神经元发生纤维联系,三叉神经感觉核直接与分布到咽喉肌的疑核相联系(图10.18)。以上结构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快速的喷嚏或咳嗽等排出气体的动作。
图10.17 角膜反射。
图10.18 喷嚏和咳嗽反射(仅显示喷嚏反射的感觉传入纤维)。
〓〓在下颌反射中,向下叩击下颌骨,刺激颞肌和咬肌上的本体感受器,经三叉神经传入,与三叉神经运动核α运动神经元的单突触联系,其发出纤维支配颞肌和咬肌,完成下颌反射(图10.19)。
图10.19 下颌反射。
三叉神经损伤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三叉神经感觉根(带状疱疹),引起三叉神经眼神经分支、上颌神经分支或下颌神经分支支配的一个或多个皮区局部疼痛和疱疹。
〓〓延髓空洞症是延髓尾侧端形成空腔,与第4脑室相通,该疾病最先压迫交叉后的三叉丘脑束,导致颜面部选择性疼痛和温度觉缺失。
〓〓三叉神经运动根发自位于脑桥被盖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内侧的三叉神经运动核(图10.2),纤维形成三叉神经运动根离开脑干,随下颌神经支配骨骼肌运动。其支配的骨骼中最重要的是咀嚼肌(包括管理闭口运动的咬肌、颞肌以及张口运动的翼内肌和翼外肌)。此外,还支配鼓膜张肌、腭帆张肌、下颌舌骨肌及二腹肌前腹。
Ⅶ:面神经
〓〓面神经含有感觉、运动和副交感3种纤维成分(图10.20),其从尾段脑桥腹外侧区的延髓脑桥沟附近发出(图10.11),该区称为小脑脑桥三角。面神经有2个根,含感觉和副交感性质纤维的外侧根(有时称为中间神经)及含运动性纤维的内侧根。
图10.20 面神经的纤维成分及其分支分布(红色:运动性;蓝色:感觉性;紫色/橙色:副交感性)。
〓〓面神经感觉纤维分布到舌前2/3味觉感受器、口腔底和软腭等处,也分布到外耳的皮肤,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颞骨岩部面神经管内的膝神经节,传导味觉信息神经元的中枢突终止于延髓孤束核的头端,后者发出纤维投射到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投射到顶叶躯体感觉区。传递外耳皮肤感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核。面神经运动纤维起自于尾段脑桥被盖的面神经核(图10.21),其发出的轴突先行向背内侧,在第4脑室底绕过展神经核后行向腹外侧。该部分纤维分布到面肌、颈阔肌、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和镫骨肌。
图10.21 经脑桥水平切面。显示面神经核及面神经在脑干内的走行。
〓〓面神经运动核接受来自大脑皮层和脑干其他部位来源的传入纤维,后者参与完成某些反射,如角膜反射。角膜反射是指当光线刺激视网膜或触觉刺激角膜时,眼睑迅速闭合以保护眼球的反应。在上述2个反射中,面神经核分别接受来自上丘和三叉神经感觉核的纤维。此外,面神经核接受上橄榄核发出的部分听觉纤维,支配镫骨肌运动,参与听觉反射。
〓〓面神经运动核接受起自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皮质延髓束,发出纤维支配双侧上半面部的表情肌(额肌、眼轮匝肌)。下半面部表情肌的神经支配来源于对侧面神经。因此,单侧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仅引起对侧下半面部表情肌瘫痪。
〓〓副交感节前纤维起自脑桥的上泌涎核,纤维离开脑干进入面神经感觉根(中间神经),随感觉根到副交感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和翼腭神经节),与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经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的节后纤维分布到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翼腭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到泪腺和鼻腔、口腔膜。
贝尔麻痹
〓〓贝尔麻痹是面神经颅内段发生的急性单侧炎症损伤。疼痛常围绕外耳,出现单侧面肌瘫痪,表现为患侧不能闭眼、角膜反射消失、听觉过敏及舌前2/3味觉消失。若炎症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在外耳道和口咽黏膜亦可见明显的水疱疹(Ramsay-Hunt综合征)。
Ⅷ:前庭蜗神经
〓〓前庭蜗神经传递内耳感觉信息,为感觉性脑神经,含有两种感觉成分:传递头部位置觉和运动觉信息的前庭神经,传递内耳听觉冲动的蜗神经。以上两种神经的周围突分别分布在内耳前庭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的毛细胞,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和蜗神经,两者经内耳道(其内还含有面神经)入颅腔,在延髓脑桥沟外侧部入脑干(图10.11),该部位也称小脑脑桥三角。
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的神经元胞体位于内耳道的前庭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膜迷路前庭部的毛细胞,中枢突多终止于延髓头端的前庭神经核,该核包含以下4个核团:前庭上核、前庭下核、前庭内侧核和前庭外侧核,它们集中分布于第4脑室底的深面。
〓〓前庭神经核与许多功能脑区建立突触联系,参与姿势调控,维持机体平衡,协调头部及眼球运动,以及刺激前庭产生的意识性感觉。
〓〓前庭外侧核(Deiters核)发出的纤维通过同侧的前庭脊髓外侧束下降。前庭核也可发出部分纤维参与形成内侧纵束。内侧纵束可以一直从脑干延伸到脊髓,其中下行的部分又称为前庭脊髓内侧束。前庭脊髓束可以影响控制身体姿势和平衡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内侧纵束的上行部分可以与控制头眼协调运动的外周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和动眼神经核发生联系。前庭核的部分传出纤维可以通过小脑上脚进入与控制平衡觉有关的绒球小结叶。其他的一些传出纤维可以上行到达对侧丘脑(腹后核),然后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与前庭感觉相关的大脑皮质区域不是很清楚,推测可能位于顶叶感觉皮质的“头”区附近或是位于颞叶的听觉皮质附近。
蜗神经
〓〓蜗神经树突与内耳耳蜗管内Corti器的毛细胞形成接触。蜗神经的神经元胞体位于耳蜗蜗神经节。蜗神经在延髓的吻端进入脑干后分为两部分,分别终止于小脑上脚旁边的背侧和腹侧耳蜗核。从耳蜗核向上到丘脑和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图10.22)比一般感觉传递更加复杂。
图10.22 前庭蜗神经内听觉成分的主要上行联系。
〓〓听觉神经纤维在延髓和丘脑间内的许多区域可以形成突触。耳蜗核内的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上行进入脑桥,其中一部分在脑桥被盖处交叉到对侧斜方体。部分纤维终止于上橄榄核。同时,上橄榄核又可发出橄榄耳蜗神经,离开脑干后加入前庭蜗神经,最后终止于Corti器,具有抑制性的功能,可以调节听觉信息向耳蜗神经的传递。从上橄榄核发出的上行纤维组成外侧丘系,经过脑桥被盖区后终止于中脑的下丘。外侧丘系内的许多纤维也可终止于脑桥内的一个小的核团,叫做外侧丘系核。上橄榄核和外侧丘系核与三叉神经和面神经运动核内的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使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收缩,完成在强大的声音刺激时的保护性反射。下丘发出纤维可以投射到丘脑的内侧膝状体核。上行的听觉通路的最后段是,内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经过内囊到达颞叶的初级听觉皮质。该皮质位于Heschl回处(图13.17),也就是颞上回背侧,因此绝大部分藏于外侧裂内。上行听觉传导通路中存在蜗神经的“张力皮质定位”,这与躯体一般感觉传导路中的“躯体皮质定位”相类似。在脑干中,有的上行纤维交叉至对侧,有的并不交叉。蜗神经核以上的核团均同时接受两侧的听觉信息,因此,一侧的上行听觉通路损伤后,并不会导致单耳的听觉丧失,但是可以引起听觉敏感度的下降,以及不能判定声音来源的方向。颞叶中初级听觉皮质周围的区域称为听觉相关皮质或者是Wernicke区。在此区域内听觉信息被翻译并赋予情景意义,这里同时也是脑内语言处理的重要区域(第13章)。
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是发生在第Ⅷ对脑神经的良性肿瘤,可以导致听神经和小脑脑桥角内结构受压,导致眩晕,并伴随耳聋。随着肿瘤的增大,可导致脑神经(尤其是Ⅴ~Ⅶ)瘫痪和肢体的共济失调。单侧和双侧的听神经瘤可见于遗传性神经纤维瘤,此时可出现外周神经和皮肤的肿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引起的斑痕和畸形。
Ⅸ:舌咽神经
〓〓舌咽神经除了包含副交感的节前纤维和一小部分运动纤维外,主要为感觉纤维。舌咽神经自吻侧延髓的橄榄外侧出脑干(图10.11和图10.23)。
图10.23 脑干的腹侧面观显示第Ⅷ-Ⅻ对脑神经在脑表面的分布。
〓〓舌咽神经的传入纤维传递以下信息:
〓〓■咽部、舌后1/3、咽鼓管和中耳的一般感觉。
〓〓■咽部和舌后1/3的味觉。
〓〓■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
〓〓传递一般感觉的神经纤维终止于脑干内的三叉神经感觉核,传递内脏和味觉信息的神经纤维终止于延髓内的孤束核。传递咽部和舌后部触觉及味觉信息的神经纤维,通过与疑核和舌下神经核发生突触联系,完成吞咽反射和咽反射(图10.24)。
图10.24 咽反射和吞咽反射。
〓〓舌咽神经含有的运动成分较少。发自延髓疑核吻侧部的神经纤维仅支配一块肌肉,即茎突咽肌,参与完成吞咽动作。
〓〓舌咽神经内的节前纤维起自于吻端延髓的下泌涎核,与支配腮腺的节后神经元在耳神经节内形成突触。
Ⅹ: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的根丝从延髓外侧发出,其吻侧是舌下神经(图10.23)。迷走神经包含感觉纤维、运动纤维和副交感纤维。迷走神经的感觉纤维传递如下信息:
〓〓■咽、喉、食道、鼓膜、外耳道和部分耳郭的一般感觉信息。
〓〓■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
〓〓■胸腹腔脏器的内脏感受。
〓〓在脑干,传递一般感觉的神经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核,而传递内脏感觉的神经纤维终止于孤束核。
〓〓运动纤维从延髓的疑核发出(图10.25),主要支配软腭、咽、喉和食道上部的肌肉。因此,疑核在控制说话和吞咽动作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疑核最尾侧发出传出纤维经副神经的颅根离开脑干,然后,在颈静脉孔处重新加入迷走神经(图10.25)。
图10.25 尾侧延髓和吻侧脊髓。显示迷走神经和副神经运动纤维的发出和行程。
〓〓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发自延髓内第4脑室底深面的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图9.7),纤维广泛分布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胃肠系统内。
Ⅺ:副神经
〓〓副神经是单纯运动神经,包括2个部分,颅根和脊髓根。颅根发自延髓外侧形成纵形排列的神经根丛,位于迷走神经根丝的尾侧(图10.23和图10.25)。颅根起自于延髓疑核的尾侧部。在颈静脉孔处,副神经颅根加入迷走神经,随迷走神经走行,支配软腭肌、咽肌和喉肌。
〓〓副神经的脊髓根发自C1-C5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图10.25)。轴突离开脊髓后并没有进入脊神经的前根,而是通过背根和前根之间的脊髓侧部形成根丝离开脊髓。脊髓根由前根和后根之间出脊髓后上行,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在延髓处,脊神经根与颅根合并成副神经干,自颈静脉孔出颅腔后又分为两支。从疑核发出的副神经颅根纤维加入迷走神经,随迷走神经支配相应肌肉。脊髓根的纤维穿过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支配此二肌,控制头部和肩的运动。
Ⅻ:舌下神经
〓〓舌下神经是单纯的运动神经,支配舌内肌和舌外肌,此既控制舌的运动,也可改变舌的形状。舌下神经发自于第4脑室底深面近中线处的舌下神经核(图10.26)。轴突沿延髓的腹外侧走行,从延髓腹外侧部锥体和橄榄之间以根丝发出(图10.23)。舌下神经核接受孤束核和三叉神经感觉核来的传入纤维。这与控制咀嚼、吮吸和吞咽的反射运动密切相关。舌下神经核接受来自对侧运动皮质的皮质延髓束的纤维传入,与舌的自主运动有关,如说话时舌的运动。
图10.26 延髓的冠状切面。显示舌下神经的起源和行程。
运动神经元疾病和第IX-XII对脑神经损伤后的症状
〓〓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成年人。投射到疑核和舌下神经核的皮质延髓束蜕变后,可导致发音困难、吞咽困难、构音困难,以及舌肌的无力和痉挛(假性延髓麻痹)。同时,若疑核和舌下神经核本身发生退行性变性,会导致发音困难、吞咽困难、构音困难、舌肌的无力、萎缩以及舌肌肌束震颤(延髓性麻痹)。第Ⅸ、Ⅹ、Ⅺ和Ⅻ对脑神经通过颅底的孔裂出颅,因此易受到压迫损伤。这些孔裂部位的肿瘤可导致发音困难,咽反射的减弱,单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萎缩(颈静脉孔综合征),舌肌的单侧肌力减弱、萎缩及肌束震颤。
图10.27 脑神经损伤后的神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