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伊普尔战役简介(第三次伊普尔战役)
第二次伊普尔战役简介(第三次伊普尔战役)
1917年3月俄国爆发革命后 英法联军担心德国乘机向西线调兵 决定在伊普尔地区先发制人。7月22至23日 英军集中3300多门火炮做猛烈炮火轰击准备 并施放毒气。7月31日 联军向当面德军发起全面进攻。英第5集团军担任主攻;法第1集团军和英第2集团军担任助攻。当日 联军以沉重代价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8月16日 联军发起第二次进攻 攻占朗厄马克 但在主攻方向上进攻受阻。德第4集团军组织"弹性防御" 在前沿阵地构筑一系列三面环水、易守难攻的碉堡群 配备部分兵力阻击敌人 主力部署在纵深相机反击 迫使联军每前进一步都需付出重大代价。德军的新战术和恶劣气候再次迟滞了联军的进攻。9月20日至10月3日 联军改由英第2集团军担任主攻 先后攻占梅嫩路山脊、波利贡森林和布鲁兹埃恩德等地。德军向联军新阵地发动11次反击 均被联军炮火击退。交战中 英法空军掌握制空权 炮兵也发挥了威力。10月26日至11月6日 联军又发起两次进攻 攻占帕尚达埃尔村 向前推进8公里 但没有实现摧毁德军潜艇基地的目标。此役 英军伤亡30万人 法军伤亡8000多人;德军损失约27万人。
战斗结束后 双方伤亡人数加起来超过50万人。本次攻势也成為了英国歷史学家称作「血腥而徒劳无功的屠杀行动」 而德方则称其為「战争中最大的折磨」。索姆河战役和帕斯尚尔战役也成為了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黑格将军最受争议的两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