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深度解读黄宾虹山水画(云田画论试论黄宾虹之)

深度解读黄宾虹山水画(云田画论试论黄宾虹之)二、黄宾虹“抽象山水”一个只用心读黄宾虹画论,不动手学习黄宾虹画的人,是很难真正体会到黄宾虹山水的高妙之处的;同样,一个只埋头练习黄宾虹山水,不用心研究黄宾虹画理的人,也很难学好黄宾虹的山水。这两种人,虽天天与宾虹为伴,然终难入其堂奥,难得真谛。因为黄宾虹山水画,不仅有系统的理论,还有高超的笔墨技法,富含中国文化的深邃意境。他的理论是阐释如何将中国文化表现到中国画中去的独到认知和体会,有论技法的,如笔法墨法章法之类。而在他的著述中,更多的是讲中国文化与中国画、人与自然等形而上的东西。他用书法解释绘画,用“化蝶”说明学画的历程等等,所以说,无论你是只知理不知画,还是只知画不知理,都很难准确表达黄宾虹山水画的内涵。这或许就是我们研究黄宾虹的困难之处,诚然,我们可以用“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默雷特”的话来搪塞,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今天对黄宾虹的研究还远不能与他的成就相符。一、黄宾虹绘画人生黄宾

试论黄宾虹之“抽象山水”

夏绍毅

【摘要】:近代山水宗师黄宾虹在对古法的汲取和在自然的启悟下 大力推进了中国山水画的“抽象化”进程,其画面布局、笔墨结构、用墨特点等方面都形成了独具自身标记的“抽象语言”。其具有“内美”意蕴的“抽象山水”常令众多山水画家不得其解,尤其是与他同时代画家更是如在云里雾里,非常迷惑。本文试从黄宾虹的绘画人生出发,结合其存世山水作品,试论其“抽象山水”带给后学之启示。

关键词:黄宾虹;抽象山水;笔墨;

深度解读黄宾虹山水画(云田画论试论黄宾虹之)(1)

一、黄宾虹绘画人生

黄宾虹是古今山水画家中少有的阅历丰富学者型画家,在他近一个世纪的生命旅程中,虽然从事过不少职业,但他矢志不渝的唯有绘画。无论是做编辑、做教授或文物鉴定,还是开古董店、开墨厂、开荒种地等等都是为了“养画”,这可从他的《自述》中得以印证。他一生中经历的所有事,组成了他的丰富阅历,形成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见解,构建成了他的“内美”绘画理论,最终成就了他浑厚华滋,前无古人的山水画。黄宾虹是个为画画而活着的人,他把生命中的每一点体会都努力与画画联系。他看《道德经》,想到了“山水画与道德经”,用老庄孔子思想剖析阐释古人绘画理论;他在青城山中遇雨,坐看雨中山,惊呼得道,在雨中狂舞,如痴如癫;他看夜山,悟到 “月移壁”的画法。凡此种种,都说明他是个为中国画而殉道的人,绝不是个以画宣泄个人私情的人。

深度解读黄宾虹山水画(云田画论试论黄宾虹之)(2)

黄宾虹《西泠泛舟图》

一个只用心读黄宾虹画论,不动手学习黄宾虹画的人,是很难真正体会到黄宾虹山水的高妙之处的;同样,一个只埋头练习黄宾虹山水,不用心研究黄宾虹画理的人,也很难学好黄宾虹的山水。这两种人,虽天天与宾虹为伴,然终难入其堂奥,难得真谛。因为黄宾虹山水画,不仅有系统的理论,还有高超的笔墨技法,富含中国文化的深邃意境。他的理论是阐释如何将中国文化表现到中国画中去的独到认知和体会,有论技法的,如笔法墨法章法之类。而在他的著述中,更多的是讲中国文化与中国画、人与自然等形而上的东西。他用书法解释绘画,用“化蝶”说明学画的历程等等,所以说,无论你是只知理不知画,还是只知画不知理,都很难准确表达黄宾虹山水画的内涵。这或许就是我们研究黄宾虹的困难之处,诚然,我们可以用“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默雷特”的话来搪塞,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今天对黄宾虹的研究还远不能与他的成就相符。

二、黄宾虹“抽象山水”

黄宾虹的“抽象山水”,不是见什么画什么,也不同于一般国画家,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他有特定的“抽象符号”,所写的是他眼中的自然,有很大的主观成份。他善于把握山川大的轮廓,完全是为山水画的创作服务。他以现实为基础,但不受现实约束。他常说:“人不如自然伟大,自然不如艺术伟大。”便是这个道理。人不能创作自然,人可以创造艺术。人离开了自然,便像无源之水,人不应该做自然的奴隶,自然应为我所用,用不着的画之何益?完全是为了艺术的创造。参照他的作品,便可以知道先生作品“所之来”?既不是凭空想像,也不是死板的反映对象,而是心灵的创造,不仅写眼之前见,更重要的是写心之所想,才能“意在笔先”。黄宾虹八十岁以后,开始眼患白内障,至八十九岁,视力几乎完全消失。此时,他创作最勤,这是因为八十岁以前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播下的种子,现在是收获的时候了,他心中自有丘壑,不是写眼之见,而是写心之所想,凭感觉写。他笔力千钧,反复挥写,写出了奇迹,写出了为千古所无的风格。如果没有八十以前坚实的基础,八十以后,便不能凭感觉写,也无从写起。他的创作方法与前人不同,他同时画二、三十张画,一张放在一边,再画另一张。这样,使画完全干透。他用宿墨,笔不洗,使其像锥秃笔中锋:如“锥画沙”,笔可透纸。一层一层的画,先画干,后画湿;先画浓,后画淡,以至于清水点染,干、湿、浓、淡重用,看似乌黑一团,但经装裱,层层分离,其妙无穷;他善设虚,诚如郑珊先生所指授:“实处易,虚处难”,先生能深其妙。九十岁才把白内障医好,黄先生重见光明,也见到他自己所作的画,又惊又喜。他的大胆之作,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此时正值新政权成立,他满腔激情,声称:“虽年已九十,却还要从头做小学生。”又开始向更高的高峰攀登,可惜九十二岁便已逝世。他的理想未能充分实现,但可以交给后人去完成。

深度解读黄宾虹山水画(云田画论试论黄宾虹之)(3)

黄宾虹(百年巨匠)《拟赵之谦山水》

其实,黄宾虹一直都在诠释他的绘画“内美”思想。表现在他的山水画上,他不选择对比强烈、夺人眼球的绘画语言,本着“文以达吾心,画以达吾意,草衣藿食,不肯向人”的平常心作书作画。这种立意的本质反映了他不求闻达一心从艺的高尚情操,这是“内美”思想的本源。他在明窗净几下幽对古人,描绘自然景象,让笔墨唱主角,尽情挥洒。在他的画中,舍弃一切影响表现自然的人为事物,包括励志的故事、生动的场景、多余的亭台楼阁等,让自然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得到尽情展示。用他经过千锤百炼的笔墨,一笔一画展现出富含诗意、富含人间真情的自然之美。他追求一幅画虽初看一般,然能越看越有味,百看不厌的内在美,而不是一目了然、不耐细看的外美。

三、黄宾虹钟情“抽象山水”内因分析

(一)、“抽象山水”最能充分体现中国画之笔墨精神。

因为笔墨是中国画的本质,是中国文化延续过程中的重要载体,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顺着笔墨的痕迹,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作为自觉把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为己任的黄宾虹先生,重视笔墨,彰显笔墨,这是必然的。把笔墨作为阐述他“内美”绘画思想的主角是最合适的,而“抽象山水”是最能体现笔墨精神的载体。

深度解读黄宾虹山水画(云田画论试论黄宾虹之)(4)

黄宾虹抽象山水

(二)、“抽象山水”粗看不是特别美,需要悉心体会方可达到欲罢不能。

为什么黄宾虹的“抽象山水”画初看不觉得很美?因为他不希望别人看他画时,只在意他的外在美而忽视了他要表达的内美,所以他不仅尽可能地少画人造的东西,而且弱化解构具象的形,把山石树木、房舍人物等画成“似与不似之间”,形不似而神似,这是他有意为之,而不是技所不能。他的目的是表达事物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他认为本质的美、自然的美,其外表并不是光鲜亮丽的,须用心去体会才可能得到。

深度解读黄宾虹山水画(云田画论试论黄宾虹之)(5)

黄宾虹抽象山水

为何黄宾虹的山水画初看并不起眼,但越看越有味,引人入胜,百看不厌?因为他是用“写字的方法画画”,他能墨分七色,并用简单的点画层层叠加,加到浑厚华滋。他能把平常的场景,画得气韵生动,画得非同寻常。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他把中国文化的内涵注入到了笔墨中,每一笔每一画都饱含了他对儒释道的理解和追求。你想读懂他的画,就应该先去读懂他的画理,别无选择。

深度解读黄宾虹山水画(云田画论试论黄宾虹之)(6)

黄宾虹抽象山水

四、结语

黄宾虹全面继承、把握和发展了中国画民族艺术的精神,把中国画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他在古典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勇于突破,创立“抽象山水”,总结出“五笔七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艺术突破对于维持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力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点。只有突破才能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只有突破才能建立自己的学术地位,才能开宗立派,才能成为一代大家。光有继承是不够的,继承是基础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创造。我们学习黄宾虹重要的是学他的思想,研究他的“内美”学说,重视书法练习,重视文化修养,追根溯源,从画外求画。如果大家也能像黄宾虹先生一样,淡泊名利,潜心刻苦,那么,无论学到什么程度,都是有意义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