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武汉就能吃上武汉鸭脖(武汉人吃鸭脖子是这样来的)
不去武汉就能吃上武汉鸭脖(武汉人吃鸭脖子是这样来的)今天生意不错,小赚了一笔。收拾完家当,看到桌上有几根鸭脖子。那是客人不吃,要求给剁下来的。这天傍晚,武汉人汤腊九开始收拾桌子,土生土长的他在这条街上开了一家小饭馆。这件事还要从汉口的一条小路说起。在今天的汉口新华路旁、协合医院对面。曾经有一条小巷子,名叫精武路,它就是武汉鸭脖的发源地。这条路曾经紧挨长途汽车站,是一个城中村,南来北往、人口密集。百味的人生、一样的人间烟火气,充实着这里的每个角落。
武汉鸭脖子又火了!前天,在一场助力湖北的直播中,带货女王薇娅狂售51万份鸭脖。这一纪录,几乎包揽未来10天的产量
在享受美味之余,兴许有人会好奇,武汉为什么会有这种风味?该不会有什么历史典故吧。
也许大家看到一些广告文案,把鸭脖子描绘成:“清道光年间,一对勤劳的夫妻,一次偶然的……”。精明的商人,总能把一件普通产品赋予传奇色彩,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
没那么悠久,武汉鸭脖的兴起,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
这件事还要从汉口的一条小路说起。
在今天的汉口新华路旁、协合医院对面。曾经有一条小巷子,名叫精武路,它就是武汉鸭脖的发源地。
这条路曾经紧挨长途汽车站,是一个城中村,南来北往、人口密集。百味的人生、一样的人间烟火气,充实着这里的每个角落。
这天傍晚,武汉人汤腊九开始收拾桌子,土生土长的他在这条街上开了一家小饭馆。
今天生意不错,小赚了一笔。收拾完家当,看到桌上有几根鸭脖子。那是客人不吃,要求给剁下来的。
想想扔掉了可惜,卤一下留着自己喝酒吧。于是剥了皮,顺手丢到了自己精心调味的卤锅里。
第二天,午饭时的汤腊九,习惯性地喝起了小酒。想起来昨天卤的鸭脖子,就拿来啃了起来。咦?吃起来还“蛮有味”的,有骨有肉的“蛮有嚼劲”,拿来下酒太合适了!
一时灵光乍现!“何不作为新菜式推出去?或许会大受欢迎”。
结果和预想的一样,卤鸭脖子很快风靡起来。以致整条街的商户都有样学样,全部卖起卤鸭脖子来。
汤腊九是个热心肠,邻里街坊来学艺,他都会教给别人。街坊都不容易,还有不少是下岗工人。
来学艺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个叫周富裕的重庆小伙,就是现在“周黑鸭”的老总,这个留到后面再说。
汉味鸭脖子的兴起,拉动了产业、创造了就业机会,引起政府的重视。当时的区政府决定给予扶持,形成汉产品牌形象。
万事俱备,品牌名字也想好了,就以这条街的名字注册品牌,取名“精武鸭颈”。这个名字太棒了!有深度、有传播性。
就当大家信心满怀,跑去注册时,竞然发现这个名字被南京的一个人注册了!这个人在武汉看到鸭脖的商机,给抢先注册了。当头一瓢冷水!这的确让人懊恼,气愤!
经过交涉,甚至起诉,最终也没能把名字要回来。理由很充分---“精武路”不止你武汉这一条、也不只有武汉人会吃鸭子。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叫习惯了“精武鸭颈”的武汉人。去精武路买鸭脖子时,只能看到“精武路第一家”、“汉口精武”、“精武人家”的招牌,就是没人能取“精武鸭颈”四个字。
后来,随着城市升级,这一片也进入了拆迁改造。精武路被开发成了楼盘,卖鸭脖子的商户也分散各自为营了,吃鸭脖子的热度好像冷淡了一点。
庆幸,几年以后,“周黑鸭”异军突起,用先进的营销理念迅速占领了市场,并一举成为国际品牌。它的成功为“汉味原创鸭脖子”保住了名声。
那么,开头那个创始人汤腊九到哪去了呢?别担心,他现在是“九九鸭脖”品牌的老总。
商业的纷争异常激烈,但对平常百姓来说,也就是个茶余饭后的笑谈。生活本来就很简单的,就比如疲惫的时候,一瓶啤酒、一根鸭脖子,就足够快乐。
一个地方美食,就是一段市井人生、一个城市的文化缩影。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