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24岁战士为国牺牲(22岁为掩护战友牺牲)

24岁战士为国牺牲(22岁为掩护战友牺牲)有没有听诗人说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卢德铭生在富贵人家,自小学的是忠孝廉耻仁义礼智信。他的父亲只希望他把书念好,有出息就当个小官,没出息就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总之平平安安地过一生便是了。没想到他读书读得实在太好,16岁顺利考进成都公学,然后,便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三年后,正儿八经的书也不读,跟老父亲磨了半天嘴皮子,终于得到首肯,从四川长途跋涉跑到广州,成为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知道,那时要想如父亲说的那般不淌混水,要么当靶子被一枪崩了,要么低头做人唯唯诺诺。堂堂男儿,依仁蹈义,舍命不渝。他爱他的国,爱他的家人,既爱,便不容许任何的委曲求全。读书,平不了中国的乱,那就用刀枪说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在最坏的时代,总能遇见最好的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当我突然想起卢德铭,脑子里突然跳出这句话。他是儒雅的将军。一身笔挺军装,站在狼烟四起的国土上,身处生死

信仰

24岁战士为国牺牲(22岁为掩护战友牺牲)(1)

卢德铭烈士纪念碑

信仰的力量,如同寒夜中燃起的火苗,熊熊而燎原;他在寒夜最深重的时刻倒下,而他的同志,继续奔向曙光。

古来征战,几人还?

说战争,说保家卫国,说铁马冰河,说起信仰,在文字里,在银幕上。

其实,我们一无所知。

不知道军队排成一列在门口杀人时该不该逃跑,不知道院子后面突然倒下一位被血浸透了的军人,而家门口随时会被敌军闯进来时要怎么办,不知道写文章上街示威都是把脑袋系在腰带上的危险举动,上头的人说杀,就真的,全体屠杀。我们不知道太多太多,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我们所谓的宝贵的性命,在那时,比蝼蚁还贱。

我们谁也不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原来不是书本上干巴巴的几个字,而是用命换来的信。我们谁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一个时刻。于是,作为后辈,我们很难铭记当初的理想,只知道这仅仅是代表爱国罢了。卢德铭,就是那个伟大却很少为人熟知的将军,是我用输入法都一次找不到的将军。

24岁战士为国牺牲(22岁为掩护战友牺牲)(2)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在最坏的时代,总能遇见最好的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当我突然想起卢德铭,脑子里突然跳出这句话。他是儒雅的将军。一身笔挺军装,站在狼烟四起的国土上,身处生死难料的战场里,在朝不保夕的仓皇时刻,他依旧有他的风度。骨子里的高贵,多乱的时局也掩盖不了。彼时起义局势不明,麾下数千人,数千种心思,全压在他身上。悬崖求生,一步错,粉身碎骨。但他脊梁挺直,不卑不亢。文人的风骨,军人的铁血,他都有。文武双全,他便是。

心怀理想的少年,儒雅的将军

有没有听诗人说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卢德铭生在富贵人家,自小学的是忠孝廉耻仁义礼智信。他的父亲只希望他把书念好,有出息就当个小官,没出息就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总之平平安安地过一生便是了。没想到他读书读得实在太好,16岁顺利考进成都公学,然后,便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三年后,正儿八经的书也不读,跟老父亲磨了半天嘴皮子,终于得到首肯,从四川长途跋涉跑到广州,成为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知道,那时要想如父亲说的那般不淌混水,要么当靶子被一枪崩了,要么低头做人唯唯诺诺。堂堂男儿,依仁蹈义,舍命不渝。他爱他的国,爱他的家人,既爱,便不容许任何的委曲求全。读书,平不了中国的乱,那就用刀枪说话。

24岁战士为国牺牲(22岁为掩护战友牺牲)(3)

路途遥远,当时卢德铭晚到了些许,几经周折找到孙中山。他的入学推荐,是孙中山亲口许的。卢德铭一直是个十分优秀的人,才情与胆识能得中山先生赏识破例收入黄埔,在校时的聪敏与刻苦能让蒋介石特意向中山先生介绍,廖仲恺的追悼大会上,是他代表黄埔学生上台演讲。他20岁便上战场。20岁任连长,21岁任营长,22岁任团长,秋收起义任师长。战功赫赫。并且,不是扛大刀的小兵,是将帅之才,敢拼命,善指挥。“报效革命,义无反顾。”中山先生这回倒是没有看错。卢德铭是个言行合一的人。他是卢德铭,其实,名利、金钱、权势,他不是不能得到,可是,那一切,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种作为都变成利爪,要团结地主,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军阀讲和,与土匪妥协;要对人民疾苦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这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可是,他的生来就是正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满的,他满怀着家国与人民。

信仰的力量

卢德铭认识毛泽东的时候正在修水休整队伍,想参加起义却晚了一步没赶上起义队伍,留在修水 中央也没什么明确指示,颇有些不知前路几许的境况。毛泽东来得及时,他与毛泽东的想法一致,一见如故。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是毛泽东拉起的第一支队伍,部队改编自卢德铭率领的警卫团。卢德铭任师长。那时的毛先生还没有坐到第一把交椅,说的话谁都敢驳上一驳,想以退为进放弃长沙在山旮旯搞工农武装,卢德铭手下的兵将,并不是都认可的。但是卢德铭认可,卢德铭当即压下反对声音,支持毛的主张,进军井冈山。有时候会羡慕这种情谊,战火连天,大家除了信仰别无所有,说相信,就是真情实意的相信,可以将后背放心地交给对方,出生入死,一句朋友便可。人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刻,特别纯粹,可以共患难,多苦都能牵着手咬牙走过。不知道同富贵的时候还能不能如初,在拥有些什么的时候,同甘是比共苦难上百倍的事情。但纵使日后陌路,彼时彼刻,应是他们一生铭记在死前会拽在手里的记忆。

24岁战士为国牺牲(22岁为掩护战友牺牲)(4)

卢德铭烈士家书

以后的事情,卢德铭都没有参与。为了掩护战友,战场上他挡下了那颗致命的子弹,他的生命就此定格了,他才22岁。他只有22岁。河山未定,何以家为,战乱未平,何处为家。自20岁从黄埔毕业,他一直没有回过家。卢德铭家中,有父亲母亲,有兄嫂侄儿,他一去不归,音讯全无。战争形势风云变幻,希望绝望不知道层层叠叠了几重。他们一直都在等他回家。

战火未平,何以家为

和平年代说家国,但战火连天的时候,说国家。卢德铭未对父母尽孝,也实在谈不上对家人尽责。先国后家,是他的取舍。在四一二之前,他一直往家里寄家书。后来为保护家人,不再联系。从离家到断了联系,数年时间,他写的家书只能搜到寥寥几封,只能看到其中寥寥数语。言语平实,全然没有了在中山先生面前的挥斥方遒,就只是家中招人疼的小儿子,轻轻地说今天胜利了,心里高兴,今天哪位战友牺牲了,心里不是滋味,今天得到谁的帮助,心里感动,今天想家了,被战友打趣。铮铮铁骨下,是柔软的心肠。一字一句里,尽是深情。他放在心上的东西真的不多,除了让他铁马银枪的国,就只有让他魂牵梦萦的家。他尽力让家人知道他的生活,就像他还在身边。尽力让自己多与家人联系,就像他们都在他身边。

24岁战士为国牺牲(22岁为掩护战友牺牲)(5)

印象很深的是他交代家人对娃娃亲未婚妻说的字句,“如果瑞勤真要等我,则我对她有几点要求:一要读书;二要革命;三不要缠脚。”他真的是一个很温柔的人罢。若她愿意,回来,就娶她。若回不来了,也希望她是一个脊梁挺直的中国人。虽说上了战场便是半个身子踏进阎罗殿,但真的没有料到,是在他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刚要豪情满怀地开始实现理想的时候。卢德铭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抢救伤员。他身骑白马,还在指挥队伍撤退。《建军大业》里,卢师长盖着中国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身边有战友,有知己,想必也有牌有碑。如此,是后人对先辈的一点心意罢。卢德铭一人一马带领一个连冲出掩护部队撤退,敌人攻势猛烈,卢德铭右胸中弹,从马上摔下。他走时,身边只有一个素未谋面的农民,一个战友也没有。农民这样对儿孙说,骑白马的军官当时牺牲在后门口的杂物边。农民怕敌人抢他的遗体,将他葬在一片茶林中。

理想,九死不悔的赤子之心

事实却是直到1977年,才有人来确认当年牺牲的军官的身份,才有人为他立碑。他无儿女,名声也不大,没什么人给他上一炷香敬一杯酒。终究,太过凄清了。卢德铭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恍然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战友的感恩,有瑞勤的爱,与周围无数同志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如今,这片茶林中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为了理想,为了信仰,抛头颅洒热血不死不休的故事会不断地书写,但他,是最壮阔恢弘最热血惨烈的一章,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心无旁骛,一片赤诚,灼灼如日光。想起琅琊榜里的一句,他是金陵城里最明亮的少年,有着一颗九死不悔的赤子之心。他永远是那样的鲜衣怒马,永远的干净纯粹。时间最是粉饰太平,再深的刀口,到最后也不过是一道伤疤,不鲜活不疼痛。所以需要有人时常将这道疤痕撕开,在痛觉扼住意识的边缘揪着人们的脑袋,让他们好好看一眼,血是热的。那不是故事,是真正的血肉与灵魂。

万古如长夜,多的是即便马革裹尸也未能名留青史的无名英雄,多的是等不到家人一生挂念至死不忘的可怜人,多的是填在历史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将士。虽然知道无关乎值不值得,但看着现在所谓太平盛世之下,还是会自愧不已。何德何能,担得起这么多的理想与性命。所以,会希望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不要辜负了洒在这片土地上的鲜血。

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德行兼备、铭记使命”

24岁战士为国牺牲(22岁为掩护战友牺牲)(6)

让我们铭记英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