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八大山庄(一家出了三进士)
康熙年间八大山庄(一家出了三进士)2004年的竹竿汇旧貌热闹繁荣的商业街,似乎是竹竿汇留给大家的共同印象。据张峰研究,1911年,清末南洋公学兵学教授,民国初任上海公安局长兼全国公路管理局长徐锡之在竹竿汇9号创建松江电灯厂,翌年送电,直至1959年6月1日电厂停止发电;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门外大街和竹竿汇开设有民生、江生化学工业社2家,主要生产双喜牌、四福牌牙膏(牙粉)和雪花膏、香水、生发油等日用化妆品,年产10万件左右,远销江浙沪一带及中国香港地区;20世纪50年代竹竿汇出现了家庭制皂工业社;1985年,竹竿汇16号成立了上海亨灵针织厂,隶属县供销社,主要生产兔毛衫、羊毛衫,年产量10万件。康熙为何造访竹竿汇?这里就牵出来竹竿汇曾经的老宅主人一家出了三进士的故事了。王顼龄是清代“朝堂元老”,自从32岁考取进士在京为官起,为官50年。雍正当皇帝时,他已82岁高龄,数次乞求归老还乡,可雍正皇帝一再挽留,直到84岁病死于任
竹竿汇位于岳阳街道谷阳路西侧,原护城西岸。《松江地名志》对于竹竿汇是这样描述的:“南起松汇中路、北至日晖桥,与中山中路北侧黑鱼弄相对。长约433米,宽2~3米,弹石路面。”这里是居民区干道,旧时曾为水运码头,两侧广设茶馆、酱园、鸡鸭行以及各类店铺。1992年起实施老城改造,逐渐被拆除。
2004年的竹竿汇旧貌
那么如今的竹竿汇又是怎样一番面貌呢?松江历史地理爱好者张峰用大家熟悉的建筑做了说明:“竹竿汇北段遗址位于平高世贸中心;中段遗址位于鹿都国际商业广场的停车场,市民熟悉的沃尔玛就在这里;南段遗址位于鹿都云间名门苑。”如果用一句话来介绍竹竿汇,张峰更喜欢用一句通俗易懂的,“大清皇帝康熙都来过两回呢”。据其研究,位于竹竿汇的赐金园为清康熙朝司农王鸿绪(1645-1723年)祖宅,康熙帝于1705年3月29日游此园,御书“松竹”二字。1707年3月16日,康熙又驻跸该园。赐金园的遗址就位于现在的鹿都云间名门苑。
2004年的竹竿汇旧貌
康熙为何造访竹竿汇?这里就牵出来竹竿汇曾经的老宅主人一家出了三进士的故事了。王顼龄是清代“朝堂元老”,自从32岁考取进士在京为官起,为官50年。雍正当皇帝时,他已82岁高龄,数次乞求归老还乡,可雍正皇帝一再挽留,直到84岁病死于任上。死后皇帝亲下诏书哀悼,停朝一天,并下令凡出其门下的官员都要素服持丧,各部院汉人官员都要去祭送,并赐葬、赐谥文恭,极尽哀。王鸿绪是王顼龄之弟,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廷试获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至工部尚书。曾入明史馆与张玉书等共主编纂《明史》,是《佩文韵府》修纂之一,一生精于鉴藏书画。王九龄是王鸿绪的哥哥、王顼龄的弟弟,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少年时就以擅长诗词名于世,是清朝著名诗人。
2004年的竹竿汇旧貌
一家出了三进士,也有说法称“竹竿汇”的名字与此相关,“进士屋前旗杆高耸”,故名竹竿汇。松江历史研究学者钱明光否定了这一说法:“进士家门口的旗杆都是用木头做的,不是竹子,竹竿汇的来由还是与农民常常汇集于此出售竹子而得名。”古代江南以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王府门前客船多,竹篙更多,竹竿汇的名字或许也与此相关。
热闹繁荣的商业街,似乎是竹竿汇留给大家的共同印象。据张峰研究,1911年,清末南洋公学兵学教授,民国初任上海公安局长兼全国公路管理局长徐锡之在竹竿汇9号创建松江电灯厂,翌年送电,直至1959年6月1日电厂停止发电;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门外大街和竹竿汇开设有民生、江生化学工业社2家,主要生产双喜牌、四福牌牙膏(牙粉)和雪花膏、香水、生发油等日用化妆品,年产10万件左右,远销江浙沪一带及中国香港地区;20世纪50年代竹竿汇出现了家庭制皂工业社;1985年,竹竿汇16号成立了上海亨灵针织厂,隶属县供销社,主要生产兔毛衫、羊毛衫,年产量10万件。
2004年的竹竿汇旧貌
竹竿汇街上还有所学校,就是中山小学分部,前身为竹竿汇初级小学,校址在竹竿汇街中段峰泖村1号,创办于1940年,抗战胜利后改名峰泖小学,后又改称谷阳镇第三保国民小学、岳阳镇第十保国民学校、峰泖村国民小学。1951年复名峰泖村小学。“文化大革命”时称红卫小学,1981年迁入松汇路新校址,定名松汇小学。1993年7月,与中山小学“撤二建一”后,成为中山小学分部,校址在松汇中路401弄13号。
关于竹竿汇街上生活的片段,松江农民书研究者汤炳生老师在他的文章《心中的竹竿汇》中有过描述。竹竿汇的南头拐弯往东,有一家酱园店,围墙高大,大门朝向西南,门楣上有“茂丰酱园”的字样,店主是无锡人,主要经营酱菜、酒类、酱油。在庙前街接中山中路西侧的拐弯处,也有一家酱园,名为“永兴酱园”,是一幢西式二层楼,临街有个北阳台,后来这儿成了糖果店。此外这里还有毛竹行、染坊、豆腐店、茶馆等,非常热闹。后来,随着码头转移,市面逐渐冷落。进入21世纪,竹竿汇被纳入了城市改造规划,几百户居民分散安置,这里很快就建造了如今的高楼大厦。
■文 牛立超 ■图 通讯员 周平
■栏目责编 陆佳
■栏目主编 周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