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个商品的市场价值分析(商品价格市场变动分析模型的解构与重建)

一个商品的市场价值分析(商品价格市场变动分析模型的解构与重建)那么,并不基于任何的价值理论根据,马歇尔是否果真构建完成了能够科学阐述商品的价格形成与变化的一般性基本原理?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劳动价值论科学内涵的辩证与拓展》一文的所有思考和论述,以及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阐述也将必定是毫无必要的多余;因为经济科学中探究、构建商品价值理论的最根本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科学的论证和阐释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所以,马歇尔创建的所谓均衡价格理论,并不是基于不同商品与单位货币物各自包含的价值量的数量关系,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比较确定它们相互之间的交换比例关系的理论逻辑,推导建立形成的商品价格理论。在《劳动价值论科学内涵的辩证与拓展》一文中,我们通过论证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劳动价值理论,已经充分阐述了基于劳动量作为交换价值实体,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同时完成了有关劳动价值论逻辑自洽性的科学论证。当今世界经济学普遍流行和讲授

商品价格市场变动分析模型的解构与重建

摘要:现在世界经济学普遍流行和讲授的马歇尔创建的均衡价格理论,并不是基于不同商品与单位货币物各自包含的价值量的数量关系,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比较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交换比例关系的理论逻辑,推导各种商品市场价格形成的基本原理。该理论模型实质仅只是分析和讨论商品的价格与其供、需数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商品价格市场变动关系的分析模型工具。而且,因为该模型工具构建中忽略、且颠倒了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数量市场供需变动因素相互影响的主次关系,以及错误理解、定义了理论模型中“其他条件”的内涵,以至该理论模型的论述分析和逻辑推理存在低级错谬、根本性矛盾。鉴于此,最终我们将基于劳动价值论,重新构建一个严谨、科学、且更为合理有效的商品价格市场变动分析模型。

关键词:商品价格 思想根源 均衡价格 新几何分析模型

一、引言

在《劳动价值论科学内涵的辩证与拓展》一文中,我们通过论证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劳动价值理论,已经充分阐述了基于劳动量作为交换价值实体,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同时完成了有关劳动价值论逻辑自洽性的科学论证。

当今世界经济学普遍流行和讲授的是阿尔弗里德▪马歇尔创设建立的均衡价格理论:象限上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商品供给数量曲线,和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商品需求数量曲线相互交叉组构形成的几何分析模型。

基于该商品价格理论的基本逻辑,市场上所有商品的市场价格,都是各种商品市场上各自相对应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变动,在众多已知的不同价格水平中选择决定的结果。

所以,马歇尔创建的所谓均衡价格理论,并不是基于不同商品与单位货币物各自包含的价值量的数量关系,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比较确定它们相互之间的交换比例关系的理论逻辑,推导建立形成的商品价格理论。

那么,并不基于任何的价值理论根据,马歇尔是否果真构建完成了能够科学阐述商品的价格形成与变化的一般性基本原理?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劳动价值论科学内涵的辩证与拓展》一文的所有思考和论述,以及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阐述也将必定是毫无必要的多余;因为经济科学中探究、构建商品价值理论的最根本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科学的论证和阐释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

或者,是否类似哲学中“白马非马”的思辩,“白马”是特殊、是属的范畴,“马”是种、一般的范畴,“白马”并不能完全等同于“马”。所以,“商品均衡价格”与“商品价格”,前者是特殊、是属的范畴,后者是种、一般的范畴,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但却并不能够完全等同;那么,阐述商品均衡价格的特殊性理论,也就并不能够完全等同于阐述商品价格的一般性理论。

或者,基于劳动价值论阐述的商品价格理论,与马歇尔的均衡理论之间,是否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是否可以实现某种形式的借鉴、互补、或结合的可能?

据考证,公元前3000多年的古埃及,黄金即被作为了计算的货币。考古发现也证实,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的夏朝,也已将海贝作为了货币。所以,人类以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反映商品交换的比例、形成商品价格形式的事实,至少应该有了四、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样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期间,古今中外都涌现出了许多关于商品价格的思想和论述,或许通过一些必要的回溯和反思,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理清思路,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辨识、思考《劳动价值论科学内涵的辩证与拓展》文章中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发展重新阐述的商品价格理论,与现代流行的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各自的是非、真伪,最终作出科学、公正的有关取舍的判断、或发现整合的可能,推动经济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二、人类历史上关于商品价格的一些思想与理论

(一)我国古代关于商品价格的一些理论与思想

何炼成(2002)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价格十论》文章中,考证了自公元前1000多年周文王时代以来,我国古代文人学士、思想家关于货币与商品价格的一些思想论述,总结归纳竟有十余种。

周文王在《告四方游旅》中有论,“四方游旅,旁生忻通。津济道宿,所至如归。币租轻,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资贵贱,以均游旅,使无滞”(《逸周书·大匡》)。这里有关于货币度量衡创新的思考,认为通过发行大面额和小面额货币(不同重量规格的大小金属货币)并行结合的方法,能够方便商人、游者携带、交易,促使各方通畅;同时,阐述了随着货币重量的变化,商品市场价格发生相应变化的思想。

公元前(475-221)战国时期的《管子》有论“聚则重,散则轻”“少或不足则重,有余或多则轻”,还有论“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前者论述货币数量的变化对于商品价格的影响,后者则论述了货币重量(即货币内含价值量)的变化对于商品市场价格的相应影响。

又比如,据《荀子·法行》记载,孔子的高足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有论,“君子之所以贵玉轻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耶!”。这里论述的其实就是关于商品的稀少性、或供需数量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供、需论思想。

又比如,唐朝的思想家陆贽(754年-805年)在《陆宜公奏议全集》中论述,“物贱由乎钱少,少则重,重则加铸而散之使轻。物贵由乎钱多,多则轻,轻则作法而敛之使重。实乃物质贵贱,系于钱之多少;钱之多少在于官之盈缩。”这些论述则是典型的货币数量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货币数量论思想。

还有平粜论、积著论等等(何炼成,2002)。这些有关商品价格的论述、思想,分别从商品供需数量、货币供需数量、币制度量衡等多种因素不同原因的变动对于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作用进行了阐述、说明。它们相比仅只是分析、考察商品价格与商品数量变动相互影响关系的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显然要全面、且更接近现实一些,思想年代也要久远许多。

(二)西方关于商品价格理论的早期思想

大约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著作中,在第五卷讨论“公正”问题时,阐述了他关于交易、关于商品价格应该如何决定的数理和社会伦理层面的思考:“所以,公正的也就是守法的和平等的;不公正的也就是违法的和不平等的”,“…现在建筑师必须得到鞋匠的鞋,同时也必须把自己造的房子给鞋匠。如果在这两种产品之间确定好了比例等式关系,并且两个人都相互回报,那么我们刚才提到的结果就可以实现。否则,这种交易就将是不平等的和不能持久的。…总起来说,发生在两个不同的、不平等的人之间,而他们必须在交易上达到平等。所以,所交易的东西必须是可以以某种方式比较的。”“所以,货币是使得所有物品可以衡量和可以平等化的唯一尺度。因为,若没有交易就没有社会,没有平等就没有交易,而没有衡量的尺度也就没有平等。”(亚里士多德,2003)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阐述了,商品交换只有在可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定的交换比例关系实现平等交换,才能够实现公平、公正,才能够持久、广泛的推广延续的基本思想。亦即,商品交换比例(商品价格)的确定,是否公平、公正是交换者的共同伦理诉求,且人们为了实现这样的共同愿望,必定会在所有的商品之间确定一种可比较的依据、标准,并据此建立不同商品平等交换的关系,最终确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比例。

而且,他以为,货币是所有商品可比较的共同基础、交换中介,通过货币的衡量,不同商品之间能够建立等同的交换比例关系,实现相互间平等、公正的交换。

可是,所有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关系又是依据什么样的共同基础确定的呢?或者,货币为什么能够、且如何能够成为所有商品可比较的共同基础呢?所以,亚里士多德虽然阐明了人类商品交换行为中必须依据的数理和伦理逻辑基础,但是,他并没有最终探究明确,建立这些关系的前提、所有商品可比较的共同基础究竟是什么。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有论述,亚里士多德只是考察了商品的货币价值形式,并没有更深入的探究货币能够作为交换中介、衡量的工具,是因为它所代表、衡量的是商品包含的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劳动量。劳动量才是所有商品可比较的共同基础、根本。

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在《神学大全》中阐述了“公平价格”学说。“公平价格”观念最早由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提出,后来,中世纪著名神学家、阿奎那的老师亚尔贝兹·马格努(1193?-1280)作了深入阐述。马格努认为,“公平价格”是与物品生产商耗费的劳动相等的价格,按照劳动耗费比例进行交换,双方都不吃亏,才是公平的。阿奎那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也认为劳动耗费是公平交换的依据。同时,他还认为,其一,“公平价格”与不同阶级的生活条件相适应,同一物品依据不同阶级的生活条件确定的不同价格也是公平的;其二,物品因为供给和需求数量关系的变动确定的不同价格也都是公平的;其三,由于不同场合人们对物品的有用性、效用的评价不同形成不同的“公平价格”(马涛,2020)。

那么,这些不同原因决定的“公平价格”是否有共同的基础、以及它们之间是否有着怎样的联系——阿奎那并没有明确阐述。而且,他也论述了货币应该具有确定的内在价值,并且这样的内在价值可以由君主的主观确定,可是,这样的内在价值究竟是什么呢?依然没有最终的答案。

西方重商主义末期,威廉·配第在其《赋税论》中,也阐述了类似商品的价格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思想,在他这里,似乎就将劳动量和劳动时间等同了起来,并且阐述了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成反比例的观点。比如,“自然价值的高低,决定于生产自然必需品所需要人手的多少。谷物的价格,在一个人能生产十人所需的谷物的时候,要比一个人只能生产六人所需的谷物的时候,来的低廉。……一百个农民所能做的工作,如果由两百个农民来做的话,谷物价格就会上涨一倍”(威廉·配第,1981)。不过,也仅此而已。他并没有更深入明确阐述和论证,劳动量、或劳动时间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够决定商品的价格。

(三)西方现代商品价格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这部著作的出版,开创了人类经济科学理论研究的全新时代。不仅在于他非常明确地区分和阐述了“价值”一词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种不同的含义,并由此提出了关于商品交换价值确定的依据、衡量尺度的问题,亦即关于商品价格形成原理、及其本质问题的探究与讨论。还在于他在这部著作中,系统地明确阐述了社会分工、自由市场经济、政府职能的经济学性质、利润、社会分配等现代经济科学的基本内容、主要理论范畴。所以,斯密应该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创者、奠基者,此前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等则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此后马歇尔和凯恩斯则应该分别是现代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者、创始人。

毫无疑问,斯密也是现代商品价格理论的开创者。而且,他最先明确地阐述了劳动量是商品交换价值本质、衡量商品交换价值尺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后来的李嘉图和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因而他们共同被视为劳动价值论的奠基者。但是他们其实都没有基于劳动价值论系统、完整地阐释商品价格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虽然在《资本论》中,非常明确地肯定劳动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唯一源泉,且深刻的阐述了人类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交换价值的劳动二重性,阐述了“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生产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而这都是人类劳动” 等思想,极大地丰富、完善了劳动价值论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之上,他创建形成了包括货币理论、资本的生产和积累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地租理论、资本主义的社会再生产与危机理论等等政治经济科学的重要理论成果(卡尔▪马克思,2016)。但是,他并没有基于劳动价值论对于商品价格的形成问题作更多的阐述,他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学说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剥削的本质、和运动的规律。

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瑞士的瓦尔拉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国民经济学原理》、《纯粹经济学纲要》等著作中,分别阐述了各自特色的效用价值论观点。

他们都认为,商品的交换比例、市场价格,是依据不同商品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效用量的大小、或程度的不同,比较确定的市场结果。只是,尽管都被归类于效用价值论学派,但是他们关于何为效用却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或定义,比如或认为效用是幸福、快乐等的欲望满足,或者认为效用是稀少性等。而且,关于商品效用的计量,他们有认为应该以基数方法,也有认为应该以序数方法,各自不同。

总之,关于效用价值论效用的本质,效用的同质性问题、可比性问题、可计量性问题等,至今还存在各种不同理解和争议。不过,作为效用价值论学说,它们还共同隐含着的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逻辑障碍:既然商品交换者以获得、交换到更多、或不同的稀少性等的欲望满足的效用为目的——如果自己的商品的稀少性、或带给自己的欲望满足,与其它商品的稀少性、或能够提供给自己的欲望满足完全相同、相等,那还需要交换吗?那么,非相等价值量交换、或非相同性质价值(效用)交换就必须是他们所有不同效用价值论共同的现实和理论逻辑前提条件。如果是这样,在两种商品交换的活动过程中,人们绝无可能依据所谓的效用因素建立两种商品之间相互平等的比较关系,由此,也就不可能依此确定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同时,也完全不可能据此评判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是否公平、公正。因此,他们并没有、也完全不可能基于该价值学说科学、合乎逻辑地阐释商品价格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

不过,尽管如此,他们的效用价值论学说和马克思等的劳动价值论学说的理论逻辑却是一样,都是基于所有商品的价格形式(交换价值)都对应有相同的价值实体的基本理论认知,并因此判断市场上人们就是依据不同商品包含的这样价值实体数量、或程度的比较,确定不同商品相互的交换比例、以及与货币的交换比例,形成商品的价格水平。

三、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的思想逻辑与现实意义

英国人阿尔弗里德▪马歇尔在1890年完成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创设建立了均衡价格理论:象限上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商品供给数量曲线,和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商品需求数量曲线相互交叉组构形成的几何分析模型。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价格水平就是由在这样的几何象限上两根曲线的移动、或曲线上点的滑动决定,这也就是现在世界经济科学中普遍流行和讲授的阐释商品的价格形成和变化的一般性原理。

很显然,马歇尔这样的价格理论并不基于任何价值理论的基础,亦即,他并不是如此前的效用价值论学说和马克思等的劳动价值论学说一样,认为商品的价格是市场上人们依据不同商品包含的某种价值实体数量、或程度的比较,确定不同商品相互的交换比例、以及与货币的交换比例形成的结果,人们据此判断各种交易是否公平、公正。

在这部著作,马歇尔论述,“一个东西的价值,即在任何地点和时间用另一物来表现的交换价值,就是在当时当地能够得到的并能与第一样东西交换的第二样东西的数量。因此,价值这个术语是相对的,表示在某一地点和时间上的两样东西之间的交换关系。”(阿弗里德▪马歇尔,2013)。

可是,两样东西相互交换的数量关系是依据什么确定的呢?这才是商品价格理论的核心。

马歇尔有论述,“较早的经济学定义把经济学说成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科学。后来的经验表明,分配问题与交换问题密切相关,将它们分开来研究是否有利,实在令人怀疑。不过,有很多关于需求与供给关系的一般性推论,这种推论被用来作为有关价值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起着基本骨干的作用,使经济学推论的主体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而且,他还论述,“经济学家日益相信,在分析那些决定交换价值的原因时,李嘉图的过于注重生产费用方面的研究实属有害。因为虽然他和他的主要追随者知道需求的条件与供给的条件对决定价值同样重要,但他们都没有十分清楚地表达出这一点”(阿弗里德▪马歇尔,2013)。

这些论述其实透露了马歇尔的基本观点,即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关系在决定反映不同商品相互交换数量关系的交换价值中,发挥着根本的、“基本骨干作用”。且他认为,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也认识到了这些,只是没有清楚表达;他还认为,后者过于注重生产费用方面的研究,这是有害的,当然,也是不科学的。

那么,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关系如何决定不同商品的相互交换的数量关系呢?

马歇尔认识到,“效用被当做是与欲望或需求有关的术语。我们已经说过,不能直接衡量欲望,而只能通过欲望引起的外部现象进行间接衡量”;所以他推论出,“某物对任何人的边际效用,是随着他拥有此物数量的每一点增加而减少的”,这样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这样,他并没有沿袭此前效用价值论者力图直接比较不同商品带给人们不同的效用(价值)量,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传统思路。而是非常巧妙、独创性的依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推断出人们愿意支付的商品“边际需求价格”递减的现象,并据此编制“一个人的需求表”。

“为了完全了解对某物的需求,我们必须确定在此物可被供应的每一种价格上,一个人愿意购买多少。如某人对茶的需求情况,可以用由他愿付的价格表,即他对不同量的茶的几种需求价格非常清楚地表明。这个表可称为他的需求表。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他会购买:每磅50便士时——6磅,每磅40便士时——7磅,每磅33便士时——8磅,每磅28便士时——9磅,…”(阿弗里德▪马歇尔,2013)。

依照马歇尔的论述,他似乎表达这样一种观点:他所谓需求表上的商品价格,完全是由商品购买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即依据作为消费者的“我愿意”决定的。

这显然只是表面的假象。

在这样的需求表中,消费者只是在商品的供给者确定的他们提供的商品不同价格水平中,“我愿意”地确定了相应的购买数量而已。

可是,在这样的需求表中,商品的供给者提供给消费者的不同价格水平是依据什么确定的呢?马歇尔并没有作任何的解释和阐述。可是这个问题在这样的需求表中如此重要,因为只有在商品的供给者能够事先知道并提供出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时,消费者才会有了可依据作出相应不同消费数量的可能。此亦即表明,马歇尔编制的这样的需求表,必须建立在商品的供给者事先业已经非常清楚明白如何确定商品的市场价格的技术、或秘密的前提下才有现实的可能、或意义。

依据完全相同的规则和思维逻辑,马歇尔编制了所谓的供给表,并据以推导出了象限上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这样,代表商品价格变量的纵轴与代表商品数量变量的横轴组成的象限上,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和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相交于一点,组构形成的几何分析模型,即就是我们现代经济科学商品价格理论的雏形。

依据马歇尔的价格理论,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价格就是由这样的几何分析模型演绎推理决定、或依据其中的原理的演绎推理决定的结果。

作为一种阐述商品价格如何形成的基础理论,很显然应该、也必须能够揭示古今中外任何市场上任何商品的交换者制定、确定相应交换商品的价格的机制和原理。

可是,一方面,现实如此显然,并不是每一个商品交换者都具备编制马歇尔这样几何分析模型的知识和能力,甚至极有可能也并不具备经济学理论家们这样的耐心,那么,他们是如何确定商品的价格的呢?更何况,直角坐标系象限数学工具是17世纪的笛卡尔的创造发明,在此之前人类两、三千年的历史里,人们又是如何确定出商品的价格数值的呢?

另一方面,商品的市场价格或许是市场的整体反映,但它们的基础、或存在前提是每一个商品交换者的现实交换行为。当两个商品交换者进行商品交换时,他们根本无法、也根本不需要知道各种商品的市场需求、供给关系,也就能够确定不同商品相互交换的数量比例关系,形成商品的价格。作为个体消费者,我们也都并不曾有过是在编制完成自己的需求表以后再决定与一种商品的交换的经历;我们也不曾见识过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在统计完成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于它的需求数量之后,再被决定具体价格数值的现实事例。既然是研究、讨论商品价格如何形成的科学理论,那么,作为理论成立的基本依据、条件,必须对应现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首先必须直接面对每一个商品交换者进行交换时的现实场景。

作为阐释商品价格形成、变化基本原理的科学理论,即在于探究在这样的生产、生活现实场景中商品交换者确定商品价格的心理动机和依据。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很明显完全脱离了这样直接、坚实的现实基础。

马歇尔显然没有真正理解和透彻认知,市场上人们确定商品交换价值、商品市场价格时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寻求公平、公正结果的根本伦理诉求,并不是某种效用的心理满足,而是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

而且,因为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科学阐释商品价格形成基本原理的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并不基于任何的价值理论基础,因此该理论并没有阐明货币作为商品衡量的工具、交换的中介,它们究竟衡量、计量的是商品包含的怎样性质的具体内容,或怎样的具体特征属性。

所以,直至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如今,即使是我们当今世界经济科学领域的所有理论研究专家、学者,亦是不能够明确的肯定、或完全清楚,我们现代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核算、统计的经济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以及,亦是无法完全了解,同样作为商品衡量工具的不同国家货币,市场上人们确定它们相互交换比例、或换算比率应该遵循怎样的科学依据。

所以,现代经济学才会存在有索洛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拉姆斯-卡斯-库普曼斯模型等不同派别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以及,才会存在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国际收支决定论、货币供求决定论、资产组合决定论,等各种不同的汇率理论。

他们各自阐述着不同的理论学说,却始终无法形成完整、确定的一致性意见和答案。所谓的理论创建似乎转变成了类似科学理论研究故事的剧场表演。

四、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的三大根本谬误、或基本逻辑矛盾

(一)倒果为因的谬误

在以上关于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构建思想的考察中,我们业已辨明,作为绘制形成构建其均衡价格几何分析模型上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供给表和需求表,必须基于已知商品的不同市场价格的前提。

比如,马歇尔在设定茶叶商品销售商能够确定出每磅茶叶为50便士、40便士、33便士等不同价格时,消费者才有可能据此作出相对应愿意购买的茶叶数量,6磅、7磅、8磅。

而且,他并没有论证、或说明,茶叶销售商基于怎样的依据将每磅茶叶的市场价格定为50便士、40便士、33便士,而不是5便士、4便士、或3便士呢?为什么消费者愿意接受销售商确定的价格,并确定不同的数量,商品的供给者和消费者又如何判定任意一种价格水平是否公平、公正呢?

就这样,在事先确定已知的商品众多价格数值中,通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不同变动,选着出一个能够满足市场上商品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相平衡、或相等时对应的价格数值。一个事先就确定已知的商品价格数值。

可是,依据建立科学理论的基本逻辑,既然需要建立研究商品的价格如何形成、如何被决定的商品价格理论 那么 毫无疑问 在建立完成任何形式商品价格理论之前 商品的价格水平首先必定是一个完全未被确定的未知数、不可知变量。

但是 正如我们知道 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几何分析模型向右上方倾斜的所谓供给曲线,和向右下方倾斜的所谓需求曲线 都分别是、且必须是依据已知消费者和生产者各自“我愿意”的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 以及已知这些已知的不同价格水平分别对应着的市场上该商品的不同供给数量和不同需求数量的数据资料 编制的供给表和需求表绘制而形成。

事实如此清楚、确凿 这分明还在没有讨论、研究建立完成商品的价格如何形成、如何被决定的商品价格理论之前 就已经把商品的价格因素设定为已知变量 并当作了该商品价格理论模型建立完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性依据。

大哲学家尼采在其《偶像的黄昏》中曾总结出人类的四大谬误,首先即是 “ 混淆原因和结果的谬误——再也没有比倒果为因更危险的谬误 我把这个谬误称作理性真正的堕落”。

依据这样的标准 现在全世界经济学教科书中讲授的马歇尔的商品价格的供、需几何分析模型理论 岂不正是一个倒果为因的谬误 一种理性的堕落?

(二)“白马非马”思辨认知的谬误

公元前325~250年间,我国战国时期赵国思想家公孙龙就曾著有《白马论》的思想名篇,思辨、论证“白马非马”的著名哲学命题。其认识论意义在于,科学地思辨和阐述了人类认知科学体系中,关于概念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认知的客观事物的类与属的关系,概念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事物的一般性和个别性的区别和联系。总之,“白马”与“马”,是种与属、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它们既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并不能够完全等同。

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的核心、或本质内涵是,能够促使实现整个市场上某一商品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相等的商品市场价格。而商品价格理论的核心、或本质内涵,却应该是阐释能够公平、公正地反映任何个体的消费者在确定不同商品交换比例时各自利益得失的根本依据、内在的一般性规律——这与商品的市场供给和需求数量并没有直接联系,甚至可以毫无任何联系。

商品价格理论是阐释和反映所有商品交换比例关系——所有商品交换价值形成规律的一般性理论,其下曾经被区分为公平价格、自然价格、生产价格,以及均衡价格等不同价格类型。所以,马歇尔的商品均衡价格与商品价格是事物的种与属、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两者有联系,但并不能够完全等同;那么,马歇尔阐释均衡价格的理论,也并不能够等同于阐释商品价格形成原理的一般性理论。

这就好比社会上盛行的各种选秀 比如“足球宝贝”的选拔:在众多年轻俏丽的女性中 通过海选、半决赛、决赛等方式和程序 选拔出能够被更多爱好足球的先生、女士们认可和接受(实现某种认知和认可度的社会均衡) 能够代表某时某地足球运动的形象,完美呈现最广大球迷心中神圣而无限美好愿望的“足球宝贝”。但是 这样整个选秀过程,淘汰、晋级方式等的设计 究其实质 也仅只是如何实现选拔出能够达到某种审美认知和认可度最大社会均衡的“足球宝贝”的选择机制;而完全不可能当作研究、探究人类生命 或者美丽女人们的生命如何形成的基本生命科学理论。

而且 即使作为寻求、选拔类似“价格宝贝”的均衡价格的选择性理论 其中也还存在有明显违背基本逻辑推理原则的状况、或曰“潜规则”。

(三)“其他条件”概念内涵混乱的谬误

人类对于整个宇宙世界任何事物的认知总是有限的,或者说,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总会受到许许多多因素、条件的影响、制约。所以,当我们试图建立一种科学理论研究某事物形成和发展规律时,只能限于业已经认知和掌握的影响、制约性因素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主要的、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进行讨论、研究。而这些被选定的因素之外的所有因素,将会是理论模型始终不予考察、讨论的内容,会被视为不变的“其他条件”,或“其他条件不变”。

如果在确定建立的理论模型内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多个主要的、具有重要影响、制约作用因素,那么,当具体针对性研究、考察某一个因素对于研究对象事物的作用时,为了简洁、明晰的需要,会将另外的理论模型内因素作为“其他条件”,且暂时视为不变。在这样逐个考察完成理论模型内因素之后,综合每一次的考察结论,最终形成整个理论的研究成果。

所以,在一种科学理论的创立建设和考察讨论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包含有这样两种不同涵义的“其他条件”定义。

然而,比照马歇尔的商品(均衡)价格理论模型,因为只是基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数量两个因素研究、讨论商品均衡价格形成的问题,那么,该理论模型就应该只有商品的需求数量和供给数量这两个理论模型内因素。而其他同样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些时候会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变量,比如气候、政治环境等,则只是该理论模型以外,在该理论整个的讨论过程中,始终被视为不变的“其他条件”因素。该价格理论模型内,当在讨论商品需求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影响变动关系时,商品的供给数量则是应该被设定为“其他条件”不变的因素;当在讨论商品供给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影响变动关系时,商品的需求数量则又会是被设定为“其他条件”不变的因素。

可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模型,关于“其他条件”的定义,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涵义。

我们熟知,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模型,是由象限上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商品供给数量曲线,和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商品需求数量曲线相互交叉组构形成的几何分析模型组成。

根据马歇尔及其追随者的阐述,其中供给曲线完全建立于这样的供给定律:其它条件不变时 商品价格的上升 该商品的市场供给增加。这里的“其他条件” 据现代流行的绝大多数教科书,如保罗▪克鲁格曼在《经济学原理》(保罗▪克鲁格曼,2019)中的阐述 即是投入价格、技术、预期、卖者数量等因素。可是 如果这些最终真正决定商品供给(生产)数量的技术、卖者(生产者)数量等“其他条件”果真完全不变 该商品的市场供给数量将又如何能够实现或增加、或减少的变动呢?那么,商品价格的任何上升、或降低 就根本无法促使实现该商品市场供给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了。

同样 该模型理论中需求曲线则完全建立于这样的所谓需求定律:其它条件不变时 商品价格的上升 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减少。这里的“其他条件”则是指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嗜好、预期、买者数量等因素。同样 如果这些最终、直接决定商品需求数量的嗜好、预期、买者数量等“其他条件”确定完全不变 那么,商品价格的上升、或降低,怎么可能导致市场上该商品需求数量实现或增加、或减少的变动呢?

深入考察会发现,经济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其实根本就不是真正决定商品需求数量和供给数量增、减变动的直接因素。能够直接决定市场上某种商品需求数量和供给数量的却恰恰就是商品的需求者(消费者)数量、生产供给者数量,消费者的嗜好、生产技术,投资和消费者收入等这些价格因素之外,在该模型内被定义为“其他条件”不变的因素。商品价格对于商品需求数量和供给数量的影响变动,则正是通过影响后者这些“其他条件”的变动间接实现的结果。试想,这些直接决定商品需求数量和供给数量的“其他条件”因素被设定为不变、一定时,仅凭据商品的价格变动如何能够促使实现市场上商品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增减变化呢?

这样,在该模型的推演分析中,所谓“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价格变动影响、左右商品需求数量、或供给数量变动的任何讨论也就毫无意义了。我们都知道,这部分内容却正是该分析模型论述、演绎推理的基础逻辑构架。

如同一个人能够开动汽车。但是,如果汽车的轮子不能转动、发动机不能工作、点火钥匙不能发动点火等等,这些直接决定汽车跑动的因素都不能运行了,一个人怎么能够开动汽车行驶呢?所以,在决定汽车奔跑的事件中,开车者其实只是间接因素,而开车者之外的“其他条件”才是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开车者只是通过操控、左右这些“其他条件”,间接的实现了汽车的行驶。

那么,当汽车的轮子不能转动、发动机不能工作、点火钥匙不能发动点火时,一个人却还在忘情的想象着如何如何超车、如何如何拐弯、如何如何漂移,这有着怎样的意义呢?可不荒谬?

五、重新构建商品价格市场变动分析模型

为什么在一个多世纪期间 且在人类文明和科学理论思想达到如此发展高度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样的商品价格几何分析模型理论,却能够被广大的经济学人欣然接受、且广泛的传播呢?

其一,应该因为迄今我们没有建立完成一种能够更合乎逻辑、科学地阐释现实世界商品的价格如何形成、如何变动的商品价格理论。其二 应该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虽然被称之为商品的价格理论、或均衡价格理论 但在实际的应用中 它们更多的被用来、或一定程度上能够被用来分析、描述和反映,商品的价格变动与商品的市场供给和需求数量变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这样广泛而普遍存在、且尤为重要的日常经济活动的现实。

确实,现实生活中 商品的价格与其市场供给与需求数量之间客观地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变动的关系 且这种关系如此普遍、如此直观地影响和反映着人们的市场行为。然而,类似亚当·斯密也曾论述商品的价格由“工资、利润、地租”三要素是商品价格的来源,以及杰文斯等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提供的效用左右商品价格变动等的理论一样,商品的市场供给与需求数量关系及其变动,仅只是影响商品市场价格调整、变动的外在因素,并不是决定任何商品价格水平的内在根本。

在《劳动价值论科学内涵的辨证与拓展》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完整、科学的论证和阐述了,商品包含的劳动量才是人们普遍作为确定不同商品相互交换比例关系、形成商品价格的内在实体、根本性依据;商品市场供给、需求数量的变动,效用价值论者的效用、稀少性等主观、客观因素 都只是通过影响市场上人们对于某单位商品生产时实际消耗的劳动量(交换价值实体)或高、或低的市场估量 从而外在的、间接的左右着该商品市场价格的确定和变动的基本原理。

鉴于商品的市场供给、需求变动与商品价格变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此重要,且如此广泛而直观地体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 甚至直接左右和影响着人们的各种市场经济行为和结果——这种作用和重要性,有些类似于社会上金钱和美色的地位:大家心知肚明,这些只是表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却又不得不接受和承认它们的某些作用和影响力。

所以,在这里 我们不妨参考、借鉴马歇尔均衡价格几何分析模型的思路 尝试建立一个纯粹、且基于最广泛客观事实、严格遵循逻辑推导与演绎的原则 因此能够科学、客观的反应和描述商品的市场供给、需求变动与商品价格变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的几何分析模型 希望能够以此促进人们对于它们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和了解 亦或能够作为人们各种市场行为的现实参考与指导。

(一)重新定义商品市场供给规律和商品供给曲线

现在我们假设,经济现实中,当基于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劳动量),最初某商品的市场价格被确定为4P,在此价格水平,市场上消费者根据各自对该商品的实际消费需求和自身实际具备的货币购买能力最终实际总共购买了1000件该商品,即表示市场对于该商品的有效需求为4000P(能够实际用于购买该商品的货币量为4000P)。如果此时,该商品的市场生产供给数量刚好是1000件,那么,该商品最终必将会以平均4P的市场价格销售。

假若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或社会投资的增加,该商品的供给数量增加到了2000件,但是社会上人们能够用于购买该商品的有效需求量仍然是4000P(尽管人们对于该商品的真实需要或许是3000件,甚至更多,但限于收入水平和生活开支预算的约束,也就仍然只能支出4000P)。可以想象,此时商品供给者为了实现自己商品“惊险的一跳”,就会竞相降低该商品的市场价格,直至所有商品销售完结。那么,这些商品最终的平均市场价格理论计算结果就会是2P(4000P/2000)。

这样市场结果的价值理论逻辑是:原本每单位该商品包含4x劳动量,以1单位货币包含1x劳动量的P货币衡量,其市场价格就是4P。但为了将2000件商品全部售出,商品生产供给者不断的降低价值估量,最终平均只是给出每单位该商品包含2x劳动量的市场估量结果,基于此,仍以1单位货币包含1x劳动量的P货币衡量,市场价格也就只会是2P。

基于相同的市场机制,我们再来考察这样一种状况:当社会上人们能够用于购买该商品的有效需求量仍然是4000P(对应的需求数量亦是1000件),但是,因为投资价格上涨造成利润下降,该商品的生产制造者只是生产供给了500件。这样,为了获得非常有限的商品,市场上有着更多商品现实需求数量的消费者,就会竞争性购买,必然不断推高商品的市场价格,如果直至4000P有效需求完全支出,该商品的平均市场价格就会上升至8P。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的供给规律:一种商品的市场有效需求一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供给数量越多,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越低;反之,商品供给数量越少,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越高。

将这一规律反映在以代表商品供、需数量变量为横轴 以商品的价格变量为纵轴组构形成的象限上。就能够推导出如下图(图1)的模型:

一个商品的市场价值分析(商品价格市场变动分析模型的解构与重建)(1)

象限上任意一点S1分别对应横轴上商品数量N1和纵轴上商品价格P1,象限ON1S1P1面积则表示市场上人们愿意、且能够用于购买该商品的有效需求(具有实际购买力的现实货币支出金额),表示为D。

这样,当市场上消费者对于一种商品的有效需求一定(D)时,如果该商品市场供给数量从N1增加至N0 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相应的由P1下降至P0;如果商品供给数量由N1不断减少至N2、N3、N4 商品的市场价格则会随之相应升高至P2、P3、P4。连接S0、S1、S2、S3、S4,就会形成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S。

那么 根据上面的分析 我们知道 该供给曲线S上每一点代表的有效需求都相同 在此即S0=S1=S2=S3=S4=D。该供给曲线S亦即表示 一种商品市场有效需求一定时,随着商品市场供给数量的增加 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会下降;反之 随着商品市场供给数量的减少 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则会上涨。

同时 根据该曲线模型 我们也能够作出如下推理、分析:当市场上人们对于某商品的有效需求一定时 如若因为某些因素导致该商品市场价格主动的增、减变动(比如该商品的生产成本的上涨、或降低) 市场上消费者实际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就会相应的减少或增加。因为社会现实中,整个社会对于任何商品数量的需求愿望近乎无限,所以,这样的结果只会直接导致该商品在市场上最终能够销售出去、实现有效供给(实现了“惊险一跳”的供给)的商品数量发生相应的减少、或增加。因此就有,供给规律逆定律:一种商品的有效需求一定时,商品的市场价格上涨,商品的有效供给数量相应减少;商品的市场价格下降,商品的有效供给数量则相应增加。

(二)重新定义商品市场需求规律和商品需求曲线

因为地球上庞大的人类生命个体数量 以及人类生命本性的贪婪 所以 对于地球上任何一种商品而言 人们关于它们的需求愿望几乎都会是无限数量。可是 具体地作为生命个体的每一位消费者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现实中 人们的这种需求必定、亦是不得不受限于他们各自的实际收入水平、支出计划 即愿意、且能够用于购买某种商品的实际购买支出货币数额——有效需求。

所以 市场上消费者愿意、且能够用于购买某种商品的实际货币支出的有效需求 才是现实生活中和商品的供给数量一起与商品价格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重要市场因素。

具体的经济现实中 市场上人们对于某种商品的有效需求总量主要随着各个消费个体收入水平、相关产品的价格、嗜好、预期、购买者数量等因素的变动而增加或减少。

那么 假设某经济期内,市场上生产供给某商品的数量是1000件,市场价格是4P,且全部以此价格销售完结,由此反映出此时市场上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有效需求总量是4000P,在此定义为有效需求D2。如果在下一个经济期间,市场上生产供给某商品的数量仍然是既定的1000件(其他条件不变),但是,因为消费个体收入水平、相关产品的价格、嗜好、预期、购买者数量等因素的变动,市场上愿意、且能够用于购买该商品的货币支出量由有效需求D2的4000P,增加至更高的D3水平,如5000P。此时可以料想,消费者竞相购买有限的1000件该商品,必然促使该商品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直至5000P有效需求全部支出,最终该商品的市场平均价格应该是5P(5000P/1000)。

依此类推 ,当市场上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有效需求增加至更高的D4水平(6000P) 或减少至更低的D1水平(3000P)时,消费者竞争性购买行为必然会促使该商品的市场价格相应的会升高至6P 或降低至3P。

如下图(图2),当商品的生产供给数量为N2,对应的市场价格是P2,因此确定的市场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有效需求是D2(象限中面积ON2D2P2);因为一定时期内商品的生产供给数量为N2保持不变,那么,随着市场有效需求由D2,逐步增加至D3、D4,或减少至D1,商品的市场价格随之升高至P3、P4,或降低至P1。这样,在象限上就有一条垂直于横轴的需求曲线D。

一个商品的市场价值分析(商品价格市场变动分析模型的解构与重建)(2)

综合此处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归纳出这样的需求规律:一种商品的市场供给数量一定(其他条件不变)时,该商品的市场有效需求越多,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越高;反之,商品市场有效需求越少,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越低。

现实经济世界,随着市场有效需求增加、或降低,商品生产供给者一般大多会提前预期提高、或降低生产供给数量。只要相同期间内商品供给增加、或减少幅度不高于市场有效需求增加、或降低的幅度,商品的价格变动依然遵循上述需求规律,只是变化幅度会减小。所以,一般情形下,受需求规律影响的需求曲线在象限中大都会是如(图3)的样式:自原点方向向右上方倾斜。这可视为需求规律正变形。

一个商品的市场价值分析(商品价格市场变动分析模型的解构与重建)(3)

此有效需求曲线即表示:曲线上每一点分别代表不同的市场有效需求水平;且因为收入、相关产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数量等因素变动促使某商品有效需求水平或增或减变动的同时 亦会导致该商品市场供给数量与价格的相应变动。   

还有另外特殊的情形:当商品的市场有效需求增加时,商品的市场生产供给者超预期的生产制造了更大数量的产品,且增长的幅度大于前者,这样随着商品的市场有效需求增加,商品的市场价格反而会下跌。相应地,以此定义为需求规律负变形。因为比较少见,所以特殊,但却也是经济事实中的一部分,反映在模型中则是需求曲线斜率的相应变化。不过我们在这里建立分析模型时只能以最一般的现实事例为基础,然后才能够逐步展开。

同样,依据需求规律,商品的价格是被决定因素,但是在经济的现实中,它也具有反向的作用。因为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一定时期内,人们对于某种商品的现实需求数量总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如果因为市场整体的原因导致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主动上涨,那么,为了保持对于该商品的现有需求数量,人们将不得不改变消费支出计划,为此付出更多的实际货币支出;或者,如果因为市场整体的原因导致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主动下降,那么,人们保持对于该商品的现有需求数量,将只需要为此付出更少的实际货币支出。因此就有,需求规律逆定律:一种商品的市场供给数量一定时,该商品的市场价格越高,商品的市场有效需求就会越多;反之,商品的市场价格越低,该商品市场有效需求就会越少。

根据以上描述的需求规律正变形,我们可以归纳如下需求规律正逆变定律:随着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的上涨,商品的市场有效需求增长越多,该商品的市场供给数量也就越多;反之,随着商品的市场价格降低,商品的市场有效需求减少越多,该商品的市场供给数量也就越少。此亦是供给规律逆反定律。

(三)构建商品价格市场变动分析新模型

商品的市场价格与(有效)需求、供给变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因为市场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针对具体情形具体分析。但是归纳起来,主要也就是基于以上阐述的供给规律需求规律基本内容的各种演绎、各种推理变化。

所以,综合供给规律需求规律需求规律正变形的论述,结合图1图3,我们可以构建形成新几何分析模型的一般形式:

象限上,描述、反应市场上某商品不同有效需求水平时商品的供给数量对应的市场价格水平形成的一条向右上方倾斜需求曲线D;及其任意一点如D3,在此代表一定的有效需求水平时 因为技术、投入价格、预期、卖者数量等因素变动造成该商品的市场供给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变动 会导致该商品市场价格发生相应的下降、或上涨的变动 最终形成如图中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S。

这样 如图4 即是基于劳动价值论,通过剖析、解构现代经济学中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几何分析模型,我们需要重新构建完成的纯粹地分析、讨论商品的价格与供给数量和有效需求变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的全新几何分析工具模型。

比较两种几何分析模型,最为明显的区别: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象限上的倾斜方向恰恰相反,或者说两者的位置在不同模型发生了互换。其原因在于:两者一个是以商品的市场供给与需求为作用力、主要作用关系 商品的价格为反作用力、次级作用关系;另一个则恰好相反 是以商品的价格为作用力、主要作用关系 以商品的市场供给与需求为反作用力、次级作用关系。

当然,两者更根本性区别在于:我们在此建立的新分析模型,是基于劳动价值论基础,且仅只是纯粹地分析、讨论商品的价格与供给数量和有效需求变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的分析工具模型;而前者并不基于任何的价值理论,且被当作阐释商品价格形成和变化规律的一般性原理、商品价格的基本理论。

所以,必须再次强调说明,我们在此建立的新模型,并不是阐释经济现实中商品价格如何形成和变化的商品价格基础原理,或者说,我们并不认为,仅通过这样的几何分析模型工具,能够科学、完整阐释不同商品价格形成、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基本规律。

六、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种种努力,我们相信业已充分的揭示和证明了,现在世界流行、普遍讲授马歇尔创建的均衡价格几何分析模型理论,确实并不是科学阐释商品价格形成原理的基础理论,而只是潜在地被当作讨论、分析商品价格与供给、需求数量变动相互影响关系的便利工具。而且,无论基础理论思想和理论逻辑构架,以及论证、分析推理逻辑等多个方面,该理论模型均存在非常明显、低级的错谬、矛盾。

经济现实中,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外在因素很多,比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已经阐述的货币数量、货币度量衡的变化等因素,“工资、利润、地租”等因素价值论的因素,以及效用价值论的稀少性、喜好等效用因素等,它们都会对商品价格的市场变动产生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是商品的市场供给与需求数量对于商品市场价格的影响作用更为普遍,而且,商品价格变动对于商品的市场供给与需求数量变动的反作用,显著、且经常性地影响着人们生产和消费的日常行为,这些显现出对于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重点考察、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这是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模型的历史贡献,也是我们在此需要基于劳动价值论重新构建分析模型研究、讨论此种关系的考量和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阿弗里德▪马歇尔,2013:《经济学原理》 廉运杰译,华夏出版社。

保罗▪克鲁格曼,2019:《经济学原理》第四版 赵英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卫▪李嘉图,2014:《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郭大力,王亚楠 译,译林出版社。

何炼成,2002:《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经济科学出版社。

卡尔▪马克思,20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三卷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

马涛,2020:《经济思想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威廉·配第,1981:《配第经济著作选集·赋税论》,陈冬野 等译,商务印书馆。

亚当▪斯密,2013:《国富论》 唐日松,赵康英等译,华夏出版社。



亚里士多德,2003:《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 译注,商务印书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