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名角马金凤简历(海南周刊豫剧大师马金凤)
豫剧名角马金凤简历(海南周刊豫剧大师马金凤)1949年,马金凤加入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1955年,她被调到洛阳市豫剧团,入籍洛阳,并担任洛阳豫剧团团长,在这里她把豫剧带向了全国各地。看尽世态炎凉,马母发誓要将女儿培养成为名角。马金凤8岁师承河南梆子第一代女演员马双枝学习豫东调、祥符调;9岁入开封卢殿元科班,师从管玉田、张芳金继续学艺。14岁那年,马金凤正式登台担纲主角,艺名为“花蛾子”,在密县(今新密)、郑州及豫东、皖北一带演出,很受欢迎,被誉为“盖九州”。抗战时期,马金凤在豫西地区得到豫西调名角燕长庚的真传。此后,她辗转各地,广泛学习吸收了豫剧的不同唱腔,技艺大为长进。马金凤,原姓崔,小名金妮,1922年生于山东曹县。自6岁起跟随父亲学习河北梆子,7岁时与父亲同台演出《三义记》《刘二姐赶会》等剧目,被戏迷叫作“七岁红”。因家中穷困,奶奶重病时,无奈之下,马金凤母亲头插草标卖身为佣人,换回大洋给家人救命。后来因请不起医生,父亲又将马
文\本刊特约撰稿 刘永加
2022年5月29日上午7时15分,豫剧五大名旦之一、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马金凤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100岁。
马金凤被公认是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是老一代中唯一跨世纪的豫剧大师,她在艺术舞台上驰骋了近百年。
苦难童年
马金凤,原姓崔,小名金妮,1922年生于山东曹县。自6岁起跟随父亲学习河北梆子,7岁时与父亲同台演出《三义记》《刘二姐赶会》等剧目,被戏迷叫作“七岁红”。因家中穷困,奶奶重病时,无奈之下,马金凤母亲头插草标卖身为佣人,换回大洋给家人救命。后来因请不起医生,父亲又将马金凤以35元卖了出去。此后,马金凤两次被转卖给戏院。
马金凤(右)与梅葆玖同台演出《穆桂英挂帅》后合影。
当马金凤母亲找到女儿时,想将马金凤赎回去,但戏院老板开出250元的天价。赎金不够,马母在大街上跪求了三天三夜。没用。后来,当年买马母回家当佣人的那位马先生,再次出钱将马金凤赎回。为了报恩,马母让马金凤改姓为马。
看尽世态炎凉,马母发誓要将女儿培养成为名角。马金凤8岁师承河南梆子第一代女演员马双枝学习豫东调、祥符调;9岁入开封卢殿元科班,师从管玉田、张芳金继续学艺。14岁那年,马金凤正式登台担纲主角,艺名为“花蛾子”,在密县(今新密)、郑州及豫东、皖北一带演出,很受欢迎,被誉为“盖九州”。抗战时期,马金凤在豫西地区得到豫西调名角燕长庚的真传。此后,她辗转各地,广泛学习吸收了豫剧的不同唱腔,技艺大为长进。
1949年,马金凤加入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1955年,她被调到洛阳市豫剧团,入籍洛阳,并担任洛阳豫剧团团长,在这里她把豫剧带向了全国各地。
练就金嗓
唱好戏关键在于有一副好嗓子。而马金凤自幼嗓子不行,登台虽早,却总唱不出来。1934年马金凤父亲去世,马金凤母女闻讯赶到河南兰考时,她父亲已被好心人埋葬许久了。母女俩在兰考留了下来。马金凤发誓要练好嗓子。
当时有人告诉这对母女,喊嗓子要到空旷地带有水有树的地方,还要早起且不能见太阳。早起她不怕,只是兰考是个风沙侵害严重的地方,去哪儿找这样的环境?马金凤母女突然想到父亲坟前很空旷也有树木,于是她们每天五更天就起来,抬着个装满水的陶罐,来到父亲坟前,马金凤对着罐口练声。因为害怕睡过了时辰,母女就窝在草棚里,马金凤靠在母亲身上,腿用破棉被盖着。母亲不时地看天亮没有,整整三年都没有脱衣服睡过觉。
马金凤《穆桂英挂帅》剧照。
就这样,寒来暑往,一边学艺,一边练嗓子,坚持了三年。马金凤天天趴在水罐上喊嗓,额头都压出一道深深的印。终于喊出了一条宽厚洪亮、清脆悦耳的金嗓子。这期间,马金凤还学会了传统剧目《老征东》。
马金凤常说,自己的好嗓子是母亲受苦受累用命换来的。马金凤把嗓子看得比命还珍贵,为保护金嗓子,她一辈子不吃稍带刺激性的食品,她最常吃的是馒头、绿豆小米饭,鸡蛋疙瘩面汤是她的最爱。
瑰丽帅旦
成就来源于苦练。在那个年代,学戏还被称为打戏。师傅为了教马金凤学戏,没少打她,浑身上下都是伤。马金凤从不计较,她认为师傅把武艺教给她,打她两下也是应该的。
15岁时,马金凤演一出小姐梳妆戏时,要有一面道具镜子,一块多钱,根本买不起,就没法登台演出。她母亲到医院里给人洗了三天三夜的血衣,赚了一块多钱,终于买到了镜子,让她登上舞台。
马金凤从正式独立登台演出起,经常演《老征东》《罗焕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及《三上关》等一些豫剧传统老戏,多扮演穆桂英、樊梨花等古代巾帼英雄。
之后,马金凤与剧作家一起,将传统戏《老征东》进行整理,创作演出了《穆桂英挂帅》,大获成功。她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
1956年,马金凤进京演出《穆桂英挂帅》,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有人问:马金凤这是个啥行当?小旦太小,刀马旦太年轻,老旦又不老。马金凤根据自己长期的演出经历,认为自己演的穆桂英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角色为一炉,甚至吸收了武生的表演程式。所以她自己提出,干脆就叫“帅旦”吧。与会者经过分析,一致赞同这个说法,从此,马金凤的“帅旦”行当就得到了公认。
惺惺相惜
1953年,马金凤带领洛阳豫剧团到上海演出《穆桂英挂帅》,梅兰芳看到海报后,安排秘书买了戏票,悄悄地进剧场连看了三天。
演出结束,梅兰芳跑到后台去见马金凤,并邀请她到自己上海的家中做客。二人一见如故,梅兰芳告诉马金凤:“我很喜欢穆桂英这个角色,但我没有演过这样的穆桂英。这次看了您的演出,真正感到豫剧是一个有发展的剧种,蕴藏着许多我所要学习的东西。”
这次见面,梅兰芳还对马金凤豫剧表演中服装化妆上的一些细节,给予了不少指导。后来,梅兰芳到南京演出,他特意捎信让马金凤去看他的戏,并让她提前一个小时去看他化妆。还给她买了程砚秋《荒山泪》门票,让她去学程砚秋的水袖,并帮她修改《穆桂英挂帅》的剧本。
梅兰芳(左)与马金凤。
有一次梅兰芳去洛阳演出,邀请马金凤去看戏,并把他常用的凤冠赠给了她,正式收她为徒,从此她在大师的指导下进步更快了。
马金凤豫剧《穆桂英挂帅》进京演出时,梅兰芳又去现场观戏。马金凤怀抱令旗、点将出征那大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演唱,把穆桂英忠心耿耿保卫家国的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梅兰芳深为动容,并得到一些启发。经过几年的排演,1959年5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得到了各界的高度评价。
风华绝代
马金凤平均每年演出200多场,演出的剧目有500多部。在洛阳豫剧团任团长期间,马金凤曾率团到全国20多个省市演出,12次进京,5次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其中《穆桂英挂帅》盛演不衰,尤其剧中穆桂英那“五十三岁又出征”的成套唱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戏剧家吴祖光称她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
马金凤的唱腔高亢、清脆、甜美、朴实,极富个人特色。此外,她博采众长,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帅旦”行当,丰富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生动质朴、独树一帜的豫剧“马派”艺术。其代表作是“一挂两花”,即《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这几部戏长演不衰,成了豫剧经典之作。
2000年,马金凤以年近八旬的高龄,又重新排演了她的拿手戏《穆桂英挂帅》,且在剧本、唱腔、舞点和导演手法上都进行了重大改革。2004年,马金凤亲自“挂帅”,在北京保利剧院连演10场,场场爆满。2007年,她与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同台演出京剧和豫剧版的《穆桂英挂帅》,圆了她回报梅兰芳的梦。
1994年,马金凤荣获“中国豫剧名旦功勋杯”;2004年,她被国家文化部授予“终身艺术成就奖”和“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多项荣誉,成为国宝级的豫剧大师。
本稿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