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追忆80年代的歌曲(高晓松追忆80年代)
高晓松追忆80年代的歌曲(高晓松追忆80年代)高晓松回忆起当时有同学在《北京青年报》发表了一首小诗,“那简直就轰动全校,然后收到一麻袋一麻袋的信,大家还四处替他去看那些写信的姑娘是不是好看。”这样的场景让人想起《1980年代的爱情》,充满了纯真和欢乐。那个时候的大学校园里,文艺青年之间都谈论着文学,从斯特林堡到印个宝伯格曼,大家一起读诗、喝酒、抱头痛哭。那个年代的大学校园主要文化氛围还是诗歌,“每个学校都有很多诗人,而且那个时候诗人地位很高。”据高晓松介绍,那时候不管是北大、清华,还是中戏,都住了很多流浪的艺术家。“只要他说是诗人他就来了,然后就能住在宿舍里,然后每天就有人给他打饭。”当时,俞心樵带着一本封面沾满菜的汤和油的诗集到了清华,写着“我是一个天才,冒险来到人间,我带着萝卜、白菜......”受到清华女生的热烈欢迎,也招来清华男生们酸溜溜的议论。
一直以来都觉得,80年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才是真正的校园生活,诗歌、摇滚乐,最疯狂最纯粹的青春。我们通过那个时代的音乐,文学作品,以及后来的影视作品了解那时候的大学校园,一边听着老狼、郁冬、高晓松,一边想象着八十年代那令人向往的校园时光。
在新一期的晓松奇谈中,高晓松回忆了自己白衣飘飘的校园时光,也系统的介绍了在那个年代里诞生的音乐。
据高晓松的讲述, 那时候是一个“标准的精英主义氛围”,所有的书籍、音乐都在小圈子里隐秘的流传着。很多音乐的资讯和来源都是通过一小部分精英中的精英在宿舍里开办的“转录社”,一毛钱转录一盘磁带,但好多都不知道唱歌的人是谁,专辑封面长什么样,能准确知道每首歌名字的人就可以算大精英了。
高晓松说当年弹琴其实也是为了耍范儿,“学校里头女生那么少,男生又能踢球又能打架,又能学习好,又能出国的人有好多。你只能寻找另外一条路,那就是弹琴。”为了耍范儿弹琴,最后却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那个年代的大学校园主要文化氛围还是诗歌,“每个学校都有很多诗人,而且那个时候诗人地位很高。”
据高晓松介绍,那时候不管是北大、清华,还是中戏,都住了很多流浪的艺术家。“只要他说是诗人他就来了,然后就能住在宿舍里,然后每天就有人给他打饭。”
当时,俞心樵带着一本封面沾满菜的汤和油的诗集到了清华,写着“我是一个天才,冒险来到人间,我带着萝卜、白菜......”受到清华女生的热烈欢迎,也招来清华男生们酸溜溜的议论。
那个时候的大学校园里,文艺青年之间都谈论着文学,从斯特林堡到印个宝伯格曼,大家一起读诗、喝酒、抱头痛哭。
高晓松回忆起当时有同学在《北京青年报》发表了一首小诗,“那简直就轰动全校,然后收到一麻袋一麻袋的信,大家还四处替他去看那些写信的姑娘是不是好看。”这样的场景让人想起《1980年代的爱情》,充满了纯真和欢乐。
那个艺术氛围浓郁的80年代,给人的感觉就像娄烨的电影中所演绎的那样,充满了浪漫和隐秘。
高晓松说很庆幸自己有那么一段年少时光,有幸生活在80年代。
诞生于那个年代的校园民谣后来经历了很多的变革。摇滚乐会受整个社会的影响,但民谣就是一支笔、一把琴,“它不依赖于技术的革新,只依赖于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