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舒城县地方庐剧十八里相送(百年倒七小戏西山来)

舒城县地方庐剧十八里相送(百年倒七小戏西山来)安徽舒城:2018鹏翔春节大庙会圆满落幕!说说大舒城的“庙会史”延伸阅读:庐剧进入舒城,从最早的花篮班子,逐渐发展壮大,到了光绪末已成为能拉场、搭台演出的“倒七戏”乡班。剧目也从只能唱小戏、折子戏到四、五人物乃至更多人物同时出台的大中型剧目。如《休丁香》、《秦雪梅》、《白灯记》等。各乡班也开始有名称或代号,如六安九十埠的萧家班子、霍山黄国记的“三义”班和绰号“大狗熊”班子等。其中较早给人留下印象的是萧家班子。萧家班子从萧世瑞父亲的半职业“倒七戏班”到萧世瑞、萧世斋及萧玉福弃农唱戏,立名“三胜班”。以及后来庐(剧)京(剧)兼唱的“乱弹班”,萧氏三代演员持续20余年,都是以舒城县为流动演出中心的。“三胜班”给舒城庐剧影响很大,不仅为舒城庐剧流传创造了氛围,也为舒城庐剧孕育了人才,是舒城庐剧之师友。庐剧《休丁香》剧照(网络图片)光绪年间,江淮战事平息,农安稼穑。收秋之后,嗜赌者聚赌为戏,好玩者聚

舒城县庐剧志略

庐剧产生流传于古庐州府管辖的地域,原称“倒七戏”、“小倒戏”、“小戏”等。1955年7月经安徽省批准,改称为庐剧。

舒城县地方庐剧十八里相送(百年倒七小戏西山来)(1)

古庐州府区域(网络图片)

《舒城县戏曲志》记述:清咸丰中期(1855年左右),“倒七戏”由皖西山区,沿霍(山)舒(城)山道流入舒城县中梅河地区。串乡艺人或沿街演唱乞讨,或走村唱板凳头戏糊口。一担花篮挑子即全付戏箱,三五化郎即一个戏班。故有“花篮班子毛竹鼓,三个花旦一为五(意为3人加在一起有一百五十多岁)”之说。小戏班,人少箱虚,只能唱三四人出场的小戏。如《采茶》、《逃水荒》、《打桑》、《绣荷包》、《点大麦》、《恨大脚》、《劝小姑》、《山伯闯帘》等单场或折子戏,“小戏”、“小倒戏”也由此而得名。唱小戏不要戏台帷幕,没有伴奏丝竹,在村边谷场,街头河滩,一张桌子两个椅子,就可举步为台,鸣啰演唱。演员面部抹脂即化妆,男着女衫谓之“包头”即花旦,披长衫即小生,小生挂口便是老生。反映的是民间故事,或生活小事,唱的是乡音俚曲;大众道白,邻里腔调,听之亲切,学而不难,群众乐于接受,老少交口传唱。时间不长,“寒腔”、“二凉”传遍了舒城西南乡镇。其中,尤以手工匠人为甚,他们边做手艺,边唱“小戏”消遣。渐渐地除会唱“死口”篇段外,还能顺韵编唱“活口”水词。这些手工匠人实际上是创建舒城庐剧的奠基人。

庐剧入舒示意图(束文杰 制)

庐剧进入舒城,从最早的花篮班子,逐渐发展壮大,到了光绪末已成为能拉场、搭台演出的“倒七戏”乡班。剧目也从只能唱小戏、折子戏到四、五人物乃至更多人物同时出台的大中型剧目。如《休丁香》、《秦雪梅》、《白灯记》等。各乡班也开始有名称或代号,如六安九十埠的萧家班子、霍山黄国记的“三义”班和绰号“大狗熊”班子等。其中较早给人留下印象的是萧家班子。萧家班子从萧世瑞父亲的半职业“倒七戏班”到萧世瑞、萧世斋及萧玉福弃农唱戏,立名“三胜班”。以及后来庐(剧)京(剧)兼唱的“乱弹班”,萧氏三代演员持续20余年,都是以舒城县为流动演出中心的。“三胜班”给舒城庐剧影响很大,不仅为舒城庐剧流传创造了氛围,也为舒城庐剧孕育了人才,是舒城庐剧之师友。

舒城县地方庐剧十八里相送(百年倒七小戏西山来)(2)

庐剧《休丁香》剧照(网络图片)

光绪年间,江淮战事平息,农安稼穑。收秋之后,嗜赌者聚赌为戏,好玩者聚唱为乐。玩友场,小戏越唱越火,人越聚越多;赌博场、赌客渐稀,萧条冷落。邀赌会首为招来赌客,就在赌场搭起戏台,出钱聘请玩友唱戏助兴。渐渐地就形成了玩友班子,最早出现于中梅河就有秦篾匠、“施二奶奶”(男性绰号)、杨世友、王广广子、申小年等六、七个手工匠人,以闲时或节日、庙会期间,作短期聚拢唱庐戏,称为业余“小倒戏”班子。

延伸阅读:

安徽舒城:2018鹏翔春节大庙会圆满落幕!说说大舒城的“庙会史”

初年(1913—1914年),长冲(今属张母桥镇)团簸山熊孟植(人称熊大少爷)和童木匠组建了半职业性的“”戏班,得到了童家圩子前清山东道台童文锐的资助,蟒靠盔巾,披褶头饰俱全,演出正规,是个倒七戏、京剧兼唱的“乱弹”班,以童家大院作基地,常流动于晓天、河棚、张母桥、乌沙、毛竹园和中梅河一带。直到1930年代初,“良友”班持续16年之久。

舒城县地方庐剧十八里相送(百年倒七小戏西山来)(3)

“良友”戏班活动区域示意图(束文杰 制)

18年夏(1930年),郭五从寿县“同义”班学艺归来,投团簸山熊孟植的良友戏班。郭五原名陈守江,新仓人,幼年聪颖善唱,后拜庐剧老艺人沈胖子学戏,被陈家族户抓回禁闭待惩。乘母亲求舅营救之机,夜奔寿县“同义”班。自此易去陈姓,随舅姓郭,在表兄弟中排行第五,故以郭五为名号,传而广之。因他是经过数年专业训练的演员,兼之唱腔、扮相出众,作戏认真,很得童文锐和熊孟植的赏识。童文锐将为良友置办的全部戏箱转赠给了郭五。是年秋,郭五接下“良友”班底,组建了舒城第一个庐剧职业班,立名同义班。同义班扎根舒城,流动于周边的霍山、六安、合肥和庐江等地20余年,很受群众的欢迎。

1933年,舒城三沟驿(今属桃溪镇)的尹成凤,是赌场常客,也是戏班的朋友。一次他随萧家班在肥西长镇集唱赌戏,赢了钱。他决心戒赌,将赌资拿来置办了戏箱,邀集戏友,在三沟驿组建了舒城第二个职业庐剧班社,立名为“全胜班”。全胜班以舒城本土为基地,流动于六安、肥东、肥西、巢湖和庐江等地,颇有声誉。

郭五的“同义班”和尹成凤的“全胜班”的相继成立,相得益彰,推动了舒城庐剧发展,为舒城庐剧艺术作出了贡献。他们迫于封建势力,举步维艰。当局者以所谓“淫词丑态,最易摇荡人心,关系风化不浅”的罪名,“禁演淫娼倒七”(见清同治七年《烔炀河碑记》)。告示砸台,驱逐出境,世俗礼教视“戏子”为“家族之败类孽种,辱及祖宗,族下罪人”(见《舒城李氏家谱》家规),以“家法”论处,轻则捆绑、杖枷,重则活埋。迫于重压,“同义”和“全胜”班为求生存,只得以唱京剧为掩护,实行京(剧)、庐(剧)兼唱,谓之“乱弹”。“乱弹”班出现,使庐剧由原来只以农家和小市民为题材的小戏,发展到演武戏及袍带大戏,其文功、武打、扮妆、脸谱以至大部分锣鼓谱都师自京剧。同时还移植一些京剧剧目,如《红鬃烈马》、《别窑》、《四郎探母》、《杨八姐》、《辕门斩子》等等。1930年代后,大型连台本戏便成了庐剧的主要演出剧目,少则几本,多则几十本。如《卖花记》、《珍珠塔》、《十把穿金扇》、《天地宝图》、《月唐传》、《薛丁山征西》、《樊梨花》、《郑小姣》、《梁祝》、《薛凤英》、《小辞店》、《休丁香》等。演这些戏时,演员按资深老艺人“说戏”(故事),按角色自编台词,武戏先对好“把式”。演出中还可按故事发展插入一些固定的篇段,如“梳妆篇”、“观花篇”、“坐楼篇”、“宿庙篇”等等,人们称之为“话口水词戏”。活口水词戏,虽然显得粗放,但却也锻炼出一批“拔尖”演员。

舒城县地方庐剧十八里相送(百年倒七小戏西山来)(4)

庐剧《小辞店》剧照(网络图片)

舒城庐剧舞台语言,在30年代唱“乱弹”时,京、庐混台,南腔北调杂陈,后来受舒城地方语言影响,方言土语占上风,但仍存东南与西北地区的差异。直到1950年代后,才形成了“地方官话”的统一舞台语言。观众不仅容易听懂,而且倍感亲切。

庐剧唱腔,曲牌有一百多种,总体上分“主调”和“花腔杂调”两大类。由于受流行区域的风俗、语音影响和演唱技巧的流变,逐渐形成了“西路”、“东路”和“中路”各个流派唱腔。舒城位于江淮之间,属庐州语系,当为“中路”,但舒城庐剧师皖西唱腔,取皖东字韵,揉含了本土的“一曲”(摇篮曲)、“二号”(车水号子、舂米号子)、“三歌”(山歌、灯歌、牧歌)中的“嗨嗨”高腔颤音的装饰音,形成了“中路”唱腔中的“舒调”,既有皖西唱腔的柔美装饰色彩,又有庐州的字韵清晰和本土的泥土芳香。舒调庐剧到了20世纪50年代,被公认的“红角”就有何春芳(小何)、花和枝(小花)和戴金城(小戴),号称“舒城三小”,名传遐迩。

这里还应特别提出的是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庐剧作为地方艺术,发挥了抗日救国的宣传作用。1939年4月,安徽省民众动员委员会(动委会)以在舒城的22和36工作团为基础,成立了“大众剧团”,团长钱钧(又名何艰),指导员徐波,成员有沈国瑞、艾煊、王敬惠等20余人。大众剧团以中梅河古戏台(万年台)为基地,演出《我们在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放下你的鞭子》和庐剧《小放牛》、《送郎上前线》等,先后数十次深入晓天、乌沙、河棚、南港等地演出。新四军老战士夏冰流利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庐剧艺术,为剧团编导了《被逼离家》、《新冤枉记》、《河南灾》、《陕西荒》、《筑雕堡》和《代耕》等20多个宣传抗日救国的庐剧,演出以后,社会反映强烈。与此同时,河棚廖家班子,在传统庐剧《打烟灯》的唱词中,加上了“外国洋人想中原,毒害人吸鸦片烟。日本鬼子进中国,淫烧掳杀罪滔天”的新内容,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舒城县地方庐剧十八里相送(百年倒七小戏西山来)(5)

庐剧《小放牛》剧照

1950年代后,庐剧受到了舒城县的重视。1949年1月,尹成凤应舒城县长杨震之邀,领全胜班进城,在大桑园搭台,为庆祝舒城县解(JIE)放演出,并受到政军负责人的接见。这是有史以来舒城庐剧第一次进城公演。由此,全胜班改名为“舒邑全胜剧团”。不久,舒城县派文化干部进驻“同义”和“全胜”两个班社,从思想上帮助,从业务上指导,使之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1956年10月,舒城县批准以原“同义”和“全胜”两个班社为基础,成立地方国营舒城县庐剧团。新成立的庐剧团有新老演员35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舒城县拔款从上海、苏州等地购置了全副盔巾,披褶饰履,乐器布景,照明器材。大型庐剧《程红梅》的成功上演,哄动了全县。为不断提高演出水平,剧团还先后聘请了武功教师和舞台导演,调进了编剧、作曲、舞美、灯光等一批艺术骨干,形成了强有力的艺术创作、指导中心。到1980年代,县庐剧团已有演职员工80多人。先后培养出,如张锐、殷先聪、查明映、董书实、郭兴权、储静娴、李玉群和王在时等一批受到群众喜爱的优秀演员。陆续演出了传统剧目《休丁香》、《皮氏女三告》、《合同记》、《秦雪梅》、《雏凤凌空》、《狸猫换太子》和《二度梅》等50多个,其中《狸猫换太子》创下了连演百场不衰的记录;移植改编了现代戏《血泪仇》、《南海长城》、《南方来信》、《海岛女民兵》和《决胜千里外》等;创作演出新编古装戏《百寿宝衣》、《婚考》,现代戏《育苗》、《华女志》、《滴水崖》、《双换枪》、《红线》、《山乡加油站》、《杭河浪》、《土地卫士》、《报喜》和《采菱》等。其中《山乡加油站》赴省调演,被安徽电视台录像转播。

舒城县地方庐剧十八里相送(百年倒七小戏西山来)(6)

庐剧《狸猫换太子》剧照

舒城县庐剧团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基层,为农民演出。提出“一人一条扁担,跑遍舒城县”的口号,每年,除回城配合“会议”的演出外,基本上都是活动在农村。1960年代中期,以“乌兰牧骑”为榜样,剧团分成四个演出队,把戏演到双河、黄河、洪庙、寒山关、驼岭、小涧冲等交通不便的大山区和与六安、霍山、岳西、桐城交界的荒田冲、褂龙尖、桃李河、天仓、欧岭等偏僻地方。70年代为农业学大寨演出,把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送到工地。70年代后期,先后组办了支农专场、计划生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专场、演出和送文化下乡等。群众反映说:“剧团演出都是身边事,亲切感人鼓舞大;唱的是‘二凉’(庐剧)腔,听起来很悦耳”。

1980年代初,古装戏开禁,戏剧舞台出现了空前繁荣。1980年秋,在区文化站业余文艺宣传队基础上正式成立千人桥区庐剧团,有员工34人,演出剧目有《秦雪梅》、《桃花女》、《皮氏女》、《窦娥冤》、《梁祝》、《金钗记》等三十多本,每天一本,连演一月不重戏;还涌现出如李立存、孔祥华等实力派和偶像派的戏曲演员。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与此同时,还有晓天业余庐剧和城关镇半职业庐剧团,演出活动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舒城县地方庐剧十八里相送(百年倒七小戏西山来)(7)

庐剧《秦雪梅》剧照

1990年代初,随着专业剧团演出的萎缩,群众性的戏曲活动应运而生。京剧、黄梅和庐剧竞相开放,群众戏曲活动多元并存,百花齐放。1999年10月,城关镇中大社区夕阳红戏曲联演会成立,文艺骨干40多人,先后排练演出庐剧《送香茶》、《春香闹学》、《观画》等20多个,志愿送戏下乡。为农村留守人员演出。并获安徽省首届庐剧大奖赛特别奖。2000年舒城县老年大学成立戏曲演唱队,演唱庐剧精彩唱段,参加广场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舒城县地方庐剧十八里相送(百年倒七小戏西山来)(8)

庐剧《送香茶》剧照

庐剧艺术植根于舒城这片热土,已有一个半多世纪了。正因为它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不间断地从群众中吸收养分丰富壮大自己,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舒调唱腔。它的亲和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它的艺术魅力满足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诉求。它为舒城文化增添了风采。在当今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环境下,更应与时俱进,努力提高适应时代精神的舒调品格,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开拓生存发展空间,再创庐剧舒调的辉煌。

(汤光升、王照年、朱立斌撰稿)

附:《舒城县志》相关记录

庐剧,是舒城县最流行的一种地方戏,旧称“倒七戏”。唱腔优美,曲调多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受群众欢迎。由于受区域语言的影响,在整个唱腔上又有东路、西路、中路之分,本县属中路唱腔。

1950年代前,庐剧道具比较简单,仅有锣鼓,没有布景,没有乐队,剧目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劳动人民、穷苦知识分子的生活,褒奖清官、鞭挞污吏以及神话故事、爱情故事等,多数反映善恶报应、忠孝节义的内容。剧目主要有《闯帘》(即梁祝姻缘)、《秦雪梅》、《休丁香》、《合同记》、《白灯记》、《雷打张自保》、《白蛇传》、《小辞店》、《讨学钱》、《二度梅》、《陈世美》等。县内有夏常树、二杨(杨永礼)、郭武、尹成凤、夏登保、龙志安等6个班社,艺人多半是自由结合,夏登保、龙志安、夏常树、二杨4个班社于36年(1947)前后因生活所迫相继解散。演出时令多在农历正、二、三月,夏季和八、九月赶会场。演出方式,有流动扎围卖票、有募捐公演和包场公演,艺人过着流动清苦的生活。

舒城县地方庐剧十八里相送(百年倒七小戏西山来)(9)

草台班(网络图片)

1950年代后,庐剧得到官方保护,1955年7月,舒城县派2名文教科员,深入郭武和尹成凤2个班社进行整顿,除留下23名老艺人组织演出外,同时招收13名新学员,于1956年10月23日正式成立了地方国营舒城县庐剧团。地方财政每年拨付工资3万多元,还先后购置了服装、灯光、布景、乐器等道具。演唱定本戏的古装或现代戏。对古装戏剧目进行改造,从内容上去糟粕、取精华,唱词有定本,唱腔上统一。主调有二凉、三七、老生调,衰调、寒腔、端公调,花腔杂调有100多种,配乐队伴奏。1960年代末,庐剧停演,古装戏道具被烧毁。1977年以后,县庐剧团恢复,有职工、演员44人。各区、镇和有的公社成立了业余剧团,传统戏、现代戏都演。

舒城县地方庐剧十八里相送(百年倒七小戏西山来)(10)

舒城剧院(束文杰 摄)

上演的传统剧目主要有:

《秦香莲》、《白蛇传》、《陈妙常》、《劈山救母》、《合同记》、《搜书院》、《张羽煮海》、《白灯记》、《麒麟带》、《荞麦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天仙配》、《珍珠塔》、《仁义缘》、《荷花记》、《小辞店》、《薛凤英》、《双缘带》、《荒草山》、《游龟山》、《孙安动本》、《刘三姐》、《杨八姐游春》、《恩仇记》、《审土地》、《水泼大红袍》、《西厢记》、《打城隍》、《钱秀才错占凤凰》、《三滴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打金枝》、《女驸马》、《牛郎织女》、《望江亭》、《蚕豆记》、《三县并审》、《御河桥》、《风筝误》、《三姐下凡》、《三审林爱玉》、《沉香扇》、《红珠女》、《红桥赠珠》、《荀灌娘》、《柜中缘》、《擂鼓战金山》、《梅香》、《双合镜》、《逼婚记》、《三凤求凰》、《春草闯堂》、《泪洒相思地》、《双玉婵》、《红楼梦》、《捆被套》、《孝子冤》、《胭脂判》、《血手印》、《休丁香》、《双凤冤》、《樊梨花》、《黄家庄》、《草人媒》、《十五贯》、《二度梅》、《碧玉簪》、《香罗带》、《抢伞》、《借亲记》、《南山打笋》、《送绫罗》、《三击掌》、《打豆腐》、《女审》、《双下山》、《点大麦》、《花园扎枪》、《卖杂货》、《沙子岗》、《小艾送饭》、《鹦哥记》、《借女吊孝》、《小艾铺床》、《盘夫》、《灵堂花烛》、《郑小姣》、《送香茶》、《观画》、《断桥》、《故莺歌》、《拾金钗》、《小渔舟》、《访友》、《打桑》、《春香闹学》、《打猪草》、《闹花灯》、《葛麻》、《蓝桥担水》、《鱼网会母》、《五女拜寿》、《血汗衫》、《女吊》、《打芦花》、《杀狗劝妻》、《三岔口》、《别窑》、《采茶》、《小姑贤》、《安安送伴》、《赶郎》、《相亲》、《喝面叶》、《张飞审瓜》、《补锅》;

现代剧目有:

《刘介梅》、《高山流水》、《程红梅》、《女游击队》、《红松林》、《洪湖赤卫队》、《台湾怒吼》、《刘四姐》、《霓红灯下的哨兵》、《红灯志》、《血泪仇》、《黎明河边》、《阮八姐》、《夺印》、《李双双》、《丰收之后》、《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苗岭风雷》、《南方来信》、《江姐》、《崇高的爱情》、《月明东墙》、《三月三》、《关不住的姑娘》、《婆媳争先》、《深山育苗》、《两张住院证》、《城乡互助》、《一百个放心》、《南海长城》、《红灯记》、《平原作战》、《红嫂》、《杜泉山》、《302号案件》、《红霞万朵》、《艳阳天》、《朝阳沟》、《海岛女民兵》、《八一风暴》、《箭杆河边》、《于无声处》、《不平静的河边》、《琼花》、《芦荡火种》、《龙江颂》、《母亲》、《南方烈火》、《野火春风斗古城》、《泉水边上的爱情》、《连心草》、《东海哨兵》、《半篮花生》、《护林员》、《追根表》、《油茶豆》、《四姐妹讠夸夫》、《彩虹》、《犟媳妇》、《王小二接闺女》、《卖鸡》、《夺阵地》、《红管家》、《怎么谈不拢》、《三丑会》、《送肥记》、《一家人》、《麦收的时候》、《村头大树下》、《农奴卓戈》、《二两五》、《回茶乡》、《红枫哨兵》、《女民兵》、《小民兵》、《护苗记》、《军民一家》、《两个售货员》、《前进路上》、《张思德之歌》、《九分钱》、《军民鱼水情》、《小塘春早》、《小保管上任》、《支农晨曲》、《李红梅》、《迎女》、《九只鸡》、《三春柳》、《3211钻井队》、《空花轿》、《养鸡曲》、《姐妹俩》、《掩护》、《一担咸盐》、《都愿意》、《山村新风》、《茶山新歌》、《两块花布》、《路诊》、《审椅子》、《新人骏马》、《柜台哨兵》、《送货路上》、《重要阵地》、《渡口》、《差在哪里》、《出差记》、《村头新歌》、《主课》、《管得好》、《茶花》、《夺车》、《工分》、《书记搬家》、《老木匠上工》、《园丁之歌》、《最幸福的人》、《决胜千里外》、《胜利在望》、《拾棉花》、《长山火海》。本县自创剧目有:《九狐游山》、《斩蛟龙》、《水稻卫星冲九霄》、《闯山》、《智斩昏王》、《看戏路上》、《荆钗记》、《梨树记》、《望水岗》、《育苗》、《打年货》、《硬腰杆》、《华玉志》、《一条扁担》、《红线》、《掌握手中枪》、《红心赤胆》、《向阳坡》、《山乡加油站》、《浪花河》、《云松林》、《双换砣》、《滴水崖》、《鉴石风云》、《杭河浪》、《金凤展翅》、《报喜》、《采菱》。


  • 参考:《舒城县志》、《舒城县戏曲志》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融媒体运营中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