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前三回孙悟空的经历(孙悟空的三次道心开发)
西游记前三回孙悟空的经历(孙悟空的三次道心开发)三年后,菩提老祖提醒孙悟空防备三灾八难,孙悟空不以为然,自觉能与天同寿,百病不生。菩提老祖再次给他指点迷津:花果山风景 虽然孙悟空知道自己会死,可目前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死。死亡是恐怖的,等待死亡的过程是痛苦的。 但是,我们不得不提,对死亡的某些想象能让人幸福且安稳地度过一生。比如,南赡部洲的世人有很多逃避死亡恐惧的办法:为名为利、骑驴思马、衣食劳碌和继子荫孙。 可惜,南赡部洲没能让孙悟空安心。实际上,孙悟空早在花果山就已经拥有了这一切。因为花果山是一个简版的社会,孙悟空是这个社会的王,他比这些世人清楚,摆脱死亡忧虑的唯一办法是长生不死。
且说那美猴王在花果山独自为王,不胜欢乐的时光达三百年之久。可终有一天,他垂下泪来。无论在眼前的花果山有多么自由,暗中他都难逃阎王的生死掌控。
这是孙悟空第一次道心开发。
对死亡的恐惧偶然间给他打开了全新的视阈。在新的眼光下,以前一切能够享乐的东西如今都失去了吸引力,乃至整个花果山的自由,也只不过是一种肤浅且难以自欺的忧虑。
《西游记》的前三回就讲述了孙悟空寻不死之法的过程,在他拜访求学的路上,一个更大更深的世界逐渐向他显现出来。
一.身体内在维度的死亡:衰老虽然孙悟空知道自己会死,可目前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死。死亡是恐怖的,等待死亡的过程是痛苦的。
但是,我们不得不提,对死亡的某些想象能让人幸福且安稳地度过一生。比如,南赡部洲的世人有很多逃避死亡恐惧的办法:为名为利、骑驴思马、衣食劳碌和继子荫孙。
可惜,南赡部洲没能让孙悟空安心。实际上,孙悟空早在花果山就已经拥有了这一切。因为花果山是一个简版的社会,孙悟空是这个社会的王,他比这些世人清楚,摆脱死亡忧虑的唯一办法是长生不死。
花果山风景
二.身体外在维度的死亡:灾祸三年后,菩提老祖提醒孙悟空防备三灾八难,孙悟空不以为然,自觉能与天同寿,百病不生。菩提老祖再次给他指点迷津:
“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再过五百年,天降火灾烧你。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作‘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据为虚幻。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不是东南西北风,不是和薰金朔风,亦不是花柳松竹风,唤做‘赑风’。自囱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过。”
孙悟空听完,毛骨悚然,索求避灾之法。自以为长生就能不死的孙悟空再一次突破了自己的视阈,自己能保住长寿不病,但如何能保住这个身体不会被外力所摧毁呢?外力来自他所生活的世界,只有生活的世界是和平的,身体才能免受意外的伤害。
然而,对三灾的知晓让孙悟空刹那间意识到自己所在世界的局限,眼前的三星洞远远不是尽头。存在一个更大更复杂的世界,且自己的眼光尚不能及。这是一种更大的恐惧。
此可谓孙悟空的第三次道心开发。
七十二变的全部逻辑在于“避灾”。从一个更深的角度看,它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只是另一种被动的“自欺”。
说它被动,是因为孙悟空是被动地面对灾祸。这种灾祸往往还能因七十二变而起。孙悟空在同门师兄面前卖弄变化时,菩提祖师就告诉了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说它是自欺,在于七十二变的范围和功效取决于孙悟空所在世界的范围,如果有一个更大的陌生世界是他看不见的,那么他甚至都可能觉察不出灾祸的降临,更谈不上躲避。简言之,若有降维打击,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孙悟空既要保证所所生活的环境是和平的,又要主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菩提老祖也慷慨地教会他“筋斗云”之术。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飞游四海之外,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昔日花果山生活的自由,比起这筋斗云带来的自由感,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这是孙悟空真正的远虑,试想他若待在花果山享清福,当脏水洞的混世魔王来抢掠花果山水帘洞,来时云去时雾,或风或雨,或雷或电。孙悟空亦不能查其踪影,必然惨遭不测。
这里我们便可得如下结论:
(1)要想保存个体的生命,既要保证身体内部抵抗衰抗老,又要保证身体所在世界无祸无灾。
(2)要想保证身体所在世界无灾无祸,不仅要防止已知世界的可能祸端,更要防止来自未知世界的可能祸端。
孙悟空
三.保卫身体的政治之路保证已知世界和平,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和平只有奠基在一套稳定且井然的秩序之上。而秩序永远是不断完善乃至于重建迭代。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同样意味着孙悟空无法完全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除非他认为自己找到了全部世界的边界并心安理得。但世界显然更大,孙悟空还只能遨游四海之内,他的世界还小得很。
这一切都迫使孙悟空走上一条没有尽头的政治之路。
孙悟空回到花果山,被动地剿杀了混世魔王。他意识到,要想保卫自己,就必须先武装自己。他教猴子操演武艺。在制造武器这件事情上,他遇到了一个技术文明困境。因为自己所在的花果山技术落后,无法制造锋利的刀剑。在四个元老猴子的建言下,孙悟空发起了一次侵略行动,用法术抢走了邻国傲来国的先进武器。会聚群猴,达四万七千余。随之一统满山怪兽,各样妖王,共七十二洞。形成了一套和平友好的较为完备的朝贡制度。内有完备统一制度,外有习武兴师,整个花果山似铁桶金城。
孙悟空还升级了自己的装备,去东海获得了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显然,孙悟空对这一切并未满足,这在他给猴孙们炫耀金箍棒可大可小的时候有意显露了出来:
“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把那些虎豹狼虫,满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唬得磕头礼拜,战兢兢魂散魄飞。”
这里孙悟空的形象,一如电影西游降魔篇里那个张牙舞爪恐怖冷血的巨猴。孙悟空已经发展成了一股极为强大的力量。
西游降魔中的孙悟空原形
为了能够保证自己免受灾祸,孙悟空让自己能足够强大;然而,孙悟空的强大对其他生命构成了恐怖的威胁,当这种恐怖达到一定程度,他反而成了其他生命想要消灭的对象。这是一个悖论:让自己变强的初衷反而是置自己于更大的危险的起因,也可简单类比为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这条路一旦踏上,就没有主动停下的可能。孙悟空忘记了菩提祖师当年的教导。
四.灵魂作为生命的另一重维度如果政治世界永远潜藏着风险,如果世界也是没有边界的,那么身体总会有潜在的威胁,孙悟空就永远处在死亡的恐惧之中。
加深这层不安的还有菩提祖师祖师的警告:
“任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挫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祖师的警告的惩罚不可谓不严厉,“剥皮挫骨”都不够,还要将“神魂”贬黜。而“神魂”二字道出生命的另一重维度。
只是孙悟空还不知道,尽管他练就了一身本事,他的魂魄还是能被黑白无常轻易勾走。对此,他十分惊讶:
“我老孙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不伏它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
黑白无常
结果还是在生死簿的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发现自己“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孙悟空将猴属名字一概勾之,一路打出幽冥届。
如果是身体永远有遭受外在危险的可能,那么逃脱这种可能的唯一出路就是摆脱了身体的束缚,如此,似乎就能永远不死了。
孙悟空认为不死的忧虑得到了最终的解决。阴司无名,山猴不老,各路洞主,前来拜贺,个个欢喜,每日聚乐。
只是孙悟空不知道,自己能把生死簿的名字勾去,同样意味着有人能再次把他的名字添上去。那个生死簿不仅仅只是个一个册子,而是一个更大秩序的一处表现罢了。可惜,孙悟空没能在地府见自己名字的刹那完成第四次道心开发。但有一个更大的世界已经向孙悟空打开了大门。
《西游记》前三回给我们讲述了天生石猴为了不死,拜师学道,并打通三界的故事。本文仅仅关注的孙悟空的三次道心开发,每一次开发,孙悟空视阈就进行了一次转变,他的心理和性格也随之变化了,他的世界就被拓宽了。只是一个始终的问题是“如何能够不死”。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偶尔浮于脑海的念头,只是这实在是一个艰难的思索,我们很快会投入到其他相对容易的事情上去。孙悟空却是不同,他一心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相应的,他也就必须承担起一切的后果。且待下回,看他上天又有何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