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如父如子观后感影评(豆瓣8.9如父如子)
电影如父如子观后感影评(豆瓣8.9如父如子)1.父爱在于陪伴《如父如子》电影剧照,良多父子这本书的作者是枝裕和是日本当代电影大师,他所导演的《幻之光》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导演新人奖,以及最佳摄影奖。《如父如子》这本小说也被他拍成同名电影,获得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如父如子》的情节并不算新颖,甚至很多读者在读了故事简介之后,就能猜到结局。但其实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讲了一个“选择”的故事,也不是简单的讲述了“亲情”和“血缘”的关系,它布了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来探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和爱。接下来,我将会从明线和暗线两个角度来和大家一起浅析这本小说。在是枝裕和的眼里,到底什么才是父亲呢?
从三年前我女儿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母亲。初为人母,我一直很难适应这个身份。我看了很多文章,买了很多书,像在学校念书时一样,对着书本一点一点摸索。三年过去了,我从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乐在其中,不知不觉中竟然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对此我不禁有了一个疑惑:从孕育了小生命的那一刻起,我们开始被称为父母,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才真的成为了父母呢?
小说《如父如子》用一个戏剧化的故事,给了我这个答案:先为人子,再为人父母。
《如父如子》的主人公良多是一个职场精英,他有一个温柔的妻子和一个乖巧的儿子。可是一通来自儿子出生医院的电话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平静——良多的儿子和雄大的儿子竟然抱错了!随后,良多一直在血缘和朝夕相处的亲情中摇摆不定,痛苦不堪。最后他终于意识到,日夜沉淀下来的父子亲情,早就超越了血缘的羁绊。
这本书的作者是枝裕和是日本当代电影大师,他所导演的《幻之光》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导演新人奖,以及最佳摄影奖。《如父如子》这本小说也被他拍成同名电影,获得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如父如子》的情节并不算新颖,甚至很多读者在读了故事简介之后,就能猜到结局。但其实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讲了一个“选择”的故事,也不是简单的讲述了“亲情”和“血缘”的关系,它布了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来探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和爱。
接下来,我将会从明线和暗线两个角度来和大家一起浅析这本小说。在是枝裕和的眼里,到底什么才是父亲呢?
《如父如子》电影剧照,良多父子
明线:良多和庆多1.父爱在于陪伴
“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吧。”——雄大。
良多是一个工作狂,他对于工作的关注远远大于家庭。他的日常就是工作、加班、和同事应酬,每天回家甚至还会花上大量时间在书房工作。这导致他很少陪伴孩子,良多偶尔回忆起上一次和庆多一起去公园,都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书中开头有这样一个细节:在庆多小学入学面试的培训中,良多的妻子参与了所有课程,但良多却一次都没有去——因为他要工作。小学入学面试当天,良多看着手表想:哪怕是早一分钟回公司也是好的。
在日本,私立小学的入学面试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即使是这么重要的事情,在良多心里的分量还是比不上工作。
可以说,在这个家庭里,良多对于儿子有着严重的“陪伴缺失”,他虽然带给孩子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教育条件,但是缺席了孩子每一个重要的成长环节。
相比较而言,另一个家庭的父亲就截然相反。雄大在事业上很平庸,家里也很拮据,但他会花费大量时间来陪伴孩子们,孩子和他相处的时候总是喜笑颜开。
于是一个被探讨过无数次的话题就被引了出来: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陪伴,还是应该努力工作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
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应该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之一了,但是他从未缺席过女儿的成长。他说:“即使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中,我也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奥巴马会在空闲的时间教孩子们游泳,陪她们去游乐场,就算实在忙,也会陪着妻子孩子们在白宫附近遛狗散步。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物质带给他们的满足远远比不过父母的陪伴。我们身为父母,总是想努力工作,给孩子更好的环境,但也忽视了“被爱围绕的孩子”往往比“被金钱围绕的孩子”要幸福的多,人格上也会健全的多。
是枝裕和借着雄大之口说出了他的观点:孩子就是时间,就算你有很多工作,但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啊!
在我看来,工作和家庭是可以找到平衡的。雄大和良多就像是两种父亲的极端代表,一边是陪伴,一边是经济。我们其实可以选择融合这两种家长:调整好时间,把工作和家庭完全分开。工作的时候加倍努力,减少加班时长,多出来的时间就放下工作,放下手机,好好的陪伴孩子,享受令人愉快的亲子时光!
2.血脉和亲情,像和不像
“我是看着庆多的脸才取了‘琉晴’这个名字的,对吧?可是,现在的庆多却长着一张就应该是‘庆多’的脸。”——雄大。
良多在得知庆多不是他的亲生孩子,而琉晴才是的时候,就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一边是血脉相连的亲子,一边是相处六年的养子,应不应该把孩子换回来呢?
良多的内心一开始就做了决定,他要换。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爱庆多吗?
不是,他很疼庆多也很爱庆多,但他认为所谓父子就是血缘。血缘相通的父子会有很多相像的地方,这些相似是必然的,也是产生父子情的关键。
为此,他从头到尾都在不断地寻找自己和两个孩子之间的相似和不同。面对和生母长得越来越像的庆多,良多的内心开始动摇:庆多和自己不同的地方越来越多,他还能好好的去爱他吗?
是枝裕和借着庆多生母的口说出了他的观点:
像或不像这种事,只有没有感受到与孩子羁绊的男人才会去纠结。
正是因为良多平时几乎没有和孩子相处,才会产生这样的动摇。他是个严格的父亲,他对于庆多的关注更多的放在他是否优秀,是否勤奋,以至于一直忽略了庆多有多爱他,多渴望他的陪伴。
血缘从来都不是判定亲情的标准,也不是判定爱和不爱的标准。在两个家庭对于是否要交换孩子不断徘徊的时候,孩子们从来没有犹豫过。他们的爸爸妈妈,一直都是陪伴在他们身边,和他们相处六年的人。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金昌区有一位小学老师,她叫周玉霞。她每个周末都会接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聋哑孩子回家,她给孩子洗澡,给他辅导作业,陪他玩,到了周一再送他去特殊学校,长达十年之久。现在薛文智已经独当一面了,每天仍然会给周玉霞发微信。周玉霞说,他就像是自己远在他乡的另一个儿子一样。
周玉霞和薛文智没有血脉的相连,他们有的只是长达十年的陪伴。这种陪伴早就滋生了亲情,滋生了爱,并且这份亲情会一直持续下去。可见,人们都是用爱来判定亲情,而不是用亲情来判定爱!
书的最后,当良多看着两个家庭的合照时,发现庆多和自己看起来竟然有些相似。原来这是因为父子俩站着的时候都有微微偏头的习惯。这个时候良多才意识到,六年的时光早就融入到了他和庆多的骨子里,即使外表不像,但同样的行为习惯早就让庆多越来越像他了。
是枝裕和的这条明线所想表达的意图非常直白,他想告诉我们,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亲情有了各式各样的存在,血缘早就不是判断亲情的唯一标准了。而在每个家庭里,父母都在为了孩子的未来而奔波,是枝裕和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把时间多分出一些给孩子们,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来自父母的爱才是最幸福的教育。
1、良多与继母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作者所布下的暗线。看到上面的内容,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良多会固执地认为,血缘才是评判父子的唯一标准呢?这一切要从是枝裕和布置的暗线——良多和他的继母说起。
良多原本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在他小的时候,母亲就和父亲离婚了。过了不久,新的母亲信子就来到了良多的生活中。良多的哥哥很快就接受了继母,但良多却一直无法接受。他就仿佛是这个家的局外人,一直都融入不到这个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家中。
良多的父亲痴迷炒股,和信子再婚后,他更是把家里的钱全部都败光了。从那时起,良多就和过去幸福的日子无缘了。他被迫转学、被迫放弃钢琴、被迫一家四口挤在一间狭小的公寓。
良多无法承受这些突如其来的各种变化,这导致他非常厌恶这个家,他不希望自己成为父亲这样的人,也接受不了一个毫无血缘的人成为他的母亲。
每个人对家庭的概念,和伴侣、孩子的相处模式,大部分都是源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以良多为例,他的父亲从来没有对他解释过为什么离婚,某天回家,生母突然就不见了,又是某一天,突然就被告知有了一个新的母亲。这些对于仰慕父母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父母总认为孩子年龄小就不懂事,自己行事可以不用向他们解释。但其实年幼的孩子对身边的环境,以及大人的态度非常敏感,不解释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良多始终都不愿意承认信子。他不承认信子,也就不承认“非血缘的亲情”。
对于要不要把孩子换回来这件事,信子说:
“就算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关系的。一起生活,就会处出感情来,也会越来越相似。夫妻不也是这回事吗?父子的话不是更加如此吗?”
而她也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来抚养良多兄弟两个的。
故事发展到后来,良多意识到自己曾经做了太多伤害信子的事,他一直以来只觉得自己是这个家庭中感情的受害者,从没有站在继母的角度去考虑过。而良多的醒悟则是因为另一对母子,也是是枝裕和所埋下的一条很多人会忽略的暗线——护士母子。
2、护士与继子
大多数读者只是对故意交换两家孩子的护士表示愤怒和不理解,但很少有人看到她背后的故事。
护士也是一个再婚家庭,但她的角色是继母和妻子。她刚再婚的时候,继子对她很不亲近,连带着丈夫对她也很冷淡。护士觉得十分痛苦,她嫉妒幸福又富裕的良多一家,这才抱着恶意换了他们的儿子。
在丈夫和孩子跟自己的关系改善之后,护士痛苦和嫉妒的心也逐渐平静了下来,她开始后悔曾经做过的一切,于是她自首了。
可以看到,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不和谐的关系不仅仅会伤害到孩子,同样也会伤害到父母。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想,谁不是第一次做父母呢?谁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能成熟又大度,在亲子关系上不会承受压力和痛苦呢?
良多愤怒地向护士兴师问罪的时候,护士的继子冲了出来,把她护在身后。良多说:这跟你没关系吧!少年回答:
“有关系,她是我的妈妈啊!”
就是这句话打败了良多,他受到深深地震撼。良多从这一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为人子的。看着护士和她的继子,良多联想到了他和信子。护士因为孩子不跟自己亲近,痛苦到去犯罪,那信子呢?她是不是也一直默默地在忍耐着呢?
良多想到,自己也曾经做过那么多伤害信子的事情,但信子从来都没有责怪过他。他也曾对信子说过“这跟你没关系吧”,但是护士的孩子告诉他,有关系,因为是母亲。
这一刻,良多意识到了他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他所蔑视的“非血缘亲情”的源头,信子,一直以来都像亲生母亲一样爱他、包容他。他意识到了亲情并不是血缘两个字可以囊括的。信子于他也是母爱,他于庆多也是父爱,父子情、母子情无关血脉。
这也是本书想告诉我们的:先为人子,再为人父母。只有正视了自己作为子女的角色,正视了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成为一个好的父母。
为人父母是没有考试的,也是没有教科书的。我们一开始做父母,都是从自己的爸爸妈妈身上找模板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当你有了孩子,才知道父母对你的爱和付出;反过来其实也是一样的,只有当我们意识到了父母背后默默的付出,才能更好的去养育自己的孩子。
结语:《如父如子》这本书的日语书名直译过来是“然后就成为了父亲”,我在初读的时候一直觉得日语的书名更贴合小说本身,但读到后来我才发现,中文的书名更贴近作者的意图。这本书并不单单是成为父亲,同样也是成为子女的故事,毕竟人生这么长,每个人都在成长的路上。
这让我不禁想起我和我的父亲。我和父亲关系很好,但不算很亲近。我们曾有一段我单方面认为长达十多年的感情淡薄期,我过去也曾抱怨父亲对我的忽视,但我后来渐渐意识到,他其实没有忽视我,他尽可能的在帮助我,亲近我,只是父亲大概也不清楚要怎么和一个浑身是刺的女儿相处。现在我成熟了很多,我开始懂得每一段关系的维护都是相互的,慢慢的也就和他的关系更近了。所幸这个觉悟不算太晚。
亲爱的读者,感谢你读到这里。希望你能从我的文字中有所感悟,安晓和你下本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