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后人寻根(商都寻根之一)
广府后人寻根(商都寻根之一)毋庸置疑,客家人就是夏商周三代的后裔,是炎黄子孙。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奴隶制的起始期到全盛期,也是百家姓得以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其中夏商两个朝代的中心区域都在河洛地带。“客家”人实际上是以河洛地区为中心,迁徙到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中原人。“唯唯客家,系出中原,根在河洛”。所谓的“客家”,她的源头均指大河之南、伊洛水及嵩山周围一带。“故乡啊,我们回来了,回到了您的怀抱!”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呼唤,深深震撼着全世界1.2亿客家人的心灵。▶河洛交汇图洛水发源于陕西华山南麓的兰田县境内,它由西南而来,流至郑州辖区内的巩义后,与西来东去的黄河相交汇。这里水面浩瀚无际,黄白两水相互裹挟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犹如一幅天然“太极图”。民间流传此处就是伏羲“观河水东流,察日月交替,思寒暑循环,构演太极八卦”的地方,神秘的“河图洛书”就出自于此。
寻根商都之一
文/苏湲
每年3月,伴着庄严肃穆的礼炮声,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近百个华人华侨商会、社团组织和宗亲会、同乡会的数万余名炎黄子孙,都会在郑州辖区内的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黄帝祭祖大典。同祖同宗、同根同源的浓浓亲情在深邃悠远、雄浑大气的《黄帝颂》音乐声中骤然升华。
“故乡啊,我们回来了,回到了您的怀抱!”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呼唤,深深震撼着全世界1.2亿客家人的心灵。
▶河洛交汇图
洛水发源于陕西华山南麓的兰田县境内,它由西南而来,流至郑州辖区内的巩义后,与西来东去的黄河相交汇。这里水面浩瀚无际,黄白两水相互裹挟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犹如一幅天然“太极图”。民间流传此处就是伏羲“观河水东流,察日月交替,思寒暑循环,构演太极八卦”的地方,神秘的“河图洛书”就出自于此。
“唯唯客家,系出中原,根在河洛”。所谓的“客家”,她的源头均指大河之南、伊洛水及嵩山周围一带。
毋庸置疑,客家人就是夏商周三代的后裔,是炎黄子孙。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奴隶制的起始期到全盛期,也是百家姓得以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其中夏商两个朝代的中心区域都在河洛地带。“客家”人实际上是以河洛地区为中心,迁徙到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中原人。
当年南迁的中原难民大多数渡过黄河,沿着颍水、汝河、淮河南下,经汝颍平原到达长江沿岸,散落于江淮一带,太湖、鄱阳湖之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沿长江继续南下,最后辗转迁入了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举族而走,原想待战事平息后再归故土。不成想历史在河南几度洗牌过后,给他们留下的竟是缠绵的寻根絮语:“本是河洛郎,祭拜河南堂”。
▶客家南迁路线图图版来自中国国家地理
那么,他们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离开故土南迁的呢?
文献记载,历史上的中原大地曾遭受过无数次重大劫难,或天灾,或战争,人祸大于天灾,这些残酷的人祸造成的劫难险些致华夏文明堕入死亡之门。
西晋末年,晋武帝死后,皇族之间为争夺政权,揭开了大规模、连绵16年的“八王之乱”序幕。继八王之乱后,匈奴贵族刘渊乘中原地区内乱,率5万匈奴大军呼啸而来,大举南侵,其势力迅速扩大到了黄河以北。公元311年,匈奴人在宁平城即今天的河南鹿邑西南歼灭晋军十万余人,并攻克京师洛阳,大肆杀戮王公士民三万多人,史称“永嘉之祸”或“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
到了公元316年,匈奴占领长安,晋元帝南迁时,大批中原百姓、皇室与门阀贵族、士大夫为逃避被戮杀的命运,成家族的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衣冠南渡即中原人向南迁徙。入闽八姓,指林、陈、黄、郑、詹、邱、何、胡。除此,还有王、刘、谢、袁等望族大姓,自黄河以南的河洛一带迁往闽粤。
这次移民达百万之众,占当时中原人口的五分之一,声势之浩大,其景之惨烈,惊天地泣鬼神。客家人的迁徙实际上是一部流亡史、血泪史。他们闯过了一道道死亡之门,沿途留下一串串血染的足迹。他们是“政治难民”,也被称为“灾荒流人”。
可以这样讲,客家精神与文化的渊源正是形成于历史上那数次艰难迁徙的过程中,那是一个痛苦迷茫的过程,谁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要去的地方到底还有多远。伴随着沿途原土著居民的挤迫,他们流离失所,始终处在饥寒交迫之中。传说在南迁的路途上,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云层中总会有一道闪亮的火光为他们引路。
这一历史的行程,最终以中原汉人定居岭南而宣告结束。华夏文明的火种也随着南迁的步伐洒向了大江以南,闽粤之地。至今,台湾有着“林陈半天下,郑黄排满街”一说,而这四大姓的地望均在中原一带。
林姓的地望也就是姓氏发源地在今河南卫辉市以北,他们是商朝末期重臣比干的后裔,今天这里依然保留着比干的庙宇和墓葬。比干为商王太丁之子,纣王的叔父。商纣王执政期间,暴虐淫乱、横征暴敛。看到国家岌岌可危,比干冒死劝谏,却被纣王剖心而死。
比干死时,夫人陈氏已怀有身孕,为躲避灾祸逃入深山老林,生下一男儿,取名坚。此后不久,周武王灭商得天下,为了弘扬比干的忠肝义胆,特赐比干之子林姓,封为大夫。
▶比干公像
“天下郑氏出荥阳”。在今郑州辖区内荥阳市东南角的檀山脚下,坐落着郑氏祖先的塑像。他们分别是春秋时郑国的国君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亡国后的郑国子民以国名为姓。后居于荥阳郡的一支,人丁兴旺,于是“荥阳”便成了郑姓的郡望和堂号。
陈姓源于五帝之一舜之后,祖上在周族担任陶正,专门负责烧制陶器。因深得周文王的赏识,文王的儿子武王灭商以后,封其到陈地宛丘建立陈国,宛丘即今河南淮阳。其子孙以国为姓,便有了血缘家族的符号。
黄姓是帝舜时期我国东部沿海一带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后裔。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始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同样以国为姓。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如今的黄国故地,历史上的文化遗存随处皆是……
著名客籍学者、外交家黄遵宪在他的《已亥杂诗》中对客家人的南迁有着这样的抒怀:“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诗中高度概括了客家人千年迁徙、万里长旅的艰辛与刻骨铭心的思故之情。
据广东韶关张氏家谱提供的信息,唐代开元年一代名相张九龄的祖上同是两晋时期从中原迁往岭南的客家人。被誉为“岭南第一人”的张九龄当年曾预言,同时代的安禄山日后必反,并上谏唐玄宗对此人早做提防,以防后患,但唐玄宗不以为然。果然,在张九龄死后不久,爆发“安史之乱”。被迫奔往蜀地的唐玄宗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广东曲江祭九龄,但事已晚矣。安史之乱又一次引发了中原人离乡背井的大举南迁。
史料显示,唐代天宝至元和年间的河南府人口,由原来的十二万七千四百四十户,猛地锐减到一万八千七百九十九户,这其中的十万零八千六百多户人家在数十年间不知所向,史料中未作任何交代。
▶八王之乱
人口的突然锐减的确与发生在天宝年间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有关。唐玄宗晚年,日日沉迷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中,造成了杨国忠与李林甫的专权,因而导致了积重难返的社会矛盾。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又爆发了以黄巢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战争给中原百姓带来了又一次的灾难。祖籍嵩山脚下、伊洛河畔的诗人杜甫对此战乱悲吟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蓠。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作者简介
苏岩 女,笔名苏湲,我国著名诗人苏金伞之女,作家、考古学者。出版有《黄帝时代——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之谜》《华夏城邦——追踪夏商文化探索者的足迹》等大型考古纪实报告。央视大型纪录片《中原大发现》《商之都》总撰稿。在《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等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章数十篇 。
豫尚风行
ysfx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