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包拯斩过谁(包拯真能先斩后奏)

包拯斩过谁(包拯真能先斩后奏)包拯权力很大,但并不是滥用刑法的酷吏,是一个坚持原则的忠厚大臣。《宋史 包拯传》记载,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官吏对百姓严厉苛刻的作风,坚守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贪官污吏,但总是施行忠恕之道。从宋朝皇帝专制看,绝对不会给包拯特制“御铡”,更不会给他先斩后奏的权力。如果敢在杀人的铡刀上制做皇家“龙头”标志,那是大不敬的罪,估计杀不了贪官,自己就被凌迟、满门抄斩了。“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韩非子 二柄》因此在君主专制年代,不会像小说中那样,皇帝随意赐给大臣“御铡”“尚方宝剑”,让他们滥用皇权。皇帝会把权力紧紧攥在手里,不敢有丝毫马虎。对于一些有影响的重大案件,都需要奏请皇帝,按照圣上的意愿去处理。皇帝关注的一些事件或案子,他们会发出圣旨,强制司法机构按他的意愿处理,如果稍有违背,君王就会出面干涉。就拿宋朝为例,宋徽宗发现蔡京等权臣把持权力

看电视剧《包青天》,最威武的就是龙头、虎头、狗头三口御铡;看戏剧《铡美案》,最爱听的就是高呼:“开铡——”,最解气的就是包拯先斩后奏,将陈世美一刀铡了。包拯真的有那么大权力,敢先斩后奏,杀皇亲国戚吗?让我们从历史角度辨析真伪。

包拯斩过谁(包拯真能先斩后奏)(1)

包拯三口铡刀从何而来?

“龙头铡”铡为非作歹的皇亲国戚,“虎头铡”铡贪赃枉法的高官显贵,“狗头铡”铡祸害百姓的贪官污吏。皇帝真的赐给包拯三口权力无比的御铡?其实这三口铡刀不但从史书上找不到出处,最早的《包公案》版本上也没有,那么三口御铡从何而来?在包拯的传说故事里,直到清朝才出现三口御铡,石玉昆写的武侠小说《三侠五义》中,描写了御铡来历:宋朝仁宗年间,陈州发生自然灾害,仁宗派包拯到灾区放粮赈灾。包公就向仁宗讨要权力:“臣无权柄,不能服众,难以奉诏。”宋仁宗准备赏他“御札三道”,就是盖着皇帝大印的圣旨,现在叫红头文件。包公觉得这圣旨干完这趟差事就失效了,于是和幕僚公孙策商量,公孙策想了个主意,把“御札三道”改为了“御铡三刀”,讹诈皇帝批准制造。这是演义中逗大家开心,如果包拯真敢违背圣意篡改圣旨,脑袋早搬家了。因此这三口御铡就是小说中演绎,不可能在历史上出现。

包拯斩过谁(包拯真能先斩后奏)(2)

包拯能不能先斩后奏?

小说中描写皇帝不但赐给包拯三口铡刀,还给予“先斩后奏”的权力,这是古代演义中惯用的煽情手法,官员一旦被委以重任,怀中总是多出一柄“尚方宝剑”,到了哪里高高一举,如皇帝御驾亲临,至高无上,可以先斩后奏。古代君王是不是经常赐给大臣如此大的权力?

封建王朝最大的特点就是王权专制,权力集中在帝王一个人手里,帝王就是法,因此叫王法。早在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子就在《二柄》中指出,假如君主不能让赏罚的威严和利益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放任臣下去施行赏罚,那么全国的人就都会害怕权臣而轻视君主,就都会归附权臣而背离君主了,这是君主失去刑赏大权的危害。还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老虎能制服狗,靠的是锐爪利牙;假使老虎去掉它的爪牙而让狗使用,那么老虎反而会被狗所制服。

“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韩非子 二柄》

包拯斩过谁(包拯真能先斩后奏)(3)

因此在君主专制年代,不会像小说中那样,皇帝随意赐给大臣“御铡”“尚方宝剑”,让他们滥用皇权。皇帝会把权力紧紧攥在手里,不敢有丝毫马虎。对于一些有影响的重大案件,都需要奏请皇帝,按照圣上的意愿去处理。皇帝关注的一些事件或案子,他们会发出圣旨,强制司法机构按他的意愿处理,如果稍有违背,君王就会出面干涉。就拿宋朝为例,宋徽宗发现蔡京等权臣把持权力,不按旨意去做,还拿法律条文打压皇权,大怒,斥责大臣:“出令制法,轻重予夺的权力全在于皇帝,现在皇帝降下特旨处分案件,三省引用法律条令阻碍执行……擅杀生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有什么法律条令可以阻拦?现在臣子越来越强势,不能不戒备。以后用法律条令劝阻皇帝特旨处分的,以大不敬论处!”后来又发一道旨意,对不立即坚决执行的给予惩处:

“凡应承受御笔官府,稽滞一时杖一百,一日徒二年,二日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三日以大不恭论。”——《宋史》

从宋朝皇帝专制看,绝对不会给包拯特制“御铡”,更不会给他先斩后奏的权力。如果敢在杀人的铡刀上制做皇家“龙头”标志,那是大不敬的罪,估计杀不了贪官,自己就被凌迟、满门抄斩了。

包拯斩过谁(包拯真能先斩后奏)(4)

包拯没有杀过皇亲国戚

包拯权力很大,但并不是滥用刑法的酷吏,是一个坚持原则的忠厚大臣。《宋史 包拯传》记载,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官吏对百姓严厉苛刻的作风,坚守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贪官污吏,但总是施行忠恕之道。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包拯斩过谁(包拯真能先斩后奏)(5)

包拯发现有侵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就会找机会纠正,为百姓谋取福利。《宋史》记载,包拯发现一些有权势的官僚贪图享乐,肆意在河边建造私人亭榭园林等违章建筑,导致河道阻塞,影响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有一年京城发生了水灾,包拯趁救灾的机会,将这些违章建筑全部清理掉了。还有一次包拯听说有些官员私自多占土地,就派人前去勘验,证实后奏请皇帝处置。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为老百姓着想,但处理问题非常谨慎,从不滥用手中的权利,每件事情都是照章按律处置,没有使用过暴力。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宋史》

正史记载中也没有包拯杀皇亲国戚或权臣的记录。《汉律》中就有规定,郎中以上的官员犯罪,经审理定罪后,要奏请皇帝御批,才能执行处罚。因此包拯担任龙图阁大学士、权知开封府尹等职务,别说先斩后奏,就是处理大点的案件他也不能自作主张。

包拯斩过谁(包拯真能先斩后奏)(6)

“御铡”“先斩后奏”是民间狂欢

历史上有一个官职叫“监察御史”,担负着“代天子巡狩”的权力,就是在各地巡视官员的执政情况。听起来这个职位很拉风,其实这些人大多是皇帝的耳目,只是督察各地官员执政情况,如果发现有贪赃或懒政行为,就向皇帝汇报,并没有擅自处置的权力。而老百姓深受贪官污吏盘剥压榨,却无力反抗,听说这些官员是皇帝派来督察廉政的,猜想皇帝一定赐给官员“尚方宝剑”,他们一定有“先斩后奏”这样至高无上的权力,希望他们能清理在民间为非作歹,又权高位重的贪官,于是一像“尚方宝剑”“御铡”这样的利器在民间传说中横空出世。

而小说、演义的作者迎合百姓心理,将百姓愿望写进文学作品中,而且杀的贪官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越能引起百姓共鸣,越能让百姓解气,文学作品中出现无数把尚方宝剑,很多次先斩后奏,营造出了清官仗剑私访,贪官无处藏身的和谐氛围,让包拯这个百姓喜爱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辉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