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搞笑相声评书漫谈(主流相声漫谈一)

搞笑相声评书漫谈(主流相声漫谈一)文革之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相声开始了复兴,老演员、新演员争相出新作品。相声的逗乐功能又恢复了。七十、八十年代的相声作品中讽刺题材是主流,歌颂相声比例就很低了。平心而论,马季的歌颂相声都是精心打磨出来的,艺术水准相当高。这种歌颂相声是赞美新社会、新生活的,但是包袱设计的自然巧妙,马季和唐杰忠的表演也是声情并茂。在那个年代,给人们灰暗的生活带来了笑声。我小时候,就是听着《游击小英雄》的唱片长大的。好多包袱现在还能记得。像:口里含块芹菜叶——“口琴”,赵本山“秋天的菠菜”大概就是借鉴了这个包袱。有人说解放之后,相声就成了歌颂型的了,这不对。解放之后,相声依旧是逗乐的,侯宝林的《夜行记》、《醉酒》,马三立的《买猴》、郭荣启的《婚姻与迷信》都是讽刺类型的。当然另一方面,新社会对相声演员是有新要求的,不能纯为了逗乐,什么活都使。那个时代的相声讽刺中要有对旧社会的批判和揭露。比如刘宝瑞的《黄半仙》、

搞笑相声评书漫谈(主流相声漫谈一)(1)

首先声明,我曾经是相声爱好者,现在不是任何人的粉,也不是任何人的黑。这里,只想通过几篇小文章,谈谈相声这个行业曾经发生过什么。

其次,什么是主流相声(演员)。如果说体制内,拿工资的是主流相声。似乎主流的圈子有点小了,很多不拿工资相声演员,也被认为是主流相声。如果说德云社之外的相声都是主流相声,又似乎在这里搞对立。所以主流相声这个名词,还是不要严格定义的好,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总之对我们下文不会产生什么歧义和误会。

关于主流相声千头万绪,我们不妨从主流相声最被人诟病的歌颂相声说起。

其实相声本来没有歌颂、讽刺之分,最早的相声艺人就是为了逗乐。你说谁谁谁好,观众不一定乐,如果你说谁谁谁出洋相,观众保准乐。像传统相声《文章会》、《化蜡扦》、《扒马褂》都是看人出洋相的。所以后来理论界才说相声的生命在于讽刺。

搞笑相声评书漫谈(主流相声漫谈一)(2)

有人说解放之后,相声就成了歌颂型的了,这不对。解放之后,相声依旧是逗乐的,侯宝林的《夜行记》、《醉酒》,马三立的《买猴》、郭荣启的《婚姻与迷信》都是讽刺类型的。当然另一方面,新社会对相声演员是有新要求的,不能纯为了逗乐,什么活都使。那个时代的相声讽刺中要有对旧社会的批判和揭露。比如刘宝瑞的《黄半仙》、《连升三级》都是把纯逗乐的段子增加了批判性。侯宝林的《夜行记》也是揭露了旧社会个人主义者在新社会中出的洋相。当然如果讽刺的现实性太强烈了,也会招来大麻烦。马三立就因为《买猴》中的马大哈,被打成了“右派”。

歌颂相声是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形成的。那个时代,老一辈相声演员都去蹲牛棚了,新一代相声演员只有马季、唐杰忠还允许上台表演,当时的大环境也不允许相声去讽刺,所以歌颂相声应运而生。马季的《友谊颂》、《游击小英雄》、《新桃花源》等作品就是歌颂相声的代表作。

搞笑相声评书漫谈(主流相声漫谈一)(3)

(马季、唐杰忠《友谊颂》片段》

平心而论,马季的歌颂相声都是精心打磨出来的,艺术水准相当高。这种歌颂相声是赞美新社会、新生活的,但是包袱设计的自然巧妙,马季和唐杰忠的表演也是声情并茂。在那个年代,给人们灰暗的生活带来了笑声。我小时候,就是听着《游击小英雄》的唱片长大的。好多包袱现在还能记得。像:口里含块芹菜叶——“口琴”,赵本山“秋天的菠菜”大概就是借鉴了这个包袱。

文革之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相声开始了复兴,老演员、新演员争相出新作品。相声的逗乐功能又恢复了。七十、八十年代的相声作品中讽刺题材是主流,歌颂相声比例就很低了。

我能记起来的八十年代歌颂相声,大概有以下几段(欢迎大家补充):

马季、赵炎的《女儿颂》,歌颂妇女中的英雄人物。里面有名的包袱:(男的有)南京路上好八连一个连,(女的有)红色娘子军一个军。

姜昆、李文华的《鼻子的故事》。这段相声本来是牛群写废的一个本子,被姜昆从废纸篓里捡回来,经过二次创作,成为了一段经典相声。

搞笑相声评书漫谈(主流相声漫谈一)(4)

侯跃文、石富宽的《糖醋活鱼》、《火红的心》。前者讲一位厨师出国后,面对诱惑毅然回国的故事;后者则是过年家里着火,街坊邻居热心帮助的故事。这两段绝对主旋律的相声,包袱密集,侯跃文和石富宽正当艺术高峰时期。

搞笑相声评书漫谈(主流相声漫谈一)(5)

(师胜杰、于孚生《小鞋匠奇遇记》片段)

师胜杰的《好市长》、《小鞋匠奇遇记》,堪称歌颂相声的里程碑。这两段相声,都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师胜杰创作这两段相声,前后花费了几年的时间。《好市长》结尾的那段柳活,师胜杰是跟着歌唱家郭颂一字一句学的。《小鞋匠奇遇记》中那段经典的英语绕口令,师胜杰更是下了苦功夫。师胜杰凭借《小鞋匠奇遇记》在全国相声比赛中战胜了姜昆,让姜昆输的心服口服。《小鞋匠奇遇记》中塑造的反面人物“欧阳费劲”,在当时成了我们揶揄同学的口头禅。

《英雄赞歌》、《百将图》。这两段相声创作于庆祝建国40周年前夕。《英雄赞歌》有好几个版本,现在网上能找到的是山东相声演员孙小林版本。这段相声是以柳活为主,用经典唱段把英雄人物串联在一起。现场表演的效果非常火爆。

搞笑相声评书漫谈(主流相声漫谈一)(6)

(左一为全维润、左二为黄宏、右一为闰月明)

《百将图》的创作者和表演者是来自辽宁的部队相声演员全维润、闰月明。这段相声把开国元勋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记起那段烽火岁月。相声中把说、学、逗的基本功都用上了,非常考验演员的实力。全维润本身擅长说口,学几位领袖的讲话,惟妙惟肖。用逗,故意把十大元帅的姓名和事迹按错,这段包袱的节奏感相当不错。说,在讲领袖、元帅的音容相貌时,借鉴了评书中的“赞儿”;结尾报上将、中将的名字,则使了相声的基本功贯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冒犯,请及时告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