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殷墟考古发掘与甲骨文研究(商代考古和殷墟甲骨文的面世)

殷墟考古发掘与甲骨文研究(商代考古和殷墟甲骨文的面世)第二、 遗址的研究。经过了十几年的发掘和出土的大量器物,证明小屯是商王朝的所在地,是商王朝宗庙祭祀的场所,殷墟的坑穴、殿基、墓道的遗址和人兽尸骨的残骸,使我们联想到殷商时代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礼仪制度。在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杀人殉礼的坑穴,一次殉礼的人数达到了千人以上,不仅有人,而且还有禽兽、车马、玩物等陪葬品,还有死者生前喜好的物品都统统地埋在地下。第一、文化层次的研究和发展。在此之前关于史前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不能直接得到地下文物的证明,自从1931年发现了后岗,在同一个坑内,得到了殷商时期的遗物,被称之为“龙山文化”。特别是彩陶的出现,被考古界称之为“仰韶文化”。三个时期的文化层次分明,它们的排列顺序是仰韶文化最早,然后进步到龙山文化,最后再进步到殷商文化。这种文化层次并非偶然的发现,在安阳侯家庄、河南的浚县,安阳的小屯,安阳的同乐塞,甚至在河南的西部广武都有同类的文化发现。这些发现不仅记

一、古老东方图画文字甲骨文的发现

1898年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件,在河南安阳县西北五里的一个叫小屯的地方,农民在耕地时无意中发现了无数片龟甲和兽骨,骨片上刻有文字内容是记录商代后期王室占卜的事情,这些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甲骨文。 1899年山东潍县有一个姓范的商人得到了这些龟片,他把这些龟片运到了京师,在市场上当中药出售。起初这些东西并没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有一个叫王懿荣的金石学家 在市场上发现了龟片和兽骨,他就从范氏那里大量收购,并把这些甲骨收藏起来。庚子之乱,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懿荣身遭劫难,被逼投井而死,他的儿子把这些甲骨保存下来,王的儿子因为生活所迫,便把这些甲骨卖给了古文字学家刘鳄。刘鹗得到这些甲骨后潜心研究整理,经过了几年之后他收集的甲骨已经达到了4000片以上。

殷墟考古发掘与甲骨文研究(商代考古和殷墟甲骨文的面世)(1)

1900年清末的著名学者罗振玉,在刘鹗的家中见到了这些甲骨,在他的建议下,刘鹗选了千余片进行拓片整理,并编写了《铁云藏龟》一书,这是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庚子之乱刘鹗被朝廷以私售仓桑之罪流放到新疆,不久含恨而死。他所收集的甲骨也散落到民间,一部分被英国人哈同收藏,另一部分被日本人林泰辅收藏。

1906年罗振玉开始研究甲骨文,起初他从商人手上收购,当他得知甲骨出土在河南安阳小屯时,就和他的弟弟一起去安阳小屯购买。从1907年到1911年,他先后收集龟甲兽骨达到三万片以上。在收集甲骨的同时,罗振玉还对甲骨文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整理,先后撰写了《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蒨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墟书契后编》等重要的著作。在此基础上他还对出土的殷墟古物器几百种,分门别类地加以鉴别和考证,撰写出《殷墟古器物图说》、《附说》两部古文字专著。

这些书籍问世以后,引起了人们对甲骨文研究的兴趣,中外学者、古文字学家纷纷加入了研究甲骨文的行列,古董商也云集安阳小屯。从光绪26年春到1925年春,大规模的发掘在小屯进行了九次,被考古学界称之为前期发掘。前期发掘出来的甲骨大约有八万片以上,大部分都经古董商卖给了王懿荣、王襄、罗振玉、黄浚、徐柿、刘体智、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庫寿龄、加拿大人明义士、法国人沙畹、日本人林泰辅等金石学家和文字学家。1928年秋由国家主持的发掘工作开始进行,参与挖掘的专家和古文字学家有李济、董作宾、梁思永、郭宝均、石章如等,从28年冬到37年春一共进行了15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龟片和青铜器,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后期发掘。

殷墟考古发掘与甲骨文研究(商代考古和殷墟甲骨文的面世)(2)

二、文化长河甲骨文对我们的启迪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绝无仅有的发现,特别是对殷商时代的文化、社会、风俗、宗教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财富。文字的起殷墟的发掘获得了四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第一、文化层次的研究和发展。在此之前关于史前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不能直接得到地下文物的证明,自从1931年发现了后岗,在同一个坑内,得到了殷商时期的遗物,被称之为“龙山文化”。特别是彩陶的出现,被考古界称之为“仰韶文化”。三个时期的文化层次分明,它们的排列顺序是仰韶文化最早,然后进步到龙山文化,最后再进步到殷商文化。这种文化层次并非偶然的发现,在安阳侯家庄、河南的浚县,安阳的小屯,安阳的同乐塞,甚至在河南的西部广武都有同类的文化发现。这些发现不仅记录了史前期文化的累积情形,而且把史前历史和商代的历史衔接在一起,从而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

第二、 遗址的研究。经过了十几年的发掘和出土的大量器物,证明小屯是商王朝的所在地,是商王朝宗庙祭祀的场所,殷墟的坑穴、殿基、墓道的遗址和人兽尸骨的残骸,使我们联想到殷商时代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礼仪制度。在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杀人殉礼的坑穴,一次殉礼的人数达到了千人以上,不仅有人,而且还有禽兽、车马、玩物等陪葬品,还有死者生前喜好的物品都统统地埋在地下。

第三、出土实物的研究。殷墟发掘的遗物有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其中以青铜器最为珍贵。如“司母戊大方鼎”、“人面兽铜方鼎”、“司母辛方鼎”等,这些方鼎都刻有文字和夔纹,记录了商王朝帝王的功绩。罗振玉先生的《殷墟古器物图录》、黄伯川先生的《邺中片羽》、李济先生的《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和《殷文存》等著作,收录了青铜器铭文和考释有700种以上。

殷墟考古发掘与甲骨文研究(商代考古和殷墟甲骨文的面世)(3)

第四、甲骨文字的研究。从清光绪25年到现代甲骨文发掘,已经经历了一百年的历史,出土的甲骨文龟片和兽骨有十五万片之多,这十五万片的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社会的历史见证。在甲骨文的研究方面我们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899年到1928年为前期。甲骨文刚出土时,很多人不知为何物,很多人把它当做中药材卖给了商人。直到刘鹗的《铁云藏龟》一书问世,才知道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紧随其后,孙冶让写了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契文举例》,罗振玉写了《殷墟书契考释》,人们才逐渐地了解到甲骨文刻辞的内容。

直到1917年王国维先生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文,才把地下发掘和史书上的记载做了相互的印证,并根据殷商时代帝王的谱系,把甲骨文从单一的文字研究转向历史和社会研究的新领域。1931年从事殷墟发掘的董作宾先生对甲骨文中“贞卜”进行了详细地研究,撰写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和《甲骨年表》、《殷历谱》等著作,把甲骨文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此之后,郭沫若先生又把甲骨文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他在1929年流亡日本时所写的《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通过对大量甲骨文的研究论证,探索殷商社会的人文和历史,为新史学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来人们把研究甲骨文的四位大师称为“四堂”,他们是:罗雪堂(罗振玉)、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宾)、郭影堂(郭沫若)。甲骨文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学科,研究者不计其数,甲骨文的著述汗牛充栋,据有关资料统计,研究甲骨文的著作有几十万种,研究的领域涉及到商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大致把甲骨文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殷墟考古发掘与甲骨文研究(商代考古和殷墟甲骨文的面世)(4)

第一阶段是认字解释阶段。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甲骨文字能够识别的只有

不到几千字,其中有些文字到目前还不能解释出它的意义,只有在专家的手里才能解读,所以甲骨文字的研究只是“象牙之塔”的研究,高不可攀。

第二阶段是人物研究阶段。在甲骨文中发现了许多人名,如王亥、王恒等,他们是殷商时代的先王,在古籍和史书中都有记载。王国维先生曾考证出王亥和王恒是殷商时代的先祖、并得出王亥和王恒之间继位是“兄终弟及”,王的考证被后来的学者所认同。

第三阶段是地域研究阶段。在甲骨文中发现了不少的地名、方国名、都邑的名字,从而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商代的地理位置和它的行政区域的划分,研究者的视角不仅仅局限在安阳小屯这个地方,而是扩大到中原及更远的地方。

第四阶段是断代研究和天文研究阶段。董作宾先生根据对甲骨文的研究,把商代八世十二王分为五个时代,又把各时代的风俗、礼制、宗教归纳为新旧两派和四个阶段。按照甲骨文上的天干地支、日蚀月蚀和星象的记录,进行有顺序地排列对照,得出了殷代的历谱,不但有帝王的年月,而且还有他们继位的年代,这项浩繁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可靠依据。甲骨文的断代研究董作宾是首创,他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理论以及对商代的分期,为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五阶段是社会文化研究阶段。在文字研究的基础上之中,更多的研究者深入地探索商代社会的历史渊源,对商代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地商代历史的轮廓。

殷墟考古发掘与甲骨文研究(商代考古和殷墟甲骨文的面世)(5)

三、商代考古纵横谈

商代的成汤推翻夏王朝的统治之后,继续以中原为中心建立奴隶制国家。当夏王朝从豫西和晋南建立国家时,以黄河下游的河北北部、东部和山东的西南部广大地区的商部族,相继由原始氏族社会逐步的过度都奴隶制社会,建立起来商族先公先王的统治。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族先公从契到商一共经过了八次迁都,八次迁都的地点是:契居蕃,昭明居砥石,昭明又迁商,相土东迁泰山下,相土复归商邱,殷侯上甲微迁殷殷后复归商邱,汤居亳。八迁的地点都在河南的北部、东部,山东西南部范围之内。

在这些地区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夏代时期的龙山文化中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类型的遗址。如在山东境内发现的岳石文化河南北部的璐王坟遗址,其时间跨度可能和二里头文化相当。上述不同地区的不同族属文化之间还有明显的差异,为了便于区别,我们把商族先公活动的区域龙山文化中晚期的文化遗存,称之为“先商文化”。

根据文献的记载,商王朝统治时期的国都是成汤建都的“亳”,到盘庚迁都到殷时,历过五次迁都,即仲丁由亳迁都到隞(今郑州市境内),祖乙又迁都到耿(今河南武陵县、温县境内),南庚迁都到奄(今山东曲阜一带),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殷墟),成汤迁都到亳。商王朝的都城遗址及统治中心不出黄河中下游地区,在今河南的中北部和山东西南部。商王朝活动的范围及受商文化影响的区域,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山西、陕西和山东西南部与河北南部之外,在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北京、辽宁都发现了有商代的文化遗存,说明商代的文化影响比较广泛,殷商时代已经是一个统一的融多民族文化为一体的国家。

殷墟考古发掘与甲骨文研究(商代考古和殷墟甲骨文的面世)(6)

城垣建筑遗址的发现,其中规模较大的都城城垣遗址和城内宫殿建筑基址大部分在河南一带。灰坑和窖穴,以圆竖型和长方竖型的较多,部分坑壁还挖有脚窝,有的坑深达到六、七米以上,这些深坑有可能是当时的水井。还有一部分坑内填埋有完整的人骨架和牛、猪等牲畜的骨架,可能是殉葬的遗址。在城垣遗址中发现有冶炼青铜器,烧制的陶器与制作骨器的手工业作坊,墓葬中的墓型为长方形竖穴型,其中有一个和两个墓道的“甲”字型、“中”字型大墓,部分墓内有殉人和殉兽的迹象,墓内的随塟品青铜器和兵器较多,并有一些陶器、骨器、玉器和石器。

生产工具仍然以石器占的比重较大,并且有较多的镞、戈、鳠、刀等青铜器,说明当时商代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日用器皿虽然在陶器中占的比重很大,但品种有较大的改观,陶瓷上的花纹和釉色有明显的变化,手工艺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这个时期出土的陶器,还发现了一些陶文符号,专家们考证这些符号可能是最早的图画文字。

商代考古分期虽然在考古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学者一般还是把它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二里岗文化为代表,晚期以安阳殷墟文化为代表。早中晚三期都城遗址主要地区有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

一、河南偃师商城的发现

偃师商城的时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属于二里头文化三四期 也有的学者认为属于二里岗期下层 城址为于河南省偃师县城西约半公里的尸乡沟一带。城垣北依邙山,南都洛河,城的南墙早被洛河冲毁。现存的东、北、西三面城墙的形制呈南北纵长方形,南北长为1700米,东西宽北部为1215米,中部为1120米 南部宽740米,城墙夯筑建成。城内现存面积为190万平方米,东西北三面城墙上 已钻探出城门七个。

偃师商城内的重要遗址和遗物宫城与宫殿 在城内偏南有三座方形的小城,居中一座面积最大,南北长230米,东西长216米,四周环绕两米厚的夯土墙。南面正中没有门道,城内正中是主体宫殿基址,基址前面有大路直通小城南。四号宫殿建筑基址,东西长约51米,南北宽约32米,宫门向南,基址全是夯土所筑,包括正殿、东庑、西庑、南庑、南门、庭院和侧门。正殿下面高出地面约25-40厘米的夯土台基,长约36米,宽约11米,正殿台基高约2米,土质坚硬,夯层明显。台基四周有圆形土墩,还有四个料姜石堆砌的小墩,正殿东西南三面都有廊庑基址,东庑长25.2米,宽5.1米-5.4米,基址上面有五室,西庑南北长24.9米,东西宽约5.5米。

殷墟考古发掘与甲骨文研究(商代考古和殷墟甲骨文的面世)(7)

南庑位于正殿的南面,中间有间隔约14-14.5米的庭院,长51米,宽5.5-5.6米,在廊庑上的室与室之间皆有夯土墙相隔,每室略呈长宽各为4.25-4.45米的方形。在廊庑的前面,朝向庭院的一面,有排列整齐的柱洞。五号宫殿的基址,东西长54米,南北宽各为14.6米,基址四边各有一排柱础和柱洞。

在正殿东西两侧各发现有一段廊庑台基和柱洞,在庭院内海发现埋有小狗的土坑八个,北面还发现一条石筑排水沟,在5宫殿基址下面叠压着一座方形的基址。在宫殿建筑的基址北面有一口水井,呈方形,大约有6米深,还发现了三座用石块垒成的排水沟。 出土的生产工具有扁平体的石铲,扁圆体的石斧,菱形体的石凿、石镰、铜刀、铜锥、燕尾形的铜镞、铜渔钩、骨镞、骨匕、蚌刀、蚌镞等。陶器主要有沙质、泥质的灰褐陶与灰陶,器皿的表面磨得光亮,有绳纹、弦纹、划纹、附加堆纹,品种多样,工艺考究。

关于偃师商城宫殿的修筑和使用时间,考古学家断定最早可能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或三期,最晚可能建于二里岗下层或晚期。关于偃师商城的性质专家们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偃师商城是汤灭夏建都于亳(西亳)的都城遗址;另一种意见认为偃师商城是太甲所建的桐宫。

二、河南郑州商城探源

发现于郑州市区东南的二里岗而得名,说明商代二里岗期是晚于二里头文化四期,早于安阳殷墟一期的商代中期文化遗存。根据地层关系可分为上层和下层,郑州商城遗址面积约25平方公里,位于郑州市区偏东,是目前发现的商代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跟据碳十四测定,距今已有3500年左右。城垣遗址是修筑在北有金水河,南有燕耳河之间的西来丘陵高地东端尽头上,城垣略呈南北纵长方形,东西南北城墙长约1700米以上,周长达到七公里,城墙四面发现有11个缺口,可能与城门有关。城墙分层夯筑而成,采取分段板筑的形式,土层中发现了许多的陶片,还发现了墓葬和房基。宫殿区位于商城内东北部,在该区内已钻探出20多处夯土台基,形状与商城完全相同,说明两者是同时建筑的。在已经发掘的四个宫殿基址中,基址15、16保存完好,是一座回廊式的宫殿建筑。

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小型房基,有长方形的单间和套间。在商城内外发现许多的窖穴和水井,有圆竖井、椭圆形井和长方形的竖井。窖穴和水井填埋了许多陶片、石器、骨器和灰土,还有部分窖穴和水井填埋完整的牛、猪的骨架和人的骨架。在宫殿区附近还有七个埋狗坑,狗坑内埋有完整的人架骨。同时发掘出土的有两个青铜器坑,埋有鼎、鬲、尊、斝、觚等青铜器。商代的手工业作坊有铸造青铜器、烧制陶器和制作骨器三种类型,铸铜的作坊在商城的南城和北城,已经发现的有两处。

在作坊遗址内发现有铸造场地,炼铜炉,陶范模,铜矿石,木炭肖和冶铜甘锅等遗物,出土有鼎、斝、爵等容器铸范。经考古学家考证,郑州商城出土的大量二里岗期的青铜器,都是郑州铸铜作坊铸造的。制骨器作坊遗址位于商城北城墙外200米处,出土了大量的经过锯劈的动物肢骨和肋骨等骨料、骨镞、骨翁,还有磨制骨器的砺石。这里有大量的人肢骨,显然是当时奴隶被杀害后,将肢骨锯开磨制的骨器。制陶的作坊位于商城西城墙外约1500米处,在窖场区内发现分布密集的圆形陶窖10余处,可能是当时作坊用的小型房基。与此同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制成品、陶器废品、陶胚和制作器皿用的泥样和陶拍子、陶印模等。

殷墟考古发掘与甲骨文研究(商代考古和殷墟甲骨文的面世)(8)

在郑州商城内外发现不少墓葬,比较集中的墓地有城外北面的二七路墓地、杨庄墓地、白家庄墓地、南关外墓地。墓内死者多仰身直肢,少数侧身屈肢,随葬品以陶器为多,青铜器次之,并有一些玉器和骨器。其中陶器随葬品多为鬲、斝、爵、豆、盆、簋。青铜随葬品多为斝、爵、觚,并有一些鬲、鼎、盘、尊。玉器有璜、璋、铲、戈等,还有少量的硬纹硬陶和原始陶器,每座墓内的随葬品数量,一般为3、4件,也有的10几件不等。

郑州商城内外出土的商代生产工具,仍然以磨制器较多,种类有铲、锛、斧、凿、刀、镰,也有骨铲、骨刀、蚌刀、蚌镰。青铜生产工具有铲、鳠、刀,数量不多,但是出土的鳠、铲、刀的陶范模数量很多。此外,还发现了陶纺轮、陶网坠、陶印模。

商代出土的陶器数量很多,陶器制作大多是砂质和泥质的灰陶,也有一些泥制的黑皮陶、粗砂质红陶、少量的白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陶器表面以绳纹居多,还有一些炫纹、划纹、云雷纹、饕餮纹、夔纹。常见的陶器炊器有:鬲、、罐、鼎,食器有豆、簋、,饮器有斝、爵、觚、盉、杯,盛储器有盆、瓮、尊、罐、壶、缸。另外,还有澄滤器和器盖。在城内外二里岗遗址与墓葬中还出土了一批兵器,以戈、钺、镞、铜镞的数量最多。在城内外出土的陶器口尊上多次发现有三片文字的骨刻,其中一片刻有七字,刻法与甲骨文相同。

三、安阳殷墟与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拾零

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及周边一带,是一处分布面积广阔的商代晚期遗址,也是最早发现的商代遗址。根据文献记载,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盘庚王由奄都迁都殷地的都城遗址,直到纣王(帝辛)被西周所灭,都城经过了长达273年之久。从1928年至1937年间,前中央研究院曾在安阳殷墟进行过多次的发掘,发掘出商代晚期的宫殿基址、墓葬、灰坑遗址等,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青铜器和甲骨文。

1949年以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又继续对安阳殷墟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重大成果。 到目前为止,发现了宫殿基址和普通房基,宫殿建筑规模较大,有长方形,凹字型。特别是发现了由用人殉葬的迹象,说明商代中晚期是处在奴隶社会阶段。在小屯及附近,还挖掘出许多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宫殿建筑基址,如二八工地是一座南北长约85米,东西宽约14.5米的大型基址,在南段45米内,有4行排列整齐的石柱础,把殿内分成若干个不等的小室,可以想象当时的宫殿建筑是多么宏伟。普通房屋有地面建筑与半地下穴式建筑,房屋的形状多为长方形房基,每个房子东西长8.2米,南北宽4米,中间有一条隔墙,把房分成东西两间。此房的房基下有一个奠基坑,坑内埋了两个人头骨。在居住区和手工业区的遗址内有许多灰坑,形状以圆形坑为最多,其次是长方形和椭圆形的灰坑。还发现了填埋人的骨架和牛、马的骨架,前者可能是利用废弃的灰坑掩埋死人用,而埋有牛马的灰坑,可能是把牛马作为祭祀品一起埋进坑内。

手工业作坊遗址已经发现的有铸铜、制骨、制陶作坊。铸铜的作坊在苗圃北部和孝民屯发现了两处,苗圃北地的作坊较大,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铸造方鼎、圆鼎、簋、觚、爵、斝、角、尊、卣、觥和戈、镞、刀的陶模和陶范。孝民屯铸铜作坊遗址范围比较小,只有150平方米,有土坑和熔炉,有制陶用的容铜器皿残片,还有陶范和掏模等。制骨作坊遗址分别在大司空村和北辛庄两处,出土了大量的骨料、骨器和半成品,并发现了制作骨器用的青铜工具。制陶作坊遗址有圆形馒头窑,由窑室、窑单、火堂和火门四部分组成。火门呈舌型,火堂内壁和窑单多被烧得十分坚硬,呈红色和黑色。

殷墟考古发掘与甲骨文研究(商代考古和殷墟甲骨文的面世)(9)

殷墟王陵的墓葬已经发现的有2000余处,其中武官村大墓和小屯村的妇好墓,都属于王室贵族墓葬。武官村的大墓呈“中”字型,两端有墓道,墓室呈长方形,墓口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从墓口到墓底深7.2米。墓室底部中间有椁室,中央有一殉人坑,大部分的随葬品被盗。在大墓里还清理出一些青铜器,武官村大墓是目前为止殷墟范围内发现的一处最大的王陵。 妇好墓位于小屯村宫殿区内,是一座没有墓道的竖穴墓。墓内东西两臂的中部各挖有一个长条形龛,在两龛内都埋有殉葬人的遗骨棺表面有黑红相间的宗鬃漆,墓内有殉人16个,殉狗8只,有青铜器、玉器、骨器、象牙器、陶器、蚌器等随葬品,出土的各种随葬品多达1928件,是殷墟发现墓内随葬品最多的一座大墓。在出土的210件铜礼器中,有190件著有铭文,有二分之一的铜器铸有“妇好”的铭文。据考证墓主人应该是“妇好”,这不仅反映出商代晚期统治阶级和贵族的奢侈生活,同时也反映出商代晚期手工业制造技术和工艺的先进水平。

殷墟考古发掘与甲骨文研究(商代考古和殷墟甲骨文的面世)(10)

在安阳西北岗的王陵区内,发掘出王陵殉葬坑200个,殉葬坑分组排列,整齐有序,内埋人骨架8至10具。埋在坑内的奴隶多数无头仅有躯干,殉葬的奴隶有成年的男性,也有女性和儿童,还有用绳子捆绑的奴隶,说明当时被杀的奴隶都是为祭奠君主和贵族而死的,可见奴隶主是何等的残暴。商代晚期为祭祀祖先神明的宗教活动,多是用人畜作为随葬品,车马坑是商代晚期出现的一种陪葬坑,一般在大墓附近,坑内往往埋着木质的车和拉车的马。在安阳挖掘出1000多座商代晚期的墓葬,其中有不少属于埋塟较集中的墓区,每个墓区的死者可能属于同族。除了发现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兵器、礼器、陶器之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龟甲兽骨,据统计大约有十六万片以上。这些龟甲兽骨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的社会、宗教、政治、军事、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作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