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网络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网络媒体走转改)
四川网络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网络媒体走转改)第二站龙门乡乡党委书记陈钢向记者介绍情况第二站龙门乡白伙新村在第一站安顺乡乡长史呷(左二)向记者团介绍情况9月10日,采访团首站走进雅安石棉县安顺场。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在安顺场准备北渡大渡河。在清军的围困下,石达开全军覆没。时隔72年后的1935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巧渡金沙江后,红军先遣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得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从此,安顺场便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载入史册名扬中外。过去,安顺场只有一条老街,破旧不堪,村民们的主要生活经济来源靠在大渡河谷种水稻和半山上种玉米,发展方式粗放而落后,人均收入极少。近年来,安顺场的后人们用发展生产力的方式继续发扬长征精神。2005年,安顺场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战役的革命纪念地,被评为全国首批100个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30条精品线路之一,2013年9月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
“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四川站启动
启动仪式授旗
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1日讯(记者 徐昭磊)9月10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主办、中央党史研究室指导,四川省网信办承办,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局等单位协办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四川站)在成都正式启动。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935年1月到1936年8月,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转战和停留、途经和活动区域近70个县,历时一年零八个月。四川在红军长征史上创下中央红军征战时间最长、经过地域最广、自然环境最恶劣、红军长征线路最长“四个之最”。作为红军长征从南向北的桥梁和中转基地,四川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加油的总驿站,四川各族人民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来自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军网、四川新闻网等近60家主流网络媒体的70余名记者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进行了实地采访,爬雪山、过草地,追寻红军长征走过的足迹,回顾历史事件、挖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生动故事、感受时代变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在第一站安顺乡乡长史呷(左二)向记者团介绍情况
9月10日,采访团首站走进雅安石棉县安顺场。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在安顺场准备北渡大渡河。在清军的围困下,石达开全军覆没。时隔72年后的1935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巧渡金沙江后,红军先遣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得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从此,安顺场便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载入史册名扬中外。
过去,安顺场只有一条老街,破旧不堪,村民们的主要生活经济来源靠在大渡河谷种水稻和半山上种玉米,发展方式粗放而落后,人均收入极少。近年来,安顺场的后人们用发展生产力的方式继续发扬长征精神。2005年,安顺场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战役的革命纪念地,被评为全国首批100个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30条精品线路之一,2013年9月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采访团的记者们走在安顺场街头,两旁的建筑白墙青瓦,一派古香古色的川西风格新民居。安顺乡乡长史呷向记者们介绍:“安顺乡借力红色文化资源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再通过农旅融合模式,让当地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农民腰包渐渐鼓起来了。”史呷兴奋地说,“今年第二季度,全乡人均存款已经超过1万元,全乡总存款数近1亿元。”
第二站龙门乡白伙新村
第二站龙门乡乡党委书记陈钢向记者介绍情况
活动的第二站是雅安市的芦山县,长征途中红三十军曾在这里战斗过。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震中龙门乡的大地被无情撕裂,满目疮痍。地震中龙门乡全乡受灾,重建锁定4733户,维修加固2865户。
三年多过去,这片受伤的大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龙门乡境内220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逐步完成,全乡31个新村聚居点完工入住,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龙门乡党委书记陈钢介绍说,在重建过程中,龙门乡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低楼层、紧凑型、地域风、微田园”的设计理念,将青龙场村打造成为农旅结合、产村相融的示范村。“我们按照‘公司 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服务业,以优质猕猴桃、高山生态茶、高山生态蔬菜、珍稀林木、林下养殖五大特色种养植业为抓手,走农旅结合、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陈钢说。
龙门乡的红星村有着特别的红色背景。当年红军在雅安的战斗历史,对雅安这片红色土地的老百姓有非常大的激励。雅安重视红色根据地的建设,也特别注重长征精神的发扬。雅安三年灾后重建提出:用长征精神来引领灾后重建,扶贫攻坚更是一场硬仗,更要发挥长征精神,只有用不怕苦不怕累、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
红星村“第一书记”何平表示,红星村有精准扶贫户22户61人。红星村采取“党支部 合作社 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助推红星村脱贫攻坚。成立了“好农夫”家庭农场和“新农夫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15年起,两个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种养业收入130余万元。“按既定目标,今年底,红星村要实现‘人脱贫,村退困’”何平说。
三年的努力后,地震灾区已经“浴火重生”,龙门乡要从“三年基本完成”走向“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并力争到2018年率先进入全面小康。今年4月24日,李克强总理再次来到龙门乡,看到这里发生的可喜变化后,告诉乡亲们希望他们摆好新“龙门阵”,把龙门古镇建成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标杆。
第三站宝兴县雪山村新貌
9月11日下午,采访团来到雅安市宝兴县雪山村。宝兴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北与小金接境,西与康定毗邻,东连芦山,南界天全,是当年红军北上的必经之地,红军在这里三次翻越夹金山。
雪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安告诉记者,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雪山村在市县两级扶贫部门、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大力扶持下,立足当地生态资源,创新“重建扶贫”发展模式,变“输血”为“造血”,以重建、扶贫为立足点,将整个村庄建设以合作社组织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乡村民宿产业重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如今,“雪山新村”与宝兴县城隔河而坐,在半山腰上已建立起了一个休闲旅游民俗度假村。村民的重建房屋采用了传统川西建筑风格,层数一般为2到3层,内部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体,外部以木材、竹片、瓦片和小鹅卵石塑造风貌,与新村背后的青山相衬托,像一幅幅浓郁的油画。今年到目前为止,雪山新村已经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李德安估计,今年一年村里的民宿和餐饮将实现产值300余万元。
宝兴县硗碛乡
硗碛藏乡位于夹金山南麓,位于宝兴县北部,北与阿坝洲小金县接壤,距县城57公里,距成都267公里,全乡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却一直是个贫困乡。
近年来,硗碛乡的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尤其境内的嘎日村,一改往昔的落后局面,迎来崭新面貌。嘎日村村支书杨朝军表示,噶日村共有村民278户1067人,藏族占人口的99%以上,祖祖辈辈以经营农业、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特别是村里的高原牧场位于海拔近4000米的达瓦更扎,村民们一年四季都在此放牧牦牛和养羊之前道路不通,进出都不方便。2012年,杨朝军带领当地群众投工投劳,在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挖通了10公里高山牧场路,给村民带来了极大便利。
如今,从外地来到达瓦更扎观光旅游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这里现在还修了酒店,很多人家里也搞起了旅游接待,最多时一个月就能挣到上万元。期待不久的将来,嘎日村的发展将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第四站,夹金山下致富带头人陈望慧向媒记者介绍玫瑰种植情况
第四站长征干部学院的学员在两河口会议会址上党课
夹金山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徒步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一军团2师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下,克服千难万险,终于从夹金山南麓的硗碛乡成功翻越夹金山,与正在执行任务的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的一部在山下的达维乡的木城沟沟口地带会师。达维会师为实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四方面军两大红军主力的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
9月12日上午,采访团沿着红军当年的行军线路翻越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来到阿坝州小金县小金县达维镇夹金村。夹金村坐落在夹金山下,这里98%的人口属于嘉绒藏族,有着“红军翻越雪山第一村”之美誉。当年,红军翻过夹金山后继续北上,夹金村后来建设成为红色教育基地。“5.12”地震后,经过灾后重建,夹金村民居变得比以前整齐有序。
人居环境改善后,产业发展如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成为当地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村两委做出创新举措,决定以玫瑰种植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解决了这一问题。以前住在山上的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和土豆维持生计,自给自足基 本没有收入。现在搬到新居以后,村主任陈望慧通过考察发现,小金县特殊的气候适合种植玫瑰。“玫瑰不仅可以增收,还可以美化环境,促进旅游发展,”怀揣着这种想法,陈望慧先后到河南、山东、陕西、湖北、甘肃、贵州等几个有名的玫瑰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并自费带回玫瑰种苗开始试种。随后她还组织成立了小金县清多香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公司 合作社 农户 基地”的发展模式,致力于小金县玫瑰种植及深加工。夹金村村支书曾发贵告诉采访团的记者们,“村里如今共种植了200多亩的玫瑰花,一亩地可收入1000多元,村里的人均收入将一年比一年高,而村上也将利用政府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的契机,让夹金村走出一条‘玫瑰花种植红色文化旅游’的特色发展模式。”
9月12日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位于阿坝州小金县的两河口会议纪念馆。在这里,40多名穿着红军服装的长征干部学院学员正整齐地坐成一个方队,认真聆听老师讲述两河口会议的历史。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会议。会议统一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正确分析了国内的政治形势,强调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和党对红军的领导。明确提出北上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以便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运动的战略方针。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两河口会议为实现党和红军北上抗日和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伟大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
为弘扬红军长征精神,锤炼干部坚强党性,阿坝州依托“雪山草地”红色教育资源,在省委组织部的支持下,于2015年6月创办了全国唯一一所在民族地区建立的以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为主题的干部学院——长征干部学院。学院位于阿坝州马尔康市,下设小金、金川、马尔康、汶川、松潘、红原、若尔盖7个分院,拥有现场教学点17个、体验教学点4个,有包括罗援少将、周恩来特型演员刘劲在内的专兼职教师80余名。学院重点突出爬雪山、过草地等体验式教学,把“吃红军饭、穿红军衣、走红军路、尝红军苦、唱红军歌、扬红军魂”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受到了各地学员的普遍欢迎。采访中,一名学员告诉记者, “长征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为了传承长征精神,我们到这里学习,就能更深切的体验和学习长征精神。”
第五站红原县中学高三学生色准在熄灯前温习功课
第五站的传子沟村一隅
9月13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四川站)走进阿坝州红原县。1936年8月上旬,红二、红四方面军左路纵队部分指战员从阿坝县出发经红原县渡过蜿蜒西流的嘎曲河 踏上了征服广袤草地、茫茫泽国的艰难历程。如今的红原县共有16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有8000人左右,其中14所学校实行“藏汉双语”教学。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普及推进,红原县实行高中阶段“两免一助”(免课本费、免杂费,国家助学金)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免课本费、免杂费、免文具费,生活补助)政策,学生读书不仅不要钱,还可以享受补助,减轻家庭负担。
四川藏区近年教育水平的提升,在红原得到很好体现。红原县教育局副局长阳康宁说,今年高考,红原县双语类本科上线54人,其中,汉文考生本科上线11人,藏文考生全州文科状元出自红原县。阳康宁说,今年红原的高考成绩,是近几年来最好的一次。阳康宁还介绍,今年阿坝州双语类中考中,全州前50名里,红原县就占了17人,单科平均成绩在全州名列前茅。阳康宁说,学生成才工作后,还可以“反哺”家庭,加快脱贫步伐,很多学生学业结束后返乡工作,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出智慧力量,“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的案例在牧区真实地发生着。
第六站龙波塔(中)向采访团介绍传子沟村的发展模式
9月14日,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松潘县川主寺镇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红军长征纪念总碑耸立于元宝山山顶。纪念碑高41.3米,上面的红军战士身穿羊皮背心,一手持步枪,象征胜利,一手拿鲜花,象征和平,双手高举成V字型,欢呼长征的胜利。在绵绵细雨中,采访团成员向纪念碑默哀、鞠躬、献花,缅怀革命先烈。
位于纪念碑下的传子沟村,多年前曾是松潘140个村中最穷的村,村民们过着农牧为主的生活,粗放的经济模式让这个山村异常贫困。“很多村民粮食都不够吃,生活困难。”村支部书记龙波塔介绍,当时有乡上干部编了一个顺口溜:“传子沟沟又长,社队干部晒太阳,青稞麦子燕麦长,年年都吃返销粮”。龙波塔说,那时候粮食是村里的老干部和老党员到60多公里远的大姓乡去借的,用马车拉回来的。
“贫困局面的改变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落地开始。”龙波塔说,那时候,村里抓住机遇,大力加强科技种田,带领群众勤劳致富。“1990年,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在传子沟村落成,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尤其是其作为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并配合传子沟村开发的民风民俗观光旅游,更为小村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为村里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包包生意’开始向‘过路经济’转变。”
“传子沟村的村民们如今底气十足。”龙波塔说,村里人均收入较过去成倍翻番。依托旅游带动,传子沟村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村里还成立了公司,并分别于2005年和2010年办起藏茶院和唐卡画院等集体经济实体,依靠羊毛披肩、褡裢、唐卡和藏茶等旅游产品的加工销售,村里的收入渠道明显增多。如今的传子沟村,已从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穷藏寨,发展为拥有集体固定资产的“精品旅游村寨”,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万元。
经过5天的行程,“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四川站)落下帷幕。在这5天时间里,70余名记者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进行实地采访,爬雪山、过草地,追寻红军长征走过的足迹,回顾历史事件、挖掘感人故事、感受时代变迁,有的记者强忍着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坚持采访写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的长征精神。在中国军网采访人员高飞眼里,“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四川站)是一次“寻求力量之旅”。“在长征路上,我一直在探寻,是一种什么样的理想和目标,能让红军指战员能在后有追兵、前有天险的情况,爬雪山、过草地,完成长征的壮举。身临其境,大家感受到红军指战员面对困难的勇气,感受到指战员一往无前的精神,体验到到红军指战员绝地逢生的力量,从红军长征浴火重生的历史中寻找我们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