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慈禧太后要修园子吗(慈禧太后要修园子)

慈禧太后要修园子吗(慈禧太后要修园子)为官者总体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横征暴敛、贪腐无度,仅仅知道鱼肉百姓、欺上瞒下而不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为昏官。第二种为碌碌无为、唯求自保,既不趋炎附势、攀龙附凤,也不为民分忧、尽职尽责,此为庸官。第三种则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时度势,顺民而为,此为明官。很显然,阎敬铭能够在长久岁月中仍为百姓所传颂,自然是因为他是真正的一位明官。在胡林翼曾经给皇帝上书推举阎敬铭是称其为:“阎敬铭气貌不扬,而心雄万夫。综覆名实,居心正大。”其貌不扬,是阎敬铭的第一个标签。无论在哪个时代,颜值都是很重要的,而阎敬铭那平淡出奇的外表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加分项,反而正因为此事而闹过些许笑话,不过对于阎敬铭来说,外貌也仅仅是外貌而已,因为他将用自己的能力来证明,第一印象并非是最终印象。那么,阎敬铭作为户部尚书,为何敢于顶撞位高权重的清王朝皇太后慈禧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阎敬铭其人。阎敬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第一集中,有着这麽一个片段,慈禧召来户部尚书阎敬铭询问修建颐和园款项的筹集和落实情况,而阎敬铭则借此机会大诉难处,将清王朝的财政支出给慈禧来了一个通报,并且强调国家财政大多都流入了慈禧六十大寿的筹办事宜,已无力再顾及其他,言外之意就是想让慈禧断了修建颐和园念想,将国家好不容易积攒的钱财投入到到民生国防等实际之处,慈禧一听阎敬铭的想法,大为恼怒,铺天盖地的训斥于她,并声称谁要是让她这个生日过的不舒坦,她就让谁这辈子都过的不舒坦。

慈禧太后要修园子吗(慈禧太后要修园子)(1)

阎敬铭并没有被慈禧的这番言语所吓到,仍然执意要慈禧停修颐和园,慈禧大怒,急让他滚。阎敬铭也不屈不挠的回复道“臣不滚,臣自己会走”于是便被两名内侍强行拖出门去。

作为剧本创作,阎敬铭的作用自然是为了突显出慈禧的挥霍无度与蛮不讲理的要面老太太形象,以此来达到让观众初步认识慈禧的效果。在剧中所营造的言辞氛围固然已很难再证明考究是否如实呈现,但是光论阎敬铭因反对慈禧修园子而被撤职,确有其事。

在《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五》中便记录光绪十一年,“时上意将修圆明园,而敬铭论治以节用为本,会廷议钱法,失太后旨,因革职留任。”阎敬铭以下犯上,苦心劝谏慈禧停修园子而不得,最终在慈禧的授意之下,革职留任,而翁同龢则接过掌管国家财政的担子,尽可能的满足慈禧的无理要求。

那么,阎敬铭作为户部尚书,为何敢于顶撞位高权重的清王朝皇太后慈禧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阎敬铭其人。

阎敬铭,字丹初,陕西朝邑人,出生于1817年,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考取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为户部主事,咸丰十年调往湖北,同治元年(1862年)为湖北布政使,光绪八年(1882年)便担任户部尚书,次年充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授东阁大学士,而在光绪十一年则辞军机,后来便得罪慈禧而被革职。

慈禧太后要修园子吗(慈禧太后要修园子)(2)

在胡林翼曾经给皇帝上书推举阎敬铭是称其为:“阎敬铭气貌不扬,而心雄万夫。综覆名实,居心正大。”其貌不扬,是阎敬铭的第一个标签。无论在哪个时代,颜值都是很重要的,而阎敬铭那平淡出奇的外表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加分项,反而正因为此事而闹过些许笑话,不过对于阎敬铭来说,外貌也仅仅是外貌而已,因为他将用自己的能力来证明,第一印象并非是最终印象。

为官者总体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横征暴敛、贪腐无度,仅仅知道鱼肉百姓、欺上瞒下而不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为昏官。第二种为碌碌无为、唯求自保,既不趋炎附势、攀龙附凤,也不为民分忧、尽职尽责,此为庸官。第三种则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时度势,顺民而为,此为明官。很显然,阎敬铭能够在长久岁月中仍为百姓所传颂,自然是因为他是真正的一位明官。

心雄万夫,不在于阎敬铭有多么的威武雄壮,而在于他心比金坚,不为任何恶势力所屈服,包括最后的慈禧太后。对于欺压百姓,罔顾社稷的人,无论地位多高,权势多大,他都不愿意低下他的头颅,反而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与之争锋之处,哪怕刀悬三尺,头破血流。

曾经,官文手中一副将强抢民女不得而闹出人命,阎敬铭得知此事,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哪怕此事将会影响自己的仕途。副将闻得阎敬铭要办自己,赶紧逃到官文府邸以求护佑。官文自然也是护犊子的人,在阎敬铭找上门来便称病拒不接见,想让时间洗涤阎敬铭心中之怒火。可是阎敬铭不干,执意要官文交出罪犯,并且直接在官文府上住下来,以至于官文不得不请求阎敬铭给个面子,并让同僚相劝。最后,阎敬铭和官文提出将罪犯剥夺官职,押回原籍,官文只得同意,将罪犯交出。在见到罪犯后,阎敬铭直接命手下将其重杖四十大板,并且发落报边,令官文万般无奈。

慈禧太后要修园子吗(慈禧太后要修园子)(3)

为上司面前,阎敬铭没有因为照顾所谓的面子而选择包庇,因为他很明白,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可欺,天不可欺。

阎敬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理财,可以说,阎敬铭的理财水平在当时来说足以称的上是举国无双,所以他所打过交道最深的莫过于理财。在光绪八年,他出任清王朝的户部尚书,总管国家财政大权,此前阎敬铭也是在户部任职,所以他深知户部积弊已久,有心改革。

在阎敬铭上台后,一反过去堂官所为,对户部历年的收支用度来了一次大清查,惊动朝野,同时也确实找的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为惹眼的便是云南军费报销案,其款项之多,其范围之广,其牵涉之深,令人瞠目结舌。在阎敬铭的坚持下,清朝的财政用度逐渐清明,接着他便充分展现他卓越的理财天分,奉行中华传统的“量入为出”“开源节流”的原则,使得清朝财政大为改观。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阎敬铭作为堂堂户部尚书,总揽全国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肥马轻裘,炊金馔玉。恰恰相反,事业上的飞黄腾达并没有让阎敬铭过上奢靡富贵的生活,不是他不能,而是他不想。他一生经过手的钱财数以千万计,可是他却不罔取一分一毫。所以,阎敬铭在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便是无欲无求,粗食淡饭即可,蔽体御寒足矣。

清人胡思敬撰《国闻备乘》载:“敬铭为户部尚书时,每晨起入署,日晡而散,司员上堂取诺,穷诘再三,必尽其底蕴乃已。随身自备一册,视文牍要语伏案手自抄之。腹饥,市烧饼二枚,且啖且抄。勤劬耐劳苦,虽乡村老学究不逮。”其中直接描述了阎敬铭的为官形象,正直廉洁,勤学渊博。

在《清史稿》当中有着对阎敬铭最为客观的评价“敬铭质朴,以洁廉自矫厉,虽贵,望之若老儒。善理财,在鄂治军需,足食足兵,佐平大难。及长户部,精校财赋,立科条,令出期必行。初直枢廷,太后颇信仗之,终以戆直早退云。”性质朴,善理财,正是因为知道阎敬铭的才能秉性,所以慈禧才会信他用他,可是,也正是因为阎敬铭不愿屈服于慈禧要修园子的无理要求,最终还是选择离开。

在表面上看,阎敬铭辜负了慈禧的器重,不为慈禧所用,可是,从另一个层面上开讲,阎敬铭所站的高度和慈禧并非是同等的。慈禧为私,阎敬铭为公,唯一不平等的,也许就是两人所处的地位。既然两人的观念走不到一块,又何必劳苦相争,于国于家,他都做到了自己所应该做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如是而已。

对比晚清的其他大臣,很少能够有着这样敢于公然违抗慈禧意愿的臣子,所以阎敬铭在这个时代也着实显得闪亮。至少他的后继者翁同龢就十分的敬佩这个老学究。在阎敬铭退休后,翁同龢多次去拜访过他,与之常谈。翁同龢在日记中写到“谒丹初(阎敬铭字)相国,此老独居深念,谈时事涕泗横流,毕竟君子,毕竟读书人,吾滋愧矣”。丹初一走,再无人敢于直言犯上,触碰慈禧之逆鳞。

慈禧太后要修园子吗(慈禧太后要修园子)(4)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阎敬铭以银子不足要慈禧断了修园子的念想,为公不为私,为民不为权。有多少钱做多少事,既然没有那么大的能耐何必去打肿脸充胖子,以所谓的大国体面为借口而满足一己私欲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国闻备乘》、《翁同龢日记》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