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要不是慈禧也进不去颐和园(当所有人都支持给慈禧修颐和园的时候)
当年要不是慈禧也进不去颐和园(当所有人都支持给慈禧修颐和园的时候)光绪九年(1883),充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晋协办大学士。光绪十一年(1885),授东阁大学士,仍然管理户部,赐黄马褂。自陈衰老,辞去军机大臣。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陕西朝邑赵渡镇(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晚清大臣。后来就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慈禧,受到停职。但历史不会忘记这样的人,我们也应该记住这样的人。下面就是阎敬铭先生的事迹和介绍。
导读:当所有人都支持给慈禧修颐和园的时候,他当面反对!
看《走向共和》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对话。慈禧对于修颐和园没有银子,很不高兴。皇帝和大臣都跪着,极力说会督促修园子一事。慈禧问跪着的阎敬铭,你怎么不说话。阎敬铭是户部管钱的,他说:“话好说,事难做!”
慈禧大怒道:“你还是要停修园子!”阎敬铭不卑不亢道:“不是我要停,是银子要停。”
慈禧大骂阎敬铭:“滚。”阎敬铭说:“你可以罢黜我,给我刑法,但不能让我滚。有违朝廷礼制。”
后来就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慈禧,受到停职。但历史不会忘记这样的人,我们也应该记住这样的人。
下面就是阎敬铭先生的事迹和介绍。
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陕西朝邑赵渡镇(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晚清大臣。
光绪九年(1883),充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晋协办大学士。光绪十一年(1885),授东阁大学士,仍然管理户部,赐黄马褂。自陈衰老,辞去军机大臣。
慈禧太后打算重修清漪园,遭到阎敬铭的强烈反对,得罪了慈禧,因此革职留任。光绪十三年(1887),复职,四次上书告老还乡,得到批准。光绪十八年(1892),卒于山西寄寓,追赠太子少保,谥"文介"。
大家看看阎敬铭为名办的事情,绝对是好官啊。
1、为民除害
官文【是一个将军】手下有个副将。一天,他率领几名新兵闯入武昌城外一户居民家里,强抢民女,女哭骂不从,竟被他们乱刀砍死。死者父母进城告状,县、府官员都不敢过问。阎敬铭闻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决心为民除害。
那恶棍听说阎敬铭要出面问案,赶紧跑到官文的总督府中,官文竟把他藏匿起来。阎敬铭找到总督府,向官文要凶犯。官文推说自己病重,拒不接见。阎敬铭即向随从传话:"去把我的被子拿来!我就在总督府的门房过道里住宿、办公,总督的病不好,我阎敬铭绝不回去!"阎敬铭真的在这里住下来。三天过去,官文被困府中实在想不出拒客的办法,只得着人请湖北巡抚严树森和武昌知府李宗寿来府劝说阎敬铭归去。严、李二人百般劝说,阎敬铭立誓不杀凶犯绝不回府。官文无奈,只得出来相见,求阎敬铭给官文一个面子,阎敬铭提出的条件是:立即交出凶犯,当众剥夺凶犯的官职,押回原籍,不许逗留片时。官文只得接受条件,把凶犯交出。阎敬铭一见凶犯,立呼衙役将其颠翻捆拿,剥去衣服,当众重杖四十,杖毕具律发落报边,立即执行。
/2、赈济山西
他是一个出奇的俭朴之官,1877年山西省大饥,清廷屡派官赈济,犹不解饥情,于是调派阎敬铭去视察赈务。他一路敝车荆服,行李萧然。到任后,穿一身粗糙的"褡裢布"做的官服,并让属下也都穿这样的粗布,有敢穿绸缎者,罚捐饷济灾。他执法不苟,查拿了贪官知州段鼎耀等人;严厉弹弹劾了礼部尚书恩承、都察院童华一伙对地方的滋扰,晋民交口称快。
3、户部理财
阎敬铭一生为官多是理财,1882年清政府提升阎敬铭为户部尚书。他布服敝车,悄悄进京。入宫授任后,第二天就到户部上任 。他曾在户部任过职,深知户部弊端,尤其天下财赋总汇的北档房,积弊更深。他决心革除积弊,实行改革。上任第一天他就亲自看帐,并找来档房司官问帐,结果无论是领办、会办、总办都不知部库的存银几何以及出纳情况和盈亏怎样,甚至连算帐、看帐都不会。眼看关系国家财政命脉的户部档房之帐竟如此糊涂,正好成为官员贪污的利薮,阎敬铭立即给皇帝上奏折说:"满员多不谙筹算,事权半委胥吏,故吏权目张,而财弄虚作假愈棼,欲为根本清厘之计,凡南北档房及三库等处非参用汉员不可。"由于当时清政府库款困乏,也有整顿度支的迫切要求,所以同意了阎敬铭的奏请。
阎敬铭查了账目再查三库。所谓三库,是捐户部管理辖的银库、缎匹库和颜料库。其中绸缎、颜料两库为天下实物贡品收藏处,库内堆积如山,毫无章法,颜料、绸缎、纸张混在一起,月积年累,大都霉烂得无法使用;加上鼠咬虫蛀,毒蛇成群,进出账目是两百多年的流水账,无清无结。银库的问题更大,管理银库的差役、司官没有不贪污偷盗的;职掌出纳的掌库、书办以大秤进、小秤出,天平砝码异常不等,真是弊端累累。
阎敬铭一反过去堂官所为,花了很大力量,亲自入库清点,认真查对出纳档案,并清查了二百余年的库存和出纳账目。他的做法和态度震动了朝野。通过查帐查库,阎敬铭当场斥逐一批书和差役,并奏参了号称"四大金刚",原在户部司官的姚觐元、董俊汉、杨洪典及旗人启某。姚、董四人受到清廷"革职回籍"的严厉惩处。
阎敬铭整顿户部积弊,掀开了户部的许多黑幕,最惹眼的是掀出了云南省的军费报销安案。
军费报销向来是报销者和户部司官、书办的贪污门路,报销者可以把并非军费的款项纳入军费中去报销,而把大量款项揣入私囊;户部明知有弊而给予报销,就要私收贿赂,通同作弊。云南的军费报销,早在阎敬铭入京职掌户部的半年前就已开始舞弊,曾派粮道崔尊意和永昌知府藩英章,携带巨数公款,来京打点门路。他们先找军机章京、太常寺卿周瑞卿,通过周瑞卿打署理户部尚书的军机大臣王文韶、景廉行贿关说。户部书办一口要十三万两的"打点费",潘英章等人嫌太多,正在讨价还价的当儿,传来了阎敬铭即将进京接管户部尚书的消息。行贿和受贿双方抢在前面,以八万两白银的贿款,把云南军费报销了结。
这样的行贿在户部已习以为常,言官们明知内情也不敢揭发,因为它往往牵边朝中大员,故而积弊愈深。阎敬铭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整顿,使言官们打消顾虑,逐渐敢言了。首先是御史陈启泰上了一首道折,揭参太常封卿周瑞卿和户部司官在云南报销案中受贿的事实。事关重大,朝廷不能不问,便谕旨只派吏部审查,并轻描淡写,对王文韶、景廉显有回护之意。谕旨一发,案子想收也收不住了,御史洪良品把知道的底里一股脑揭了出来,要求对景廉、王文韶即行罢斥,别的候查办。随后邓承修、张佩纶、盛昱等人也都连上奏折,呼吁严行审理云南军费报销案,对王文韶等人严厉制裁。与此同时,阎敬铭以户部的账目不清、三库混乱,参劾户部司官"含混草率",进一步把矛头指向原为户部尚书的景廉和王文韶。清政府在阎敬铭等人的敦促之下,加紧对案件审理,并派户部尚书阎敬铭会同刑部审理此案。
案子到了阎敬铭手里,自然就有了结果。与案情有牵连的数十名大小官员,都受到了应得的惩处,如受赃的户部云南司主事孙家穆革职赔赃,徒三年;太常寺卿周瑞卿革职赔赃,流三千里;潘英章、户部主事龙继栋、御史李郁华等也都被革职流放;军机大臣景廉、王文韶都受到降级处分,王文韶被逐出了军机处。其他如户部侍郎许某、崇礼、工部侍郎翁同龢、兵部侍郎奎润等也都有失察之责或有一定瓜葛,分别受到降级罚薪等处分。
云南报销案的处理,在中国近代史上算是一件大事情。当时如果没有阎敬铭参与审理,很难想象能有谁敢去揭穿这样的黑幕。
胡林翼:阎敬铭气貌不扬,而心雄万夫。综覆名实,居心正大。
独立学者,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整理提供。